首页 > 墨子生平 > 学位论文 >   圣王与君子——《墨子》政治理想的形象表达

圣王与君子——《墨子》政治理想的形象表达

入库日期:2016.12.07 点击数:3

【题名】圣王与君子——《墨子》政治理想的形象表达

【学位名称】硕士

【作者】 卫晶淼

【导师姓名】侯文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关键词】: 圣王   君子 墨子  

【简介】《墨子》一书是墨家经典的总集,蕴涵墨学之精髓。墨学是先秦时期的显学,但其后的几千年间,墨学研究几乎歇绝。虽然时至晚清,墨学研究再度兴起,但仍不及儒、释、道等思想研究之十一,墨学的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以此,本文以《墨子》文本为基础,从文学角度阐释墨学,集中探讨其中的“圣王”与“君子”两类形象。并在探讨中注意与先秦儒学进行对比,以期更清楚地说明问题。 论文前言部分,主要总结墨学研究的概况,交代论文研究的历史背景,理论意义和探讨方法。自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墨学衰微渐至中绝了近两千年。直至清代乾嘉年间,出于“援墨注儒”、“以子证经”的需要,才开始有学者校勘《墨子》。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各家《墨子》校勘之大成,自此《墨子》始可读。本文主要以《墨子间诂》为蓝本展开研究。中国古代很早就进入君主专制时代,在此制度之下,圣主贤臣就成为中国古代士人对于理想政治的一贯表达。《墨子》中的“圣王”与“君子”就是其对于圣主贤臣的具体表述。本文即以儒墨圣王与君子形象对比探讨的方式展开讨论,以期更清楚地说明儒墨的关系。 论文第一章,探讨《墨子》中“圣王”形象。虽然先秦诸子在“圣王”的人格形态的规定上多有不同,但以之为理想的政治人物的称谓这一点上相同。本文的探讨从对此称谓传统的溯源开始。“圣”,从字形来看,与听、声二字同源,主要指听觉好。在早期先民那里,灵敏的听觉,被认为能够倾听天的声音,“圣”的至上地位就是对天道的体认。对 “圣”的分析落实了“圣王”一词的深层文化内涵。儒家的圣王理想寄托在尧舜禹身上,他们任贤敬事,具有完美的人伦道德修养。《墨子》中的圣王既是政治领袖也是道德楷模,是集中了墨家所有信仰理想的完美人格形象。尧舜禹汤尤其为其所标举,他们在人格上能臻于完美,在思想上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命、顺天意、尊鬼神;在行动上能够做到修身、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在具体分析中,凸显墨家不同于儒家之处。 论文第二章,探讨《墨子》中的“君子”形象。“君子”作为特定称谓,指包括周王在内的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大约产生于周初。在世袭制的历史环境中,“君子”在早期是贵族的通称。从《论语》开始,孔夫子给予了“君子”道德品质上新的内涵,塑造了儒家的人格理想范式。在儒家思想的观照下,儒家的君子形象在道德上趋于完美,并且奉行中庸之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墨子》中对于“君子”形象的探讨,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现实社会中的“君子”,即所谓“今天下之士君子”,对他们,《墨子》经常持否定批判态度;一是墨家理想中的“君子”,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墨子》表述了对于圣王之下的权力层的理想人格。《墨子》中理想层面的君子形象作为圣王之下的执事者,必然循圣王之道而行;注重发自内心的品节与操守;以仁义为准则,做到志强智达、言而有信、博乎道术、修身务实、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信仰理念。尽管现实中的君子不能认清形势,甚至颠倒黑白有很多地方令墨子不满,但是墨子并没有因世俗君子的种种不足之处而放弃他们,反而循循善诱地希望君子能够秉持墨家信仰,效法圣王、为国家效力、为万民造福。 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墨子》中“圣王”和“君子”形象的特点,并进一步说明墨学与诸子之学的不同之处。墨学的基点在于社会底层,墨者和站在统治阶层为了其更好地实施统治而关心民众的诸子不同,他们发出的是来自劳苦大众的声音。即使是劣势群体的百工之族在社会大变革中也在积极寻求出路,他们也渴望着过上富足的生活,墨学的兴盛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也充分说明了墨学在历史的洪流中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所塑造的圣王形象都是一心为国为民,积极发展生产力,兼爱天下苍生的先圣帝王,是墨家理想人格的典范。《墨子》中的理想君子是效法圣王,但是现实层面的君子和墨子所构建的理想君子还有很大差距。透过儒墨在君子形象塑造方面的某些相似性,可以结论:在同一文化传统中,在共时的文化氛围里,诸子必然互相影响,彼此鉴取,汲取共同的养料。《墨子》正是吸取儒家的修身主张,完成了君子形象的塑造,构筑了自己的君子人格。

【分类号】I206.2

【全文链接】进入读秀获取更多信息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