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军事学说及其对中国军事史发展的影响
作者: 王震  年份:2009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本课题研究旨在全面揭示墨家军事学说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军事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文献资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依据,从文献出发提取思想内容,再进行纵向梳理、解析研究、系统评说是其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认为,墨家军事学说是见诸《墨子》记载的关于战争与战争指导规律、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以墨家战争观为指导,涵盖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两大系统。在战国时期,这两大系统与中国军事史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秦代以后,墨家作为一个声势浩大的学术团体销声匿迹,墨家军事学说内化为中国战争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理论的一个元素,它与中国军事史之间是一种隐性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本课题研究认为,先秦时期,在军事理论方面,墨家军事外交思想、战争指导理论和武装力量建设理论无不直接来源于当时的军事实践,又反过来推动着军事实践朝着更高级的形式发展。墨家军事外交思想是晋阳之战历史经验下为推行非攻学说而形成的产物,其斗争艺术为纵横家所推重,张仪、孟尝君和苏秦的外交活动都在某一方面反映了对墨家军事外交思想的继承。墨家战争指导理论的形成与战国前期争城夺地的战争形势密切相关。晋阳之战、濮阳之战以及桂陵、马陵之战都为墨家战术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马陵之战后,魏国由胜转衰,这促使墨家在战争观念上更加强调外部环境对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秦惠文王即位以后,秦国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开创了中国古代以战略反攻形式围歼敌军重兵集团的先例,其攻势防御战略与墨家积极防御原则一脉相承。尔后齐燕两国先后爆发了济西、即墨之战,两次战争都充分显示了民心士气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意义,这与《墨子备城门》篇论“守围城之法”十四要素是相通的。二十多年后,秦赵之间又发生了长平之战,双方展开了全方位的战略角逐和实力较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秦墨战争指导理论的影响。墨家的武装力量建设理论反映了郡县征兵制度下的征兵政策、军队编成以及军官编制,是战国军事制度历史变革的产物。在各国普遍实施军功授爵制度的背景下,墨家军队管理规定体现了严行赏罚的理念。墨家又主张重刑与慎刑、宽刑的结合,这实际上是对战国法律制度,尤其是秦律中重刑与宽刑两大指导思想在军事刑罚领域的继承。墨家的军事刑罚实为秦律法理精神的践行者,它以专门法的形式对秦律的完备和健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课题研究认为,先秦时期,在军事技术方面,墨家一方面在总结前人军事理论成就和军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城防技术的发展和丰富,使之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在改进、重组和整合传统武器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进攻、掩蔽、防御、突击四位一体的守城武器系统,极大地推进了战国武器系统的完善。墨家对于战国城防建筑发展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总结了当时的城防主体建筑的基本结构。这主要包括城墙和城门:城墙是城防的基干建筑,涉及城墙规模、登城踏阶以及城外周道等方面的问题;城门是城防的重点环节,包括城门上的各种机关和设施。二是在继承前代军事工程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攻城类型,提出了城上附属防御建筑设施的配置方案,主要包括以台城、行城、立楼、木楼、士楼等为代表的作战依托设施和以坐候楼、高磨 和亭为代表的侦察预警设施。三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有效的城壕外围防御体系。据《墨子旗帜》篇记载,墨家城防由外及内依次为“前池外廉”、“水中周”、“藩”、“冯垣”、“女垣”和“大城”6层防御体系。其中,除“大城”以外,墨家外围防御体系可划分为护城河防线、障碍工事防线和主城附属防线。墨家建立起用于城防的一整套武器系统:首先是针对新的作战条件继承、改造和发展了一批春秋时期的传统进攻武器;其次是创造性地应用和制造了一批掩蔽遮障武器;复次,以主动防御为指导思想,集中开发和拓展了一批攻势防御武器的使用;又次,改进和发明了一批代表当时尖端技术水平的重型武器,这些重型武器威力巨大,杀伤效果明显,反映了当时军事技术的最高水平。 本课题研究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和中国军事史的发展进程都迈入一个新的纪元。首先,在大一统的历史语境中,墨家军事学说在秦汉战争实践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在当时和后来的边防战略中确立了军事准备和武装斗争有机统一的墨家防御理念,即以实现中央王朝长治久安为终极目的,围绕缩小军力差距,着眼于合理调度人力物力发展军备,和战统一,攻防结合,在持久贯一的战争准备中促成武装力量战斗力的提升。其次,墨家军事理论对后世小生产者利用民间宗教从事反抗统治者的武装斗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到清中期的白莲教起义,农民武装力量在继承墨家军事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军事斗争方式。同时,随着民间宗教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矛盾的变化,中国农民战争不断将新的社会矛盾下的生存理想注入日益丰富的教义当中。再次,墨家军事技术在秦以后军事工程和武器装备中的应用仍然十分广泛。秦汉时期,为防御匈奴在北部边境修筑的万里长城,继承和发展了《墨子》城守各篇记载的筑城技术,同时,墨家研究创制和总结改进的各类武器装备及其相关战法也应用极广。