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的《墨子》学研究
作者: 王长民  年份:2010 来源 :北京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战国中晚期,墨家是与儒家学说并为当时的显学。《墨子》自汉武帝起至清中叶近两千年间几乎无人研究。乾嘉时期始有学者注意并为之校勘注释。晚清、民国时期研究《墨子》者阵容壮观,产生大量著作。现时期,虽也有一些研究著作,但与其他诸家相比,墨学研究仍显冷淡。 本文共分三部分。首先考证《墨子》的篇卷,然后梳理了在战国秦汉之际的成书、流传情况。墨学在宋国特殊的文化氛围中产生,源于殷商重鬼尊天的传统。墨家的学说,普遍为先秦诸子所关注。孟子以孔子“私淑”弟子自居,鉴于当时墨家的迅猛发展,为维护儒家学说,对墨子进行了激烈批判,但同时也有某些吸收。其他子家也有这种情形。 据典籍记载,战国时期,儒、墨同为显学。《墨子》书中的保存了不少先前典籍,但与传世文献并不完全相同。尤其《诗经》、《尚书》等差异较大。出土文献中有一些颇与《墨子》篇章相类似。《墨子》中的《墨辩》六篇与《备城门》诸篇出现时间当更晚。但不会晚于战国末期。墨子提倡的“兼爱”、“非攻”等学说,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墨子》一书在战国中后期发展迅速,进入秦汉后,仍在传播。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汉之后“墨学中绝”,然而细绎两汉及后世典籍,墨学在汉代并未完全灭亡。当时的知识分子仍在研习,甚至在经典诠释中,也会引用《墨子》一书中的内容。墨学中的一些内容对先秦、秦汉间的游侠、道教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墨子“三表法”与“十论”研究
作者: 林树军  年份:2010 来源 :北京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管理观
作者: 李红敏  年份:2010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所创建的墨家学派形成于战国初期,其活动贯穿于整个战国时代,成为当时与儒家并立、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本文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其他学派的根本标志,其他各种主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并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惟兼爱交利,是以追求贤能政治,爱利万民,假天行道;惟治国安民,是以发展生产,反对奢侈,节用节俭;惟兴利除害,是以主张正义,扶弱御强,反对利己主义。可以说,墨子的管理主张,是针对时弊而发,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以及较强的时代感,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学界的讨论综述。在分析各家讨论,阐述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关系的同时,笔者从管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本文宗旨。 第一部分,主要探索墨子思想的学派属性、战国时期儒墨显学地位、重民思想在人力能动观、群众智慧观和人民价值观的体现以及三表思想的内容及其研究价值。 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管理内容、实践及其方法。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管理思想,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反对以强执弱,以富侮贫,以贵傲贱的行为,体现人们之间互助互爱各不相害的生存与发展的要求。因此,要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总目标,其核心就是在全社会实行“兼天下之利”的管理原则,以非命尚力的生产管理、尚贤尚同的组织管理、节葬节用的消费管理、兼爱非攻的军事管理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天志”、“明鬼”作为自己意志的化身,手中治世的法杖,推行“义事”的强力保证。这就是墨子理想的社会境界,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管理思想的现代影响问题。笔者分别从构建互惠互利的国际关系、建立蓬勃有序的市场经济、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这三个层面探讨了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管理思想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丰富和改进了这一传统管理思想,为新时期的国家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在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长河中,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管理思想,以其独特的成就,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作出了突出贡献。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论孟、荀、韩对墨子的批评
作者: 侯小红  年份:2011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天鬼”思想探析:以《天志》、《明鬼》篇为中心
作者: 郭平辉  年份:2011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研究
作者: 桂琰  年份:2012 来源 :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立的世间“显学”,一度对我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墨子思想已经融入民族性格中,并潜移默化的指导着中华民族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墨子思想中有关国民生活保障的相关理念和主张可以提炼总结为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即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提出的超越个人层次的国民生存保障思想,包括针对各种生存风险的家庭(宗族)保障思想、邻里(民间)互助思想、国家(政府)保障思想,其基本文献载体是《墨子》一书。对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其主要意义是在前人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做本土性的探索,以期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整体研究尽绵薄之力。 