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论辩散文研究
作者: 肖芳兰  年份:2012 来源 :广西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一书现存五十三篇,其中的论辩散文要么就某个问题而展开论述,游说墨家的学说,宣传墨家的主张;要么记录了墨子同他人的辩论,以及应答或教导门内弟子的话。不仅包含墨家的论辩思想和理论的总结,而且许多论辩和演讲的实例展现了墨家辩者的风采。它们以议论为主,分析事理,辨明是非,而又带有一定文的学性。本文从论辩和文学的角度切入,研究了《墨子》论辩散文的思想来源、思想内容、论辩理论、论辩技巧、墨家辩者的风采等方面。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墨家和《墨子》一书、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问题的缘起。第二部分:《墨子》辩论思想的渊源。着重从《墨子》论辩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和生活来源两个方面阐述了《墨子》论辩思想的渊源。第三部分:《墨子》论辩散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论述了《墨子》论辩散文以义、利为核心的思想内容,特别论述了墨家之“非儒”思想和《墨子》的论辩理论。第四部分:墨家的论辩艺术。通过对墨家的辩者形象,《墨子》论辩散文的表达艺术,“辟”和“引”两种修辞论证的论述,部分地展现墨家的论辩艺术。第五部分:余论。论述了墨学衰微的原因。
墨子鬼神思想研究
作者: 卢晶晶  年份:2012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生年略晚于孔子的墨子,学于孔子却又出于孔子,怀着一颗怜悯苍生的悲悯之心,提出以“兼爱”为中心的十大救世主张,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在世之时,墨家学派便已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与儒家学派一起成为诸子时代的两大显学。奔走于列国间,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主张闻名于世,当时与后世对其此种学说也注意颇多,却往往忽略了墨子“十论”中颇为重要的“明鬼”学说。墨子明鬼之心昭然,明鬼之力深然,然而当时及后世对其“明鬼”之用心却或忽视之,或误解之,使墨子“明鬼”的真实用意长久以来难为世人学者所重视和正确对待与理解。本文以墨子鬼神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以《墨子间诂》为文本依据,从墨子的出身及乡源文化入手,结合原始三代以及墨子生活时代的鬼神思想文化传统,逐步爬梳分析墨子言不离鬼神的真实用意:墨子巧妙地利用了社会人心中所积累起来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鬼神崇拜文化,加以继承改造,为己所用,为人造神,形成独具墨子特色的鬼神赏善罚恶的鬼罚思想。墨子式的鬼神思想,其实是利用文化心理对现实社会制度的一种积极关注与人志的投影,是一种神道设教的文化改造,具有极其冷静理性的工具实用性。同时通过对墨子鬼神思想的研究分析,探讨后期墨家学派逐渐衰败的原因,以及墨子鬼神思想深远广泛的后世影响。本文由正文以及附录两部分构成。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解决有关墨子鬼神思想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通过对墨子生卒年、国籍与出身等问题的探讨解决,提出“墨子式倒U型”的思想,为墨子鬼神思想的研究做好文化学上的铺垫。第二章分析《墨子》中有关鬼神的文字。以《墨子·明鬼下》一篇文字分析为主,综合《墨子》全书中其他有关鬼神的文字,以对文字的爬梳整理分析墨子是如何言鬼明鬼的。第三章分析墨子鬼神思想的真实用意。以对原始三代时期的鬼神思想溯源开始,在对与墨子鬼神思想有关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解决中,进一步理解把握墨子鬼神思想的真正现实用意。第四章通过墨子与孔子鬼神祭祀思想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墨子的鬼神思想。第五章通过对上博简《鬼神之明》的分析,探讨后世墨家学派衰微的原因,同时分析评价墨子鬼神思想对后世文化信仰以及文学方面的影响。附录为中国与日本墨学研究情况统计。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作者: 白波  年份:2012 来源 :河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重要命题是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天下的人应该相互热爱,实现共同的利益,实现“天下之利”。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是一种博大的平等之爱,其最终目的是天下之大利。墨子的“兼爱”所倡导的平等之爱与孔子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不同,墨子认为人对人的爱不应该有亲疏薄厚的差别,而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平等之爱。墨子出身卑微,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体会,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不是着眼于古代政治文化的破坏,而是以现实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为出发点,思考人类怎样在互利互惠中达成共识,实现“非攻”,从而避免纷争,取得和平。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天志”为基础,以“非攻”的和平理想为目的,体察百姓人民之苦,反映时代精神的需求。“兼爱”思想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和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墨子政治哲学思想评析
