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
-
作者:
孙琴
年份:2006
来源 :东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本篇论文的主旨是研究《墨子》中的军事伦理思想。《墨子》中的军事伦理思想是由墨子及其后人在军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这一军事伦理思想必定受到思想者背景和思想倾向的影响。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基于此展开了研究。《墨子》的军事伦理丰富,作者选择了“战争伦理思想”、“战略伦理思想”、“将帅伦理思想”三个基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力图完整的展现墨子及其后人的探索成果。在“战争伦理思想”部分,通过对战争的伦理起因、伦理后果、伦理评价、道德责任的探讨,表达了墨者们“兼爱”、“非攻”的迫切期望;在“战略伦理思想”部分,则表达了应对大国推行“非攻”、对小国实行“救守”的战略思想以维持天下大利与天下大义的主观要求;在“将帅伦理思想”方面,要求将帅“尚贤”、“尚同”、从而实现军队的良好秩序。《墨子》中包含的这些军事伦理思想,因其在思想上的伟大,得到后来国人的赞赏与践行。但是它毕竟不等同于真理,有着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待这一思想的态度上,要学会“去伪存真”,运用其精华思想为我们今天的人类服务。
- 墨子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
作者:
田君
年份:2009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和边沁分别是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首位功利主义提出者,墨子是我国历史上倡导功利主义思想的第一人,而边沁是西方伦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人。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墨子和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展开具体的比较研究,以指导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本文的大致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一章分析了墨子和边沁功利观内、外在根据的差异。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内在根据是基于道德性的“天志”,并通过这种代表至上道德的“天”的敬重和顺从作为整个学说的出发点;而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根基在于个体的自然人性。由二者内在的差异自然过渡到了其外在差异:墨子的“兼士人格”着重道德的整体追求,而边沁的“自由享乐”着眼于个体的幸福追求。 第二章分析了墨子和边沁的道德价值观。墨子的“兼爱”就是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无所等差地爱一切人。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尚义贵利,追求义利合一。边沁将“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实现目标,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动机和起点,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是目标和归宿。由此体现出来的道德价值观就是重利轻义。 第三章分析了墨子和边沁的道德评价论。墨子首先把志、功联系起来,认为志与功即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边沁是典型的效果论者,他认为,一切行为符合功利原理,就是正当的、对的:反之,一切行为不符合功利原理,不能给行为者带来实际性利益,就是不应当的、错的。
- 墨子人才观及其当代意义
-
作者:
王南春子
年份:2009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了一系列人才观思想,它的真知灼见,对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来治国平天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富竞争力的资源,如何选拔、使用、培育和留住人才已成为企业最急需面对的考验。鉴于此,研究墨子的人才观体系,并分析其对于当今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对完善人才观思想和提升企业人才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墨子的人才观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归纳,包括墨子人才观的产生背景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墨子人才观的出发点,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人才管理方式,人才选拔、使用和培育观。第二部分对墨子人才观的现实性展开了探讨,分析了墨子人才观的现实意义,墨子人才观的当代借鉴,墨子人才观生命力延续的原因,墨子人才观的现实局限性,最后以A.O.史密斯公司的案例来探讨墨子人才观在企业中的运用和它的实践价值。 通过对墨子人才观及其当代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墨子思想中蕴含了一套颇为完善经典的人才观体系,对于当今企业的人才管理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应当继承和吸取墨子人才观的精华思想,并不断加以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想,提高管理水平。
- 《墨子》中的上古史料及其分析
-
作者:
吕凤雨
年份:2009
来源 :烟台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作为一部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全书以语录体的形式,对上自五帝三代,下至春秋战国近两千年历史的神话传说、古族古国、历史事件、政治礼制以及人物事迹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记载,是我们研究上古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但前人对此研究甚少。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总结《墨子》中史料的特点,对《墨子》所载的众多上古时期的历史资料作规律性的把握和分析。 第二章为史料分类汇总部分。我们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把《墨子》中所载的史事分五帝史事、夏代史事、商代史事、西周史事以及春秋战国史事五大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又各划分若干小标题,把散见于《墨子》各章节中的历史资料,进行详细地分类汇总。通过这种分类,我们可以看清《墨子》对上古历史资料的记载情况,并对《墨子》在上古史研究中的史料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第三章为《墨子》中史料的个案研究部分。我们在史料分类汇总的前提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墨子》所记载的四个小问题作深入地探讨。此部分共分四节:第一节,通过探讨前人探讨较少的墨子的历史观,我们发现,墨子有着浓厚的...
