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研究之研究
作者: 吴国强  年份:2011 来源 :温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春秋战国,儒墨颉颃,百家争鸣。然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为了上以持一统,下可知所守,经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子》研究归于沉寂。然而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为小农思想代言的《墨子》研究并未就此中绝。《墨子》一直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其学说历来影响着古典文学的创作及批评。可以说,任何一部文学史与文论史都离不开《墨子》,没有《墨子》就没有完整的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且后世对《墨子》的研究是不断变化的,有必要对《墨子》进行全面梳理和论证。《墨子》之文,虽然语质少华,但文体多样,篇中亦不缺韵,法度之文,义理之文甚有博辩,诚子部中之宝书也。千余年来,对《墨子》的研究,可谓鱼龙混杂,鳞次栉比,数量不可计数。即便如此,《墨子》研究的脉络仍是有迹可循。根据观念史的阐释可知,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所以总有一种外在的背景渊源承载着一种理论的产生、变化、发展。此外,任何思想者的思想常常受制于那个时代的一般知识水准和思想状况,并和思想者本人的出身、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墨子》研究的主要时代特点出发,嵌入观念史,分类、总结、归纳各个朝代的《墨子》研究资料,将《墨子》研究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援墨注儒、循经求义和发挥经义,并指出每种方法研究下的《墨子》研究特点、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旨在前人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转换视角,以《墨子》研究的转变为切入点来获得一种对《墨子》研究的新概括与新理解。
墨子“兼爱”伦理对当代中国公平社会的启示
作者: 钟晓明  年份:2012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从墨子非儒与孟子、荀子辟墨看儒墨关系
作者: 高晶  年份:2012 来源 :辽宁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儒家与墨家是中国哲学中具有影响的两家。先秦时期,儒家与墨家被称为显学,都以救世济民为己任。从墨子非儒起,再到孟子与荀子批驳墨,两家一直以儒墨相非的姿态共存。从表象上看,儒与墨相非,但从义理上看,儒墨两家存在互补。大多数学者从儒墨相非相异的一面去看待两家关系,对两家在相互批驳中接受对方则较少关注。墨子“学儒者之业”对儒家思想深入了解,这才使得墨子对儒学的批判深刻入理,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而创立墨家学说。孟子与荀子辟墨是在捍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吸收墨家思想,并且成功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充实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从而丰富了儒家思想。孟子驳斥墨学,是基于儒家哲学立场决定的;接受墨学,是为了发展儒家思想。荀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吸百家所长,批判墨家,使得儒家思想在墨家批评下不断地加以自我反思与自我调适。孟子与荀子通过对墨学的批驳、吸收与融合,使得墨学精华融入儒家。此后儒学由显而愈显,墨学由显而隐,以融入儒学的一种方式存在。本文由墨子非儒与孟子、荀子辟墨入手,一方面阐述儒墨关系虽是所见的相互批驳,实际上存在互补。墨子非儒而立墨,是对儒学不足之处的揭示。孟子、荀子辟墨,基于儒学立场和对墨学的吸收之上,发展与丰富儒学。另一方面,阐述儒墨互补也是对儒墨此后发展走向的一种解释。墨学由显而隐,并不是所谓的终绝,只是学派形式的消失。墨家以其融入儒家之中的形式表现出来,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发挥着理论的作用。儒学也因对墨家思想的吸收,并将其融入政治思想之中,更加切合儒家理论的发展需要。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对儒与墨关系的探析,有着重要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墨子·兼爱》(下)的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 王菁  年份:2012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是继孔子之后最主要的哲学家之一,创立墨家学说,其著作《墨子》蕴含了墨家思想的主要精华。“兼爱”是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本文选取其中《兼爱》(下)篇梅怡宝(1929)、华兹生(1963)及汪榕培(2006)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将译本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旨在挖掘英译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等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首先综述了《墨子》英译本及其相关研究,指出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性,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勒弗菲尔的操控理论,及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第三章阐述了本文所选三个译本译者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剖析了他们的翻译动机。第四章从勒弗菲尔提出的三要素角度对《墨子兼爱》(下)不同译本在翻译策略等方面异同处理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梅怡宝因其哲学家身份,用词典雅,句式严谨。其目标读者和赞助出版商多为学者,多采用加注异化法,体现出学术翻译的特质。华兹生受个人经历和赞助者的影响,立志追求译文的可读性,用词灵活朴实,句式多变。汪榕培结合墨学的众多最新研究成果,修正了之前一些译本的错误。其译本通俗易懂,旨在有效地向海外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典籍。
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研究
作者: 张龙梅  年份:2012 来源 :青岛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孟子和墨子“义”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桂芳  年份:2012 来源 :湖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义”作为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则,在历史上曾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孟子和墨子分别代表儒家和墨家,是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他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不仅反映出他们所处年代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各领域都有着指导性作用,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既需要健全的法治,也需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传统道德修养论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智慧资源,对推动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孟子的“义”思想主张以“天”为准则,以“人”为本,坚持“人性本善”的原则;孟子的政治观念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具体明确的提出“仁政”、“养民”、“教民”以及“民为贵”的政治理念,以“仁义”为本,倡导制民之产,并用井田制度来保护民的恒产。墨子重“义”贵“兼”,他认为“义”是由“天”来制定的,墨子贵“兼”,“兼爱”是墨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在墨子的政治思想中,他主张以尚贤为政之本,尚同为政之本而治之要,反对一切侵略性战争。本文同时对孟子和墨子“义”思想进行了比较,虽然墨子在一定程度上对孟子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但孟子也是择其而用之。首先孟子的“泛爱”有违于墨子的“兼相爱”思想;其次孟子觉得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只能讲“义”,不能讲“利”,而墨子主张的是“义利并举”;对于战争,孟子和墨子都反对兼并,同时孟子大力推扬他的王道主义和仁政思想,墨子倡导“尚贤”、“尚同”的“义政”思想。
《墨子》“尚贤”思想研究及现代释解