这些武器在当时还大多属于尖端技术,但从东汉末年开始渐趋常规化。到了南北朝时期,传统墨家装备被改进和重组,墨家战术也有所革新。隋唐五代的军事工程很多在汉魏六朝并不多见,但实际上是沿袭了墨家遗制,与此同时,冷兵器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墨家武器装备技术的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不断酝酿着军用火器技术诞生的前奏。尔后辽、宋、西夏、金和蒙元等政权的对峙和更迭时期,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攻守城技术和战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陈规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当时的攻守城作战中,传统的冷兵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墨家武器装备技术仍然继续发展,创造性地运用于当时的战争中。直至明清,墨家军事技术的影响由式微走向终结。 本课题研究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战略和战役指导开始向近代化嬗变,墨家军事技术经历了明清两代至此已经完全退出了战争领域,而墨家战略和战役指导由于早已内化为中国古代战争指导规律和作战指挥理论与方法的重要元素在这一时期仍然被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宗教动员策略与农民利益愿望的诉求、流动作战和建立根据地的战略转变以及攻守坚城的战役指导倾向都是对历代农民战争中墨家战略和战役指导的继承。晚清时期,随着中国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向近代化的发展,潜在的墨家战略指导元素也在抵御外侮和师夷长技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近代的军事学术逐步形成,传统的墨家战略指导元素与近代国防战备发展理论进一步融合,集中反映是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实现了高度统一。整个20世纪,墨家军事学说在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共和国自卫反击战等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中仍然发挥着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总之,墨家军事学说对中国军事史发展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墨家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在中国军事史的发展历程中都曾经或始终被不断地继承和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复杂变化,中国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墨家军事学说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继续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着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努力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全面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历史使命的能力,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课题研究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有三:一是对墨家军事学说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尤其考证和辨正了墨家主要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形制、来源和发展;二是深入考察了墨家军事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与先秦军事史发展的互动关系,考察了墨家军事理论在中国秦以后冷兵器战争时代的边防战争和农民战争两大领域的影响,以及墨家军事技术的发展变化;三是揭示了墨家军事学说在中国军事史近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揭示了墨家军事学说对于当代中国军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的启示意义。
先秦墨家语言实践及《墨子》文学意义考论
作者: 李雷东  年份:2009 来源 :西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快速发展的时期。今人无法目睹当时诸子的思想交锋,但通过阅读现存的文献,可以揣想“轴心时代”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们的活动。我们阅读先秦各家典籍,首先接触到的即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才能探知古代哲人的活动。在这里,对我们而言,语言不仅是载体,也成为一种存在,代表了先秦诸子存在的方式。诸子各家独墨家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利他精神,特关注语言的问题。墨家颇重理智,其对语言的探讨也异于其他各家。墨家重视名辩,以理智态度对待语言问题,考察墨家的语言论及其语言活动,是研究《墨子》的一个基本角度。 本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首先辨析了《墨子》书中“实”的意义。“实”这一概念在墨家辩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比较众家解释,我们认为“实”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并未受到重视,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辨析《墨子》书中实词的同义关系,考察墨子对不同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语的选择,从而探讨墨子思想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首先考察了与墨家语言论有关的“同异之辩”、“两可之辩”以及关于逻辑判断的言论,然后考察了...