作者: 邢慧颖  年份:2013 来源 :南昌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的政治哲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伐不断、民不聊生、诸子百家各显神通的时代。其“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尊天”、“明鬼”、“非乐”、“非命”等思想主张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反映了当时人民普遍希望安定、统一、发展生产的愿望。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源远流长,而“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习和研究墨子政治哲学思想,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兼爱”思想对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非攻”思想对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有重要参考价值,“尚同”、“尚贤”思想对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也有深刻启示,“节用”、“节葬”和“非乐”思想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兴利”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法仪”思想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重要启示,等等。
翻译中的逻辑形式推演:以其在W.P.Mei的《墨子》英译版本中的应用为例
作者: 韩旭  年份:2013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翻译学被划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后,翻译学经历了由纯粹的经验主义总结至开放性、跨学科探讨的研究方向转型过程,研究课题也从单纯的直译、意译的优劣性比较转向更加深刻、多样性的话题。其中,翻译操作过程的研究便是这些重要课题之一,而其中一项重要操作过程为逻辑形式推演。尽管这一领域在国内外的翻译研究中都鲜有涉及,本文意在打破传统翻译研究的桎梏,大胆探索这一重要课题。本文着重研究信息类文本的翻译过程,研究方法多样化,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既包括哲学性探讨,也包括逻辑性分析。本文的论证框架概述如下:开头的本体论分析介绍了翻译的本质,揭示了翻译过程涉及的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为其后的分析论证构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之后,本文通过将基本的逻辑规则、定理应用于翻译理论框架之中推导出一系列翻译逻辑形式推演策略。按照“假说-推演”的论证顺序,本文的最后部分便是关于这些推演策略的实证,应用墨子梅译版本中的翻译实例来证实上一部分提出的假说,即证明所得翻译推演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本文并非旨在规定翻译的操作过程,也并非意在将翻译中的逻辑推演过程全而概之。语言是一种具有多面性的复杂机体,难以对其进行具体、彻底的分析描述,形式化手段也只能用来揭示它的一部分性质。因此,笔者的意图在于从独特的角度来“折射”,而非“反映”翻译这一错综复杂的语言操作机制。本文采取动态分析的方法,将翻译中的逻辑形式推演过程看做介于逻辑推演与语言行为之间的辩证过程。本文旨在揭示翻译中涉及的复杂逻辑推演过程,并通过提出不同的逻辑形式推演策略来指导译者翻译实践。
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
作者: 方波  年份:2013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是前秦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以及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撰写的文学著作。墨家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继儒道两大学派之后,横空出世的第三大学派。战国初期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兴盛了两个半世纪,与儒家并称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而墨家经典《墨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它包含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普遍真理,有流传百世而不悖的价值。如此重要和声名显赫的一个学派和学术文化,为何在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沉寂于历史浩瀚之中,直到近代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以难以解读而为人们所认识,早不复曾经的辉煌。清末明初以来,墨学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关于《墨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军事、科技及思想等方面,少有提及文学价值。虽然有的研究会在研究中提到一些《墨子》的文学价值,但是都不完整、深刻,关于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非常的薄弱。鉴于这一情况,笔者欲立足文本,全面研究《墨子》的文学特点,特别是言语特点对墨家历史命运的影响。从文本出发并且联系整个文学史背景,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优点和他对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且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缺点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期望对《墨子》中绝研究做出贡献。