- 《墨子》形容词研究
-
作者:
唐瑛
年份:2003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专书、专题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工程。本文以《墨子》为研究材料,穷尽性地描写分析了该书中的形容词。 第一章引言,交代研究《墨子》所依据的版本,《墨子》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情况,《墨子》词汇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墨子》形容词概述,把《墨子》中的形容词分为单音节形容词和复音形容词。单音节形容词所占比例大,复现频率高,一般为常用词,词义不古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命力强;复音形容词所占比例小,结构尚不很稳定,意义单一,并列是其复合的主要手段。第三章,《墨子》形容词词义类聚研究,研究了《墨子》同义形容词、反义形容词。形容词并列式复合构词中,形容词作为构词词素,同义、近义概念,彼此之间距离较近,比概念相反、相对的更容易复合;反义形容词大多是两个词之间的本义相反,引申意义相反的情况比较少,说明反义形容词词义还比较单一。第四章,形容词主题分类研究,从主题意义出发,把《墨子》形容词主要分成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两大类,分析了这两类词各自的意义特征、历史来源、语法功能等,探讨了汉语形容词的发展变化,认为汉语形容词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义素凸现、脱落、增加和改变等都情况,具有理据性,可解释性。
- 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研究
-
作者:
李光辉
年份:2007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作为平民思想家的墨子,在春秋战国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急剧变革时期,提出了一个“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本文尝试在前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墨子和谐社会思想内涵与外延进行综合性研究,从新的角度来展示墨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墨子提出和谐社会思想,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如何实现平等、如何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如何解决贫富差距、以及如何制止战争和暴力、实现永久和平等问题,以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未来。墨子所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主要体现在他的十大主张中,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这些主张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于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渴望。尽管墨子和谐社会思想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时期的产物,但从总体上看,墨子的这些主张还是有着冷静而深刻的内涵,而且由于其所代表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利益,因而具有更大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墨子和谐社会思想也能够为我们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或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有益的内容。
- 墨子“久”“宇”研究
-
作者:
李惟建
年份:2003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后世一些学者称墨子的“久”为时间,墨子“宇”为空间,并认为“久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相当的科学魅力和哲学价值,是对时间空间完整严密的界说。一句话,至为称道。
墨子“久宇”的论述,遗载于《墨子》之中。千百年来学者们共训诂出了十条与之相关的经文,主要探讨了四方面的内容:久宇定义,久宇结构,久宇关联,久宇无限。本文便以这十条经文为对象,一方面训诂释义,另一方面对“久宇”涵括的四方面内容整理辨析。由于十条经文文字简奥,晦涩难懂,各家在考证释义上分歧较大,少有定论。更兼一些学者先入为主,随意更改经文以合己意的做法以及民族情节的影响,加剧了这种局面。所以上面所说的诸家认可的墨子“久宇”应受到质疑。首先质疑“久宇”理论的完美,其次质疑阐释出如此完美的墨子“久宇”理论的方法。本文以之为基准,对“久宇”的四个方面内容重新整合。
- 《墨子》人才思想探论
-
作者:
薛金东
年份:2007
来源 :苏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不可忽略的就是对他们人才思想的研究。目前,我国形成了对墨学研究的一个热潮,但对《墨子》人才思想进行的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而且个中观点尚还存在分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墨子作为一个有着重大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以关注底层庶民的生存和无仕之“士”阶层的出路为立足点,以攻讦当时主流学派儒家为切入点,全力宣扬和实践自己以“尚贤”为核心的政治学说,并从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思想。深入研究《墨子》人才思想的根源、产生、本质、内容、作用、特点等,不仅可以构建起墨学的人才思想体系,把对《墨子》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人才观、正确选拔任用人才,借鉴和服务于当前社会也是很有裨益的。
- 墨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
作者:
侯宗华
年份:2007
