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老师教他做人的道理

入库时间:2016.12.07 点击数:0

【题名】墨子:老师教他做人的道理

【期刊名】老年学习生活

【期号】第9期

【ISSN】1009-2897

【年份】2010

【摘要】墨子: 老师教他做人的道理 墨翟出生在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勤劳而俭朴,从小就教育墨翟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墨翟给自己盛了很多的饭,结果没有全部吃完,于是父亲教训他说: “你应当从小就要学会俭朴,要时刻要求自己做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墨翟很惭愧地说:“我知道了,以后一定会做到的。” 从此墨翟就时刻要求自己生活俭朴,这也成为他后来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墨翟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儒家的教育,老师教他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墨翟对后四项尤其感兴趣,因为这几项能够促进人的动手能力。墨翟的老师也很注重培养墨翟这方面的能力,经常带墨翟去参观工匠们的作坊。有一次他带墨翟去了染布坊,让墨翟观察布匹是怎样染成的。墨翟对工匠们的劳作很感兴趣,当他看得聚精会神时,他的老师说:“看到了吧,这些丝绢本来都是雪白雪白的,把它们放进黑色的染料中,就变成了黑色的:把它们放在了黄色的染料中,就变成了黄色的。” 墨翟说:“丝会跟着染料的颜色来变化,是这样的吗?” 老师说:“是啊,做人的道理和染丝一样,所不同的是,丝是被人放进染料中的,如何做人则是自己作出选择啊。” 老师的这句话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从此他便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了。不论在什么环境下,他都能出淤泥而不染,甚至当他后来成为思想家,收了门徒后,他还经常用这个例子来教导自己的学生。教子密码:做人如染丝,老师的这个比喻既形象又贴切,难怪会让墨子一生难忘,墨子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做了老师的他还要求自己的学生牢记这句话。一句话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墨子老师的话影响了许多人的一生。 别把孩子的同学 打入“另册” ◆黑龙江/方 方 每到双休日,找儿子出去玩的电话也就多了起来。放下电话,我都习惯地问儿子一句,“谁打来的电话?”儿子就会顺嘴说出同学的名字,我也快速地在脑袋里过滤一下,要是学习成绩较好,本分老实的同学,我就不会说什么。要是成绩不好、淘气爱玩,尤其是在班级里“挂了号”的同学.我就会对儿子说:“少跟这些同学在一起混!” 一天下班回来的路上,我看见儿子站在网吧门口,不一会儿,他的同学张迪,也是在年级出了名的调皮学生就从网吧里出来了。两个人嘁嘁喳喳说了一会儿话,就朝广场跑去。回到家里,我很生气,他把我的话都当了耳旁风。儿子回来,我把他叫了过来,问他今天都干什么了。儿子还算诚实,竟把我看到的都说了。“我不是跟你说过多次,不是不让你和他一起玩吗?怎么非得同他一起玩呢,就没看见你同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玩过。”“我不愿意和只会学习的同学在一起玩,没有意思,再说了你想和学习好的在一起玩,人家理不理你还不一定呢。”“我再跟你说一遍,以后少跟那些同学在一起混。”“我们不是在一起混,就是在一起玩,又不是团伙,你这是干嘛呀,大惊小怪的。”儿子生气地进屋了,反手就把门锁上了,我也坐在沙发上喘着粗气。 第二天中午,饭桌上,儿子竞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不喜欢让我和那几个同学玩,谁会想到,张迪他妈找我啦。”“什么事儿?惹祸了吗?”“没有,他妈说感谢我的帮助,张迪不再去网吧了。说高兴让我同张迪一起玩,临走还给我买了两瓶饮料作为奖励。其实,我也挺感谢张迪的,他教会了我打篮球。” 同学在一起,就会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本来就是一件好事。可是,我却一直坚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实在有失偏颇,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总是要与外界接触,总是要拥有明辨事非的能力,强行地进行隔离,一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是必要的,用偏激、固定的眼光去看别的同学是不可取的。

【全文链接】 进入读秀获取更多信息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