墨家思想的渊源及历史影响新探
作者: 薛柏成  年份:2006 来源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传统观点认为,儒、道、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而对墨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估计不足。我们认为,无论是研究中国思想文化本身,还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墨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不可以低估的。可以说,墨家思想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一百多年来,墨学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重视,但是它与儒、道、释的研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方面来说,对墨家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在结构上分四编,在第一编中结合当前墨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墨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对墨家思想主要内容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并考证了墨子及墨子书的有关问题,为本文的展开做了铺垫工作。 在第二编中论述了墨家思想的渊源,首先通过具体详细阐述战国时代社会现实以及地域文化对墨家思想及学派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其次阐述《诗》、《书》、《易》、《春秋》、老子思想、孔子思想对墨家思想形成的辅助影响,论述了墨家思想渊源的多元化,这是近年来墨学研究领域较为完全地说明墨家思想来源的一个尝试。 在第三编中论述了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通过具体论述墨家思想对儒家思想、道教思想理论、庄子思想、法家思想、稷下学术思想、黄老学等思想以及对中国“孝”及“侠义”精神等方面的影响来说明墨家思想的历史作用;同时结合近年来出土的有关简帛资料论及了墨家思想与《唐虞之道》、《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的联系。 在第四编中论述了墨家思想的衰微及在近代的复兴,对传统探讨墨家思想衰微原因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述了墨学复兴的原因及其在近代的历史作用,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
墨家的科学思想研究
作者: 罗一涛  年份:2001 来源 :湖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家以其卓越的科学思想成就而成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非常有影响的一个学派,本文对墨家科学思想的分析,以“科学是一项社会活动”为理论前提,分析了墨家科学思想的目的论、主体论、对象论和方法论。总之,墨家科学思想的基本目的是“摹略万物之然”,而根本目的是进行物质生产,在富强的前提下达到理想的国家之治。墨家认为,活动主体“人”有实现科学认识的物质条件,在认识过程中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亲知”,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学习的作用。这样,整个认识活动能更加深入,认识的结果也能更好地被利用。而墨家在科学思想上最大的成就是它将自然界作为科学活动的对象,用独立于社会伦理的观点来解构自然、探索规律。墨家总结了物质的构成,提出“端”是构成物质最基本微粒的思想,并描述端构成万物时的结合方式,墨家还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特征的时空观与运动观,指出:时间、空间与运动都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此外,墨家也有丰富的方法论的思想,在科学认识中成功地用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类推法等诸多现代科学中也依然用到的科学方法,得出高水平的认识,尤其是其三表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检验言行的标准问题。此外墨家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具体学...