本文首先在利用哲学诠释的方法确定“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定义的前提下,选取“墨子思想”作为切入点,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鉴别和整理,然后对整个墨学研究脉络和近现代代表性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明确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宏观思想基础。 其次,本文对墨子时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进行探讨,分析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形成的渊源以及时代背景。 接下来,本文分析、总结和建构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体系。首先,根据一般思想体系的构成原则从墨子思想中搜索、定位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思想基础、思想核心、思想目标等顶层结构要素。再结合社会保障体系的一般构成,解析、确定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内容要项、实践主体和实现方式等次级结构组成要素。进而分析两层之间及单层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把墨子社会保障思想放在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审视,探索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以社会递变为依托的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内在与外在原因,并对不同时期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做准确的历史定位。 最后,本文试着探讨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当代意义。先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中心思想与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核心理念做比较,抽取其中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和元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也即—— “兼爱”与“交利”。然后,从整体观与系统观出发,以“爱”为切入点,对儒家仁爱、释家慈悲和道家贵己观下的不同社会保障思想和主张进行对比,分析差异,进而总结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理论特质。 总体来说,本文将墨学义理研究转化为以社会保障为基点的系统问题,以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为着眼点,针对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在名称、定义、基础、构成要项、发展脉络以及影响价值上展开论陈与反思,进而得出结论:其“为万民兴利除害”的核心理念与当代社会保障“以人为本”的制度特性一脉相承;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共享”的理论实质相契合;而墨子本人“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境界以及“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奉献行为更使其推行的平等博爱主义和利他精神深入人心并流芳至今,成为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正本之源。我们应该借鉴吸收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精髓,开拓一条面向现实、放眼未来,兼顾历史与传统的社会保障新路。
先秦“儒墨之争”研究:以《墨子》、《孟子》、《荀子》为主
作者: 吴慧珍  年份:2012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本文的研究的是“儒墨之争”,时间范围主要在先秦。“儒墨之争”在百家争鸣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百家争鸣真正意义的开始。本文对“儒墨之争”的研究主要针对《墨子》、《孟子》、和《荀子》文本中相互争论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试图通过对儒墨两家争论内容和论争方式讨论儒墨两家在其中的发展与进步。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儒墨之争发生的原因,第二、三部分主要讨论儒墨之争的主要内容和论辩方式,第四部分主要讨论儒墨之争的影响。 第一章分析“儒墨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墨子学说与孔子之学存在差异与对立主要在于孔门后学对“礼”的过度追求给社会造成的不便利,而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要求也使得儒墨两家对现实采取的解决方式的不同。而到了荀子时期更是强调“礼乐”作为治理国家秩序的工具。“儒墨之争”的发生有着必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二章主要分析儒墨两家争论的主要内容。尤其以墨子立论的“天志”、“明鬼”、“节葬”、“非乐”、“非命”反驳儒家学说。而儒家学派也由此针对性进行辩驳和论证。这些内容代表了墨子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构建。而孟子、荀子的反驳又增添了他们对于儒家传统思想的补充和完善。 第三章主要分析儒墨两家论辩的方式。墨子对于儒家的思想的批判具有针对性,同时辩论方式多样:采用先贤圣王的事例、排比、假设、反问等方式、引用诗书等,还运用逻辑推理性的方式。论证过程十分精彩而具有说服力。而荀子继孟子之后也对墨家的批判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证,特别对于“礼乐”的问题进行了严密而详尽的论证,借鉴了墨家的论证方式,很好地批判了墨家的思想,重新树立儒家学派的地位。 第四章主要分析儒墨之争的影响,儒墨两家在这场论争中得到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影响了其他诸子,使得论辩更加自由,论辩的内容得到扩展,而论辩的发展也影响着儒墨两家的最终地位和结局。墨家在论辩中暴露了自身的缺陷而渐渐消亡,而儒家却由此完善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荀子对墨子批判之研究
作者: 李佩珊  年份:2012 来源 :世新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荀子哀諸子之亂,欲救政治之弊,本其為世道而學之情懷,對諸子之說加以評論批判,吾人觀《荀子》一書,發現其對墨子之學說,攻擊尤其強烈。故本文即欲從荀子思想之學術傳承與其個人思想特質立足,觀其哲學基礎與中心要旨。復就論墨子學說之要,以通曉兩家思想之梗概,並以荀子重智、重經驗之眼光與其為學態度,將其批判墨子之陳議舉出,以審視其禮學理論實踐之功能。終以明荀子以其堅毅不阿之態度、欲救亂世之深情,對墨子之說進行駁難,足見荀子「禮」之思想,乃精研深思之言是矣。荀子以其淵博之學識,對各家提出針砭,於荀書中大陳其非,正可見諸子之學說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進而見其對墨子之批評為甚。吾人以為,在荀子,其批判墨子的理論依據本自於「名定實辨」的「正名」思維,藉立三標以禁三惑;其批判推理方式上則為「解蔽之天君」、「兼權之利害」、「推類之辨異」,進而實踐荀子眼中具大分、綱紀、統類等客觀要素的「禮義之統」。將荀子批判墨子之精神由理論到實踐串聯起來,可見其全副精神所關注的重心即在「禮」,「禮」亦是荀子學說所輻射延伸之根源。荀子本此依據,把握了儒學具體的特質,以之在戰國末年得以脫穎而出,並對墨子學說提出全方位的批判。
