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的道德论证探析
-
作者:
刘芳红
年份:2008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 《墨子》“以”字用法研究
-
作者:
张萍
年份:2008
来源 :南京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 墨子人本管理思想初探
-
作者:
张洪浩
年份:2008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 《墨子》文体研究
-
作者:
郑苏文
年份:2009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一书为先秦重要典籍,战国后研究者很少。从清中后期以来,墨学研究逐渐增多,但是,与其他子书相比,大家对《墨子》的关注度依然不高。本文主要把《墨子》中的文献根据其文体进行分类,并详细描述了各种文体的特征。再对不同文体的产生进行了溯源,揭示其蕴含的文化背景。通过了解《墨子》各种文体产生的原因和文体本身的特征,进一步了解先秦学术传播方式。 《<墨子>的文体研究》一文全部分为三个章节,主要对《墨子》中的论说体文章、经说体文章、语录体文章进行研究。而《备城门》以下兵书性质的文章,由于像流水账一样的记录方式,所以在此文中没有探讨。 本文引言部分包含有对墨子及《墨子》一书的简介,研究概述部分则把《墨子》研究概括分为“古代《墨子》研究”和“近代以来《墨子》研究”两部分。又把近代以来的《墨子》研究分成文本校注、思想解读、逻辑物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为《墨子“论说体”研究》,传统观念上,《墨子》的论说文在文学史上几乎可有可无,文学史著作论及《墨子》论说文的也特别少。本章主要通过对《墨子》论说文形式体制的考察,探寻语录体向专题论文体过度的轨迹,进而了解《墨子》在文体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即《论语》中的语录体在向《墨子》中的论说体过渡时,并不是硬着陆。而是有一个“七十子”创作的论说文,一方面继承孔子,一方面影响墨子。本章在对《墨子》论说文献进行考证的基础上,把《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四篇及“十论”归入“论说体”。再考察了《墨子》论说体形成的三个渊源:一是墨子对史佚之学的继承;一是墨子对儒家七十子后学的传承,一是战国时代墨子为了上说下教的需要,并稍稍论及论说文形成也与战国士人创作观念发生变化有关。之后对《墨子》论说文体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墨子》文体的考察是从三个角度入手的:一是墨子中论点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墨子“三表”法对前代论说文献的利用,最后是考察各种逻辑方式在《墨子》中的应用。 第二章为《墨子“经说体”研究》,“经说体”本为战国解经的一种方式,也是师生学术相承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文体的形成发展源于官学的崩溃,私学的兴起,诸子作为传播学术最主要的力量。此时,学术的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此章首先论证《墨子》经说体的撰者问题,由于文献缺失,关于《墨经》的撰者分歧很大。但本文依据先秦文献,认可《墨经》为墨子自著的观点。确立作者有助于理解墨家运用经说的情况。在确立作者以后,本文收集先秦诸子中的“经”“说”二字,对先秦“经”“说”的文字学意义进行了分类解释,通过了解先秦“经”和“说”的具体意义,进而探索“经说”形式的产生原因。之后,对《墨经》的《经上》部分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经上》中的“经”内部之间的关系;二是“经”与“经”之间的联系;一是“经说”和“经”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为《墨子“语录体”研究》,本章首先对先秦中有“语”字的文献进行收集分类,得出“语”字的几种意义。然后总结《论语》《国语》《琐语》等以“语”命名的文献,以及没有以语命名,但具有典型语体性质的文献,如“长沙马王堆帛书”“ 郭店楚墓竹简”中有关语体的部分,归纳出这些“语”所具有的文体特征。主要包括“语”是追根溯源,本文又分析了史官文化背景下的“语”体文献,以及“语”体与古代“记言”传统的关系。了解语体文献的历史作用和古代记言传统的发展。在此继承上,本文详细分析《耕柱》等五篇所具有的文体特征,认为《耕柱》五篇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文体,包括纯粹记言的语录体,问答式的语录体,言事结合的语录体。之后,探讨《耕柱》等五篇语录文在体制上对“语”体的继承性,以及《耕柱》记录的主要作用及蕴含的文化意义。
- 浅析墨子“尚贤”思想及当代价值
-
作者:
安向辉
年份:2009
来源 :云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87),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墨家与儒学并称“儒墨显学”。墨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部分之一,而“尚贤”论又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需要并产生了大量的人才,诸侯国之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历史状况,先秦诸子百家中几乎都有自己的人才理论,虽各家人才思想争奇斗艳,各有千秋,其中以墨子的“尚贤”论视野更宽阔,内容更丰富,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也处于剧烈的社会发展和变革时期,人才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墨子“尚贤”论分析出发,结合史料,对墨子人才思想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有参考价值;希望对如何充分发挥人才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文结合所能看到的史料,分五个部分对墨子“尚贤”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探讨了以及墨子“尚贤”思想产生的背景依据以及其重要作用。主要从“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尚贤为政之本”以及“举义不避远,不可不为义”三个方面研究“尚贤”对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了墨子“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方面是对贤士的判定标准。文章从墨子提出的“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说明贤士应该德才兼备。第二方面主要分析了墨子如何众贤的思想。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君主要积极的笼络人才,并且要为贤是举,用多种方法吸引人才。 第四部分结合当代实际,指出墨子思想具有很多的局限性,以及墨子“尚贤”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可能的启示意义。