守望民间——墨家侠思想研究
作者: 田冬红  年份:2007 来源 :湖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家是先秦时期一个以为万民兴利天下为己任的学术团体,其思想中所具有的侠义精神使其傲然独立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 本文对墨家侠思想(侠义精神)的分析,主要从中国文化的上下层级分野入手,寻找到作为民间文化主要载体的侠及其精神意蕴与出身于下层社会的墨及其人格风范之间的渊源关系。由此,确定了墨家侠思想所蕴含的任、爱、义、勇、信等方面的内涵,展示了墨侠克己利人、扶危济困,抑强扶弱、祸福同享,匡扶正义、兴利天下,见义勇为、轻命重气,言信行果、守信重诺的侠行义举和侠义作风。此种侠义的发出,与墨家所处的社会乱世的时代背景、小生产者出生的阶级背景、对大禹英雄崇拜的集体心理遗存和尚武民风民俗的浸染息息相关。 墨家之侠以其特立独行的品格显现着傲人风骨的同时,所展示的侠义精神也呈现着与众不同的一面。墨家侠所表达的兴利天下的侠义指向,远比普通侠高远,堪称侠中典范;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墨家侠义也逐层滑落,最终回落民间成为武侠。从时间上来看,墨家侠思想随着墨学的命运,也几起几落,经历了仗剑天涯的鼎盛期、风雨飘零的衰落期、萍踪侠影的潜伏期和昙花一现的复兴期,至今只在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中体现。此外,墨家侠思想与作为墨家核心思想的十大主张之间也有诸多关联。 作为渊源于深厚传统文化,根植于现实社会实践的墨家侠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本文以鲁迅为例,探讨了墨家侠思想对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影响;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探讨了对农民起义的影响;以道教为例,探讨了对民间会社的影响;以《水浒传》为例,探讨了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此种影响已渗透到了中华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方方面面,一直到今天,我们从一些善事和义举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墨家侠义精神的脉动。
墨家平等法律观研究
作者: 林华昌  年份:2003 来源 :华东政法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社会历史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各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先后迅速发展,政治军事上出现了五霸七雄之争,文化上则由于出现广大士人阶层,他们顺应社会历史巨变,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形成以儒、法、道、墨为代表的百家争鸣,显示着中华民族学术思想文化空前的生机和活力,为后世学者们所仰慕,引起持久的憧憬和热烈研究的兴趣。 法律思想是百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图对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法律思想作一微观分析,从而提出自己新的理论观点——墨家法律观是平等法律观、具有很强的近现代意义。居于这种粗浅认识,拙文草成。 本文包括导言、正文两部分。正文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叙述了墨家平等法律观的表现,分三节。第一节结合平等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平等的法律内涵。第二节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平等要求,点明公共权威的出现对平等的重要意义。第三节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切入本章重点——墨家平等法律观的微观分析。文中分析了墨家平等法律观表现在墨子关于“天志”、“兼爱”、“尚同”、“尚贤”、“非攻”等一系列政治法律主张中。
梁启超墨家逻辑研究初探
作者: 刘立刚  年份:2005 来源 :河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在中国逻辑史上,梁启超是对中国本土逻辑开展系统研究的先驱之一。他虽援引西方逻辑及印度因明来加以论述,但正是他在比较中开创了近代墨家逻辑研究的先河,让世人看到了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世界逻辑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本文首先考察了梁启超墨家逻辑研究所具有的历史条件,分析其深厚国学根基的来源,把握梁启超获得近代西方逻辑及科技知识的渠道。其次,本论文探讨了梁启超对《墨经》的校注。在前人的基础上,梁启超有了新的突破,给近代以来校勘学创立了新的模式。他选取了恰当的版本,正确地校注了前人未曾注意之处。他采用了新的“经、说、校、释”一体化的编著体例,发现了《墨经》校注中“引说就经”的“公例”——标牒字。在校释中,梁启超大量联系逻辑原理和西方科技知识来解说《墨经》。从形式到内容,梁启超都超越了前人。再次,本文梳理了梁启超对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体系,把他分散在前后不同时期著作中相应的思想内容加以归类。本文以“名”、“辞”、“说”、“辩”、“逻辑规律”为单位,比较了梁启超前后对墨家逻辑思想认识的变化,从差异中体现出梁启超的思想取向。同时本文也分析了梁启超思想前后产生差异的原因。这些内容揭示了梁启超是如何指明墨家逻辑与...
