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墨子生平 > 学位论文 >   《墨子》文体研究

《墨子》文体研究

入库日期:2016.12.07 点击数:6

【题名】《墨子》文体研究

【学位名称】硕士

【作者】 郑苏文

【导师姓名】周苇风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 《墨子》  文体  史官文化  记言

【简介】《墨子》一书为先秦重要典籍,战国后研究者很少。从清中后期以来,墨学研究逐渐增多,但是,与其他子书相比,大家对《墨子》的关注度依然不高。本文主要把《墨子》中的文献根据其文体进行分类,并详细描述了各种文体的特征。再对不同文体的产生进行了溯源,揭示其蕴含的文化背景。通过了解《墨子》各种文体产生的原因和文体本身的特征,进一步了解先秦学术传播方式。 《<墨子>的文体研究》一文全部分为三个章节,主要对《墨子》中的论说体文章、经说体文章、语录体文章进行研究。而《备城门》以下兵书性质的文章,由于像流水账一样的记录方式,所以在此文中没有探讨。 本文引言部分包含有对墨子及《墨子》一书的简介,研究概述部分则把《墨子》研究概括分为“古代《墨子》研究”和“近代以来《墨子》研究”两部分。又把近代以来的《墨子》研究分成文本校注、思想解读、逻辑物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为《墨子“论说体”研究》,传统观念上,《墨子》的论说文在文学史上几乎可有可无,文学史著作论及《墨子》论说文的也特别少。本章主要通过对《墨子》论说文形式体制的考察,探寻语录体向专题论文体过度的轨迹,进而了解《墨子》在文体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即《论语》中的语录体在向《墨子》中的论说体过渡时,并不是硬着陆。而是有一个“七十子”创作的论说文,一方面继承孔子,一方面影响墨子。本章在对《墨子》论说文献进行考证的基础上,把《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四篇及“十论”归入“论说体”。再考察了《墨子》论说体形成的三个渊源:一是墨子对史佚之学的继承;一是墨子对儒家七十子后学的传承,一是战国时代墨子为了上说下教的需要,并稍稍论及论说文形成也与战国士人创作观念发生变化有关。之后对《墨子》论说文体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墨子》文体的考察是从三个角度入手的:一是墨子中论点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墨子“三表”法对前代论说文献的利用,最后是考察各种逻辑方式在《墨子》中的应用。 第二章为《墨子“经说体”研究》,“经说体”本为战国解经的一种方式,也是师生学术相承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文体的形成发展源于官学的崩溃,私学的兴起,诸子作为传播学术最主要的力量。此时,学术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此章首先论证《墨子》经说体的撰者问题,由于文献缺失,关于《墨经》的撰者分歧很大。但本文依据先秦文献,认可《墨经》为墨子自著的观点。确立作者有助于理解墨家运用经说的情况。在确立作者以后,本文收集先秦诸子中的“经”“说”二字,对先秦“经”“说”的文字学意义进行了分类解释,通过了解先秦“经”和“说”的具体意义,进而探索“经说”形式的产生原因。之后,对《墨经》的《经上》部分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经上》中的“经”内部之间的关系;二是“经”与“经”之间的联系;一是“经说”和“经”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为《墨子“语录体”研究》,本章首先对先秦中有“语”字的文献进行收集分类,得出“语”字的几种意义。然后总结《论语》《国语》《琐语》等以“语”命名的文献,以及没有以语命名,但具有典型语体性质的文献,如“长沙马王堆帛书”“ 郭店楚墓竹简”中有关语体的部分,归纳出这些“语”所具有的文体特征。主要包括“语”是追根溯源,本文又分析了史官文化背景下的“语”体文献,以及“语”体与古代“记言”传统的关系。了解语体文献的历史作用和古代记言传统的发展。在此继承上,本文详细分析《耕柱》等五篇所具有的文体特征,认为《耕柱》五篇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文体,包括纯粹记言的语录体,问答式的语录体,言事结合的语录体。之后,探讨《耕柱》等五篇语录文在体制上对“语”体的继承性,以及《耕柱》记录的主要作用及蕴含的文化意义。

【分类号】B224;|H052

【全文链接】进入读秀获取更多信息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