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对《墨子》一书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成书时间、所属类别,文体性质,成书方式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就近年来关于《墨子》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整理,最后阐述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第二章:墨学衰微考证刍议,汇总《墨子》墨学衰弱中绝的原因,分析墨学言语方式在其中是否有影响。第三章:《墨子》的言语方式之探究;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发源、言语方式的特点以及言语方式的优点和缺点;第四章:《墨子》言语方式与儒、道言语方式对比起优势、劣势。第五章:分析《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学命运之影响。通过对《墨子》言语方式的分析,对比方面的研究,证明其言语方式对墨家中衰历史命运的影响。
变动社会中的建设诉求:墨子“理想社会”思想解析
作者: 姚俊  年份:2013 来源 :安徽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在百家争鸣中步入一个思想纷呈的新时期,处于变革中的先贤诸子们纷纷针对时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勾画着各自的理想王国。墨子的思想纷繁复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且墨家作为一个代表下层民众利益的学派,以入世博爱的情怀,构建了关切民生的理想社会模式。本文拟从墨子所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伦理基础、治国方略、经济建设等方面勾勒出墨子在救治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想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伦理秩序是墨子理想社会的道德目标,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重建伦理原则;以“贤人”为核心的管理施政模式是墨子理想社会的治国方略,以完善国家政治体制,促进社会健康运行;经济建设是墨子理想社会的富国之法,以增加社会物资财富,实现强国富民目的。在其中分别对应包含的构成要素中,“贵义”是强调治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反映了民众对社会正当行为的渴望;“兼爱”呼吁人们推己及人、彼此相爱、互惠共荣;“贵生”则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尚同”主张按照“天志”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和行动,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尚贤”提倡以贤德与否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与尚同一起作为国家治政之根本,是墨子理想社会政治的核心;“非命”坚决批判“天命论”,号召人们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将对理想的追求落实于现实中,通过现实中的勤奋努力,达致理想实现。“尚力”倡导人们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努力创造社会价值;“尚俭”则体现了消费用度的合理安排,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节用”、“节葬”、“非乐”等;“天志”、“明鬼”思想则是为了理想社会各要素得以施行的宣传手段和有力保证。墨子这些思想观点于我们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墨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研究
作者: 黄宁宁  年份:2013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与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有重大成就的思想家。墨子创建了墨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而义利观则是他们思想体系中特别重要的部分,体现了他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方面和逻辑方法。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墨子与孟子的义利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对研究这个问题所应用到的方法和预期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墨子与孟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教育背景,以期大致了解这些情况对他们思想体系尤其是义利观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文章第二部分首先介绍墨子与孟子各自对义与利的内涵的理解,墨子理解中义的内涵主要是上则尊天事鬼,下则爱人节用;利的内涵主要是人口繁盛,刑政大治,国家富强,天下和乐一统。孟子理解中的义的内涵主要是践行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并要求统治者在施政时实行仁政,践行王道;利的内涵主要是百姓过上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有道德的生活,国家富强,天下和平一统。然后,文章又对他们对义利内涵的理解的相同部分进行了阐述,主要有三个方面:均不将过度的物质、权势享受视作利;均反对个人因私利损害公共之利;均在意保护百姓的利益。第三部分主要是比较了墨子与孟子认识中的义利关系以及义的内涵的主要来源。