墨家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作者: 童恒萍  年份:2006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家科技思想表现为道技统一的科学技术观,其科技旨趣并不仅仅在发展纯粹的理论,其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为天下兴利除害”。墨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并影响了一批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墨家科技思想主要体现在《墨经》中,其中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又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各个领域,研究范围之广泛,理论之先进当与同时代古希腊科学处于相当水平。墨家科技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有种种关联,批评墨家最严厉的儒家亚圣孟子继承墨家的一些科技思想,庄子对于墨家也有系统评价。墨家对道教影响较深,墨家思想影响了魏晋时期鲁胜、刘徽,宋代沈括等科学家汲取了墨家科技思想。 《墨经》的科技价值观体现在其一方面蕴含着大量超越实用主义价值的自然科学原理,另外它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首次展现了注重科学理性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以科技实践为基础,以自然为认识的独立对象,进行自觉理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萌芽,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可能的方向。墨家科学的兴衰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停留在现象的描述阶段,缺乏实验手段去验证其普遍性。墨家科学为中国古代社会开辟了一条可能走向近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选择墨家令中国古代社会失去了一次可能发展近代科学的机会。 墨家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然而墨学自秦汉后中绝,直至清中叶以后,学者们以西学解说墨学,才使其再显辉煌。墨学之由显而绝再由绝而显的奇特命运本身就是科学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极为难得的案例。对墨学中绝这个案例作一详细的解剖,利于分析是什么因素制约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阻断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可能。
墨家思想在明代中后期的流传
作者: 李昌远  年份:2009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儒墨两大学派的论争开启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序幕,影响极为深远。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用儒者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墨家作为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但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为平民百姓代言的墨家思想却并没有就此中绝,而是被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学者隐性的批判和传承,使墨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撞击和汇合中向前发展。例如墨家思想对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唐代韩愈开启的“儒墨为用”的千年论争,王阳明理学思想、泰州学派、明清实学派思想中体现的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墨家思想虽绝犹存的证明。 目前据本人掌握的资料,研究《墨子》文本本身及墨家思想者居多,战国以来有433部专著,1900年以来共有近两千篇论文,海外部分如日本近年来大约有专著70部,论文12篇。但是其中关于墨家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流传和发展情况的研究却寥若晨星。有鉴于此,本文以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环境为切入点,试图为墨家思想在明代中后期的流传情况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人人言商,积极逐利的社会氛围。出身于手工业者的墨子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救世思想,积极为被统治阶级立言,企图消除原有的等级结构,建立一个以平等、竞争为基础的新秩序,这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平等、公平的社会氛围相暗合,这是墨子能够在明代继续流传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逐渐增强,刻书业也随之大兴。据严灵峰《无求备斋墨子集成》统计,明代276年间,有文字记载的墨学刊、校、注、研等著作共计28种,比明代以前历代总和还多,这些研究都有利于墨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体生产者成为社会上活跃的经济主体,经济上的自足引发了精神上的自觉,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和学说来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而墨子提倡的平民意识等一系列主张正是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为墨学的重新振兴提供了强大的阶级基础,是墨学再度复兴的重要条件。 本文从明代学者对墨家义利观、节用观、平等观、公天下、实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入手来系统梳理墨家思想在明代中后期的流传情况,并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详细叙述了与墨家学派极为相似的明代平民意识的代表学派—泰州学派。和墨家学派一样,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表,泰州学派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思想,积极实践,为百姓立言,在平民阶层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泰州学派倡导的平民意识、平等思想和积极实践的观点,不仅为后来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本身具有的民主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想,开启了中国思想界由中古向近代思想转化的先河,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墨家的语言学思想
作者: 艾红娟  年份:2002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学在先秦时期和儒学并称为显学,在学术疆场上分庭抗礼,势均力敌.自汉代"罢黜面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学走向了衰微.该文力求分析《墨子》中的语言理论与实践,深入挖掘它蕴含的语言学思想,从墨家的名学理论与指称论、墨家的辩学理论与语用论,墨家的文质观与修辞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系统地论述.
上页 1 2 3 4 5 ... 6 7 8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