来源 :安徽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私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出现在社会生产力显著的进步、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倡私学,墨子紧随其后大办私学,成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 墨子学说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部分,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科学、军事等方面都有独特主张和一贯宗旨,内容博大精深。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其教育成果显著,墨家弟子之多可与孔门匹敌,一度为“世之显学”。他创立了“教育救世论”、“人性所染论”、“天志决定论”等一系列教育理论。墨学通过“上说下教”的方式而流传于世,在影响当时的诸侯列国的同时,也逐步得到诸子百家的承认。 墨子教育思想尤其深刻、精辟,教育内容丰富,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作用。墨子把教育看成是“为义”的一桩大事。他把“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三项根本措施之一,极力反对“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二是教育目的。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救世”。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贤士”或“兼士”,使之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三是教育原则和方法。墨子主张“强说人,不叩亦鸣”,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言而有行,述而且作”、“以名举实,教学统一”、“因材施教,因人而育”及“学以致用”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四是教育内容。墨子的教育内容分为“谈辩、说书、从事”三大类,既有以“兼爱”为核心的人格塑造教育,还注意对自然科学、军事知识、劳动技能以及以“天志”、“明鬼”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教育。 墨子的教育思想与孔子相比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教育作用:与孔子相比,墨子注意到教人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重要性以及重视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弱。其次,教育对象:孔子和墨子都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在人性论方面,墨子比孔子更彻底。第三,教育目的: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第四,教育内容:儒家偏向于人文教育,墨家则更侧重于科学教育;儒家敬天远鬼、不言祸福,墨家尊天明鬼、专言赏罚;儒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轻视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墨家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第五,教育方法:孔子重直觉思维和整体思维;墨子重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他在中国逻辑史上首先提出“类”和“故”的概念。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墨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道德教育。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兼爱”。在其兼爱思想中蕴含了深刻的尊敬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观点。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可以从强化“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为核心的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着手借鉴墨子的兼爱思想,强化道德教育。 自然科学教育。后人称墨子为“科圣“,足以反映其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对我们的启示: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实践。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有好的环境和机制作保证。 维护和平教育。墨子主张“非攻”,反对并制止侵略战争。因为战争给被侵略国的人民造成无穷的灾难,但也给侵略国的人民增加负担。“非攻”的本质是让他人无忧无虑地生存,体现了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深切爱护和终极关怀。墨子的“非攻”思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同墨子的技能教育相比,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成为“简单操作型”。我们应借鉴墨子重视技能教育的成功经验,高职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
- 寻求秩序重建:董子与墨子之天比较
-
作者:
于凤辉
年份:2011
来源 :苏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中国哲学中的天人观孕育于殷周宗教,其“天”范畴由殷周宗教之天演变而来。董仲舒、墨翟之“天”按其核心意义,均属宗教范畴,由于其学派分域,它们便有了可比较性。但以往学术界大多重视儒、墨比较,对董、墨之“天”的比较则鲜有为之者。尽管董、墨分属不同学派、不同时代,然其“天”的思想成因却有共同的文化取向:秩序重建。所谓“秩序重建”即是说二者之天的思想在成因上,都是由于其生活之时代的社会背景板荡不安、杀伐不止。而要实现现世秩序的重建,必须使此现世秩序具有一个形而上的依托。只有这样,重建现世秩序的理想才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董子之“天”有双重意义:意志之天和自然之天。意志之天是其核心意义,但意志之天的性格特征又是通过自然之天显现出来的。而墨子之“天”,其意义较为单一,仅指“天志”。墨子“天志”思想是其诸多主张的依据,在他的思想中,“天志”具有对人进行赏善罚恶的功能与作用。至于董、墨之天人观,则是二者之“天”区别的具体反映,而其中理解董、墨天人观的关键又在于把握二者的人性论。不过,由于董、墨天人观对人的诠释指向性的一致和与之相应的其目的的一致——都是为了“屈君”、“屈民”,其方法截然不同:董子用“类”、“副”的方法,通过自然之天作为媒介实现天人感应,墨子则直接诉诸信仰,缺乏这样一个有效的媒介过渡。董、墨之“天”所存在的差异,使其在思想史上遭遇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董子继承了墨子的“天志”思想,并进一步从理论上把人性论与宇宙论统一起来,从而较为有效地为现世秩序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托,使孔子以来儒家之追求“得君行道”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墨子则因其“兼爱”与儒家“仁爱”相悖从而在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文化环境中难以实现,而其它方面的思想的合理因子又为儒家所汲纳,所以只能走向衰颓,以至于最终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上页
1
2
3
...
7
8
9
...
15
16
17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