在墨子看来,义的内涵主要是由利来决定的,他总是以能够为社会带来实在的利益为做事情的出发点。同时,墨子也特别注重做事情的动机,主张志功合一。所以,在墨子看来,义和利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墨子认识中义的内涵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天、鬼的意愿;先王之道;现实社会的需要。在孟子的认识中,在仅仅涉及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是一位动机论者,只注重为义,而不讲求结果。但当涉及到社会事务尤其是为政的时候,他也有着明确的目的,而且也应用了行义而得利的思维逻辑,但是孟子坚持义的绝对主导地位,利只是践行大义后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孟子特别反对以利作为做事情的出发点,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人们因为私利或眼前之利而妨害大义和公利。孟子认识中的义的来源主要有:天道和以人性善及仁、义、礼、智四端为主要内容的心性;先王之道。第四部分主要是比较了墨子与孟子各自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角度对他们义利观的形成和践行观念的影响。墨子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肯定人的物质需要的合理性,他所关注的事情主要是外在的社会管理和生产事务。孟子特别注重自己的士君子的身份,他重视人的仁义道德,重视对人的内心的探求,并主张以此为起点和核心而扩展到具体的社会事务。在践行观上,墨子与孟子均强调人们要竭尽全力去践行大义。第五部分主要是比较墨子与孟子各自形成其义利观的逻辑思维和方法基础。墨子的逻辑思维是取实以寓名;他以平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来考虑问题,主张利他主义;墨子特别强调整体主义。孟子的逻辑思维是正名;他以家庭为考虑问题的基点,重视血缘亲情,强调等差之爱。无论在修身还是为政上,他都主张长养、扩充;他特别强调人格的独立性,有着浓厚的民本思想,而且孟子还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双向的。文章最后一部分对上述的内容作了大致性的总结,并大概讲述了墨子与孟子各自的义利观对后代的影响和对今天的启示。
墨子设计思想研究及当代审思
作者: 黄大昭  年份:2013 来源 :东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是先秦时期的造物大师,有着丰富的设计实践和先进的设计理想。本文挖掘和阐述其设计思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期对当代中国设计有所启示。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意识的觉醒和造物实践的繁荣成为墨子设计思想产生的肥沃土壤。对于设计造物的“文质”倾向是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在儒、道、法和墨家关于设计态度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代表了小手工业者的墨家的先进设计意识。 论文从宫室、衣服、舟车等的设计论述中提炼出墨子设计的人文理想,包括以“交相利”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非乐”的设计审美、“节用”的设计原则和“分工论”、“法仪观”、“三表法”共同构成设计的系统过程。从墨子设计的防御工事和飞天木鸢中可以直接解读其人文设计思想,解析出其科学的规划、重功能的设计态度和民本主义的思想。《墨经》中包含的名、辞、说、故、理、类等设计思维规律和数学、力学、光学等科学理论共同构成了墨子设计思想中科学精神的框架。逻辑结构决定了设计物的最终形态,也决定了设计产品的各类属性;科学理论为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供更多的可能。墨子设计思想中的人文理想和科学精神相互促进,二者不可偏废。 墨子设计思想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超越同时代,体现了近代西方“以人为本”、“形式追随功能”等现代设计理念,还启示当代设计,为“中国设计”的发展提供范例:设计是人文思考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探寻中国设计不仅要从人文理想中挖掘中国元素,更要从科学精神中探寻中国设计方式的闪光点。正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并重,人文理想与科学精神的共生,形成了墨子卓越的设计成就。对墨子设计理论的探索,及其与时代的结合,必将推动中国设计的国际化发展。
《墨子》文学研究
作者: 赵皓  年份:2013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他崇尚“非攻”,长于守城;具有工匠背景,善于制造器具。因此,他又可以被称为军事家、科学家。可以说,墨子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科学思想,使得他对事物的实用价值情有独钟,这也铸成了《墨子》文章“质木少文”的总体风格。可以说,《墨子》一书突出了实用性,但其文学艺术价值也不应被淡忘。本文试图在广义“文学”概念的基础上,对《墨子》一书进行综合研究,来探讨墨子的政治思想、文学观、文体观以及《墨子》一书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主要解析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核心因素——墨子思想的小国关注,再结合墨子思想的发源地和实践地以及墨子的小国立场分析墨子“十论”思想的意义。 第二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之上,论述墨子的文学思想,其中包括墨子的文学观及其形成,以及墨子文学观的意义所在。 第三章以文体学理论对《墨子》各篇进行文体分类,并分析其文体意义。本章会着重对《墨经》进行文体分类研究,阐述其在辞书发展史上的意义。 第四章主要是对《墨子》文章的研究,其中包括《墨子》的文章特点以及文学艺术性研究。此外,在本章也着重介绍了《公输》篇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