- 墨子义利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
-
作者:
丛蓉
年份:2009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本文是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墨子的义利价值观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墨子的义利价值观的核心是 “兼爱”,主旨是强调“义”与“利”的统一。 墨子的思想产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为了挽救纷乱的社会秩序,提出了尚“利”贵“义”的价值观,认为“义”是实现“利”的手段,而“利”才是最终目的,只有通过“义”才能获得“利”,达到“义”“利”统一。本文通过与孔子义利观和亚当·斯密义利观相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凸显墨子义利观义利并重、损个人利益而求天下之“利”的价值取向,揭示其义利价值观的特点就是“兼爱”。“兼爱”是墨子义利价值观的核心,其十大主张“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和“非命”都是以“兼爱”为起点展开的。与孔子的“仁爱”相比较,墨子的“兼爱”更注重平等性和无差别性。作为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兼爱”的价值内涵是“爱”与“利”的同一性。由于墨子义利价值观是建立在“兼爱”学说基础之上的,他把人与人的关系设想成包括在经济利益上无差别、无对立的境界,个人利益的获得在于他人利益获得基础之上的,使他的学说不免蒙上一层空想色彩,因此其义利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人们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上却出现了偏颇、存在一定问题,许多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逐利忘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严重泛滥,建构合理的价值理念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前社会上价值观念偏颇的主要原因是割裂了“义”与“利”两者之间的关系,“义”与“利”失衡。墨子提倡“义”“利”统一价值观,就是要做到义利并重,尚“利”贵“义”。通过“扬弃”方法深入发掘墨子义利统一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墨子与密尔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
作者:
郭会宁
年份:2009
来源 :湖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学说,源远流长,无论是在西方还足在中国,从古至今都颇具影响。墨子作为中国功利主义的代表,其思想内容丰富又独具特色,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西方功利主义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创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缜密的功利主义思想体系。本文选取墨子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作比较,主要是通过对各自的功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各自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的方法,以及各自在功利思想下的道德观、宗教观和理想社会等方面的比较,来进一步展现墨子功利主义思想中“兼爱”、“互利”等重要思想创立的过程和密尔“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理论形成的过程;此外,把墨子和密尔两者相比较,是为了体现西方功利主义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即批判精神。在批判中前进,使得西方的功利主义发展的比较快,比较完整、深入。通过这种详细的、全面的比较,有助于中国学者加强批判性研究;同时,回顾墨子的功利思想,主要是想重温其思想中和谐观的魅力,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寻找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对两种功利主义的研究,希望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墨子与孙子军事思想之比较
-
作者:
周颖君
年份:2009
来源 :东吴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本文是墨子與孫子兵法軍事思想比較,將指出墨子與孫子軍事的基本思想,為何而戰、如何止戰、如何備戰以及不得不戰時要如何應戰。再從各種不同的觀點深入探討兩者的軍事思想,例如政治、經濟、外交以及實戰方面。第四章將討論兩者的論證方式,研究兩者是如何將自己的理論傳播出去。
- 论墨子的兼爱伦理
-
作者:
梁红霞
年份:2009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 《墨子间诂》的训诂体例和训诂方法研究
-
作者:
李桂花
年份:2010
来源 :吉首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孫詒讓作為清代著名的學術大師,在經學、諸子學、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以及地方文獻的整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在清代學者畢沅、蘇時學、王念孫、王引之、張惠言、洪頤煊、俞樾、戴望等人研究的基礎上,憑借深厚的文字音韻訓詁功力,经10余年的研究,撰成《墨子間詁》十五卷。經孫詒讓的注解,《墨子間詁》成為人們閱讀《墨子》的善本,並使墨學成為近代顯學。綜觀學者們發表的論文著述,學術界主要關注《墨子間詁》校釋方面的得失、對墨學復興的意義和對虛詞的研究等,還無人從訓詁體例和訓詁方法的角度對《墨子間詁》進行系統的提煉和總結。 本文試圖從訓詁體例和訓詁方法入手來系統整理《墨子間詁》的訓詁材料,以期為訓詁學史和專書訓詁學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理論參考,為閱讀《墨子間詁》提供方便。 全文共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簡單介紹《墨子間詁》的作者,闡釋《墨子間詁》的書名,對《墨子間詁》的研究現狀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略作歸納梳理,並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揭示分析《墨子間詁》的訓詁體例。 第三部分分析歸納《墨子間詁》的訓詁方法。 第四部分略述《墨子間詁》在訓詁上的成就、影響及其局限性。 最后總結全文,並肯定《墨子間詁》在語言學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