作者: 赵海玲  年份:2012 来源 :河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87),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者。宋昭公时期为宋国大夫,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1]p445(《墨子·贵义》),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理烦而不悦,厚葬靡财而伤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要略训》),乃立新的说,聚徒讲学,徒属满天下。与儒学并称儒墨“显学”,墨子有“尚贤”之说,他主张“举义不贫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他要求贤才必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他要求对于贤才应当是“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官服事,”主张“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目前,我国形成了对墨学研究的一个热潮,但对《墨子》人才思想观念进行的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而且观点尚还存在分歧。深入研究墨子人才思想观念的根源、产生、研究引向深入,而且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人才观、正确选拔任用人才,借鉴和服务于当前社会也是很有裨益的。
《墨子》介词研究
作者: 高音  年份:2012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是研究先秦墨家学派及墨子思想的重要著作,内容主要记载了墨子的活动和政治言论,还有一部分涉及逻辑学、自然科学和军事防御方面的论述,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先秦典籍。本文是对《墨子》中介词系统的研究,介词用法广泛,意义多样,来源比较复杂,这些特点使得介词成为汉语语法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墨子》一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开创了中国辩论体散文的先河,同时记录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口语,是研究先秦汉语特点的绝好素材。学界之前对《墨子》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校勘、注释、辑佚及对其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的深入探索,在语法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介词方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选取介词这一重要的词汇类别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布和使用特点做出详尽的研究和描述,揭示《墨子》中介词的分布状态,以期为发现汉语介词发展的演变脉络提供帮助,从而发掘出这部经典子集在语法史上的价值。本文选取了《墨子》中部分典型介词(以、为、自、从、由、诸、用、因、至、乎)进行研究,借鉴了陈昌来先生和金昌吉先生对现代汉语介词的分类思想,将其运用到先秦汉语的语法研究中。将《墨子》中出现的介词按照语义类型划分为七个类别,按不同角度梳理各个介词的功能。通过频率统计来了解各介词的使用范围和常用程度,通过《墨子》中介词的特点,反映出战国中后期特定时间段里介词的发展和分布情况。
墨子政治思想研究
作者: 陈颖  年份:2012 来源 :东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由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侯兼并频繁。为此,墨子提出了尚同、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十大治世主张。 墨子认为天下众义必会互相侵害,所以他主张尚同于一义,以天子之义为准。而尚贤是选择官员的原则,只有符合墨子贤能标准的人才能选为政长,并且要依据贤能的水平决定职位的高低。兼爱是墨子的基本理念,墨子认为天下动乱起于“不相爱”,只要人与人相爱,就不会有偷盗、陷害、背叛、不孝、不忠等不利于人的事情产生。也是因为坚持兼相爱、交相利的理念,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要求执政者节俭、勤政,不耽于享乐,与民休养生息。他的非命主张强调自强不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生产生活,这也是出于对百姓之利的考虑。此外,墨子身体力行,极力主张非攻,要求停止兼并战争,不掠夺百姓衣食财物。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告诉人们天、鬼具有赏善罚恶的权威力量,实质是以此来制约统治者,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利民。 墨子爱的观念和义利的观念都不同于儒家学派,其尚同的集权倾向和贤能的标准也有别于法家学派,这些都是其独特之处。虽然两千多年前创立的墨子政治思想还是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我们还是要认识到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对当今社会发展建设的借鉴意义。
墨子义利观研究
作者: 徐照伟  年份:2012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墨学曾经与儒学并称为“显学”。墨子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一种发展和超越,孔子重义轻利,义利对立;墨子贵义尚利,义利统一。墨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有:义利并举,“兼相爱,交相利”,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墨子的兼爱交利思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一种超前的社会意识,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平民阶级的利益,从而决定了墨子思想在当时被冷落的历史命运。但是,我国现在已经没有了阶级差别,人与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墨子义利观对当今社会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墨子义利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着巨大的意义。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辩,也就是正确认识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么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当今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总之,对墨子义利观进行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立足于墨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阶级基础四个方面论述了墨子义利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当时的经济背景是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政治背景是宗法等级制度的破产,文化背景是百家争鸣,当时出现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墨子所代表的阶级基础是小生产者;并分析了墨子义利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天志、人性论、功利主义。第二部分,首先,分析墨子的义和利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其次,从志功合一、双向性、民本性三个方面分析墨子义利观的特点;最后,阐述墨子义利观实施的保证,经济方面的保证——节用、节葬;政治方面的保证——尚贤、尚同;伦理方面的保证——兼爱、行义。第三部分,首先,对墨子义利观的历史价值进行评析,虽说墨子义利观里面难免有一些落后的、消极的方面,但是其精华部分是我们必须要吸收和借鉴的;其次,重点放在对墨子义利观现实意义的挖掘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受市场经济弊端之一自发性的影响,一部分人产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应该如何获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怎样处理好物质利益和道德的关系?墨子义利观对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墨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利;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该重视“义”;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做到义利统一、以义制利。
上页 1 2 3 ... 12 13 14 ... 15 16 17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