墨子思想的管理学阐释
作者: 刘晓庆  年份:2012 来源 :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对墨子管理思想的阐发,主要围绕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一方面是管理者的管理如何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如何防止被管理者自由散漫、一盘散沙,从而使管理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前者体现了管理的正义性,后者体现了管理的权威性。对此,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原则的管理思想,为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借鉴。 本文将墨子的管理思想定位为义政管理,“十论”构成其主要内容。全文分为七章,前三章带有总纲性质,包括兼爱之价值原则、贵义之管理目标、天志之形上学根据;后四章则属于具体操作层面,包括非攻之竞争战略、尚同之组织管理、尚贤之人员管理以及节用之财政管理。其中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标志性特色,贵义与天志构成其形而上的理论预设,非攻、尚同、尚贤、节用等则是其形而下的具体表现。 第1章,兼爱作为管理的价值原则。兼爱倡导平等之爱,要求对人对己持相同的标准,遵循交互逻辑,运行方式是先人后己,带来的结果是群体间的互爱互利。兼爱强调要有他人意识,其目的在于去私去己,从而为义政留下地盘。兼爱作为管理的价值取向,不仅完全可行,而且势在必行,因为它秉承了人对等互报的交往本性,在价值取向上是众望所归,符合先王圣王之法,管理者还可以从权势和制度上给予保障,更重要的是它适应当今社会化大生产的商业社会。 第2章,贵义作为管理目标。贵义要求在管理中实行义政,反对力政。义政的内涵包括:具体情境中的适宜、自上而下的匡正以及在果效上利天、利鬼、利人。要实行义政,需要交相爱、交相恭,以此取代交相恶、交相害。还需要管理者慎言重行,加强自身的修养,去除喜、怒、哀、乐、爱、恶等邪情六僻,不受物质利益和周围世俗之见的干扰。 第3章,天志作为管理的形上学根据。天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是最高之法仪,是义之所从出,能够赏善罚暴。墨子把主宰之天作为义政管理的来源和根据,其实质是把法度和标准外化了。即便把天和鬼神都否定掉了,也无法否定法度和规矩本身的客观实存性。墨子强调尊天事鬼,是想让人们树立起对法度和规矩真正的敬畏,而混乱就起自这种敬畏的缺失。尊天事鬼,是对管理权的规范和约束。 第4章,非攻之竞争战略。攻伐作为一种恶性竞争,带来的危害和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起因是人们不相爱、好名利以及不辨义与不义。墨子提出非攻,就是要扭转这种敌对性思维,倡导合作型竞争战略,这是兼爱贵义精神的体现。墨子主要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内加强自我,其二是对外睦邻救弱。这种战略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迈向目标,包括两种机制,一是合理的竞争机制,二是积极的合作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制约,没有合作就无法生存,竞争与合作二者都不可或缺。 第5章,尚同之组织管理。墨子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论证了尚同的必要性。尚同是出于治乱的需要,其主旨是一同天下之义,因此它是齐义的不二法门,是实行法治的前提。尚同在内容上包括:层层上同的组织结构、以上正下的领导策略和上下通情的沟通艺术。上下通情相当于延展了政长的视听,能够使信息与政令畅通,赏罚得当,还能够明察民意。尚同的实质是在层层上同的过程中将权力让渡出去,任何人都不居有权力,从而使公义在组织中真正掌权。 第6章,尚贤之人员管理。在这里主要是指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尚贤在内涵上,一是呼吁亲近贤士,二是倡导唯贤是举。尚贤实质上是贵义、法天的产物。衡量贤士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对贤士的管理上,一是用“众贤三本”吸引贤士,“众贤三本”包括厚其俸禄、高其爵位、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二是因材任使;三是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方针是: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和量功分禄。尚贤是对管理主体的规定和要求,为的是确保义政得以真正的执行和贯彻落实。 第7章,节用之财政管理。倡导节用,是因为管理者穷奢极欲导致民众劳苦过度。节用的主旨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止。要求管理者节省开支,省去不必要的活动或事务,减少财政浪费。节用的原则是去无用之费。无用之费的评判标准是:以“三务”即富国、众民、治乱为方针,以实用为限度,以利民为目的。要实施节用,除了在财力上制定消费标准,还要在人力上为民众提供各事其所能的条件,在物力上加强储备。墨子的节用思想,体现了其为民兴利除害的一贯主张。 总之,墨子以兼爱为原则的义政管理,是道术一元的统一整体,整个十论构成了对管理权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一套系统规范。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都表明:只有义政才能确保管理的正义性,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也只有义政才使管理具有权威性,使群体的凝聚力得到增强,避免一盘散沙。墨子针对当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开出的治国方略,与现代的管理之道有相通之处,可以为今天的管理提供借鉴。这就是墨子管理思想对于今天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墨子宗教情怀的形成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李钰文  年份:2016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學說的天鬼觀念,是其設教立說的準則,他基於宗教的思想中對天的信念,提出天(天志)的理念,認為天是具有超個人的權威,具有神聖性的社會強制力,迫使體制下的成員強化對社會規範的服從和對個人行為限制。這也就是墨子建構其理論架構的目的所在,藉宗教的力量讓其主張更具有信服力,所以墨家學說特具濃厚宗教性質的道德及精神。本論文的撰述,旨在研究墨子的思想內涵中,宗教情懷的展現與政治上的實踐。墨子所提之十事的學理主張都摻揉宗教特性,尤其是墨子哲學受到中國上古宗教信仰的思想影響,凝聚成墨子的宗教人格特質,在其學說上展現和政治上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