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教化思想特点探析
-
作者:
徐晓敏
年份:2000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战国之初,墨子提出以“兼爱”为中心内容的教化思想,劝说世人要普遍、平等地相爱,并将互爱的情感建筑在利人的行为之上。基于此,他奔波游说,劝爱不止,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墨子坚持志功合一的标准,将许多弟子培养成为德技兼备之士,投身实践,救世济民。在教化过程中,墨子经常神道设教,认为天、鬼不仅有兼爱、正义之志,而且有赏贤罚暴之能,力图借用天、鬼的权威维护人间正义。同时,墨子还建立了以巨子为领导的教育团体,要求弟子遵守墨者之法,进行自苦为极的磨练。这一团体强化了墨徒的信仰,增强了他们的集体归属感,成为一个令行禁止、赴火蹈刃的宗教集团式组织。墨子毕生枯槁不舍,上说下教,不叩而鸣,强力而为,使墨家在当时成为别树一帜的显学。 墨子教化思想的特点,迎合了小生产劳动者的阶级情感和道德观念,在他们中间引起了强烈的的共鸣。但就整体而言,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向:兼爱交利抹杀了爱的层次性和阶级性;天鬼权威忽视了人的独立价值;一味自苦否定了人的合理欲望。小生产者固有的狭隘眼界和软弱心理终铸墨学中绝的悲剧。 ...
- 墨子道德人格思想探析
-
作者:
钱素萍
年份:2009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显赫一时,和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墨子更是因为其伟大的道德人格为世人所敬佩。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几近湮灭,直至明清时期才渐渐复兴。然而墨子的道德人格思想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思想体系中却从未消失,它早已积淀在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成为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墨子道德人格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胸怀天下、忧患救世、言行信果、大义凛然、自强不息、勤俭节约、锄强扶弱、爱好和平、为正义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不仅在古代有着深入、持久的社会文化效应,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人格思想的发展,就是对今天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道德人格思想的塑造和构建也有着及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分为六章来展现墨子道德人格的具体内涵及其价值: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墨子道德人格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第二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三章是道德人格的内涵,主要探讨了的人格、道德人格的内涵,并介绍了道德人格的结构。第四章介绍墨子道德人格思想的渊源。通过对墨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 墨子道德修养思想探析
-
作者:
余霄
年份:2009
来源 :中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一位圣人,其博爱于众、扶危仗义、自苦为极和劳形天下的人格形象,尤为独特,一直被后人所称颂。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崩坏,道德沦丧,人们去“义”趋利,墨子从小生产者立场出发,高举“天下之利”的大旗,希望建立“兼爱”的社会道德规范。据考证,墨子出身没落武官贵族家庭,熟读大量古书,并继承了家族军事思想。早年“受孔子之术”,但因儒学烦琐耗财而抛弃儒家。在学习军事技术过程中,墨子与手工业者早夕相处,同情手工业者,成为小生产者的代言人。所以,墨子修身思想有小生产者生活的风格和军事作风。 墨子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是“赖力”而生,人的本性是“强力从事”,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遏制自私本性,实现“兼爱”社会。墨子的人性论成为其修身思想的依据。墨子为修身提出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闻、说、亲”的知识来源、“三表法”的行为标准和“志功合一”的检验标准。 墨子以夏禹为榜样,在实践中勾勒出一个理想人格:越血缘宗法关系“视彼若己”的兼爱情感、“行必果”的坚强意志、“万事莫贵于义”的道德信念、“利天下”的道德目标和“自苦为极”的生活作风,是以“天下之利”为目标、贵“义”为核心、兼爱为动力、强志为保障和自苦为特色的统一体。墨子找到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先有“明大”的道德认知,后有“苦行救世”的道德实践,重在培养兼爱情感,用“反之身”的方法来反省言行,用“尊天明鬼”和严格制度来约束自己,用自苦为极来磨砺意志。墨子的修身途径和方法,体现了知行合一、情理相融和他律自律协调的特点。 墨子修身思想表现出物质性、平等性、理想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对转型中国的现代人提出明了是非、团结协作、节用强本、博爱于众、磨砺意志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要求。
- 墨子政治哲学探析
-
作者:
王西亚
年份:2007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学是先秦时期的显学,自秦汉至清末,少有人问津。自清末以来,虽有多人对墨学进行探讨,也曾发表多篇和多部成果,但以政治哲学为视角对墨学进行探讨的文章与专著却并不多见。 本文以“尚同”为线索,以政治哲学为视野,详细探讨了墨子政治哲学。本文在论述了墨子政治哲学的思想渊源之后,重点研究了墨子政治哲学的理论构架。对理论构架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对其核心观念“尚同”作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治国的用人之道、处理人际间关系与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节制的功利思想、政治与宗教四个角度,对墨子政治哲学的其他学说作了具体阐述,进而揭示了其理论构架。同时,通过墨子政治哲学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比较,力图找出先秦儒墨政治哲学之间的主要差异,突出墨子政治哲学的特征并寻求其产生根源。 本文以“尚同”的基本涵义和政治意义为切入点,论述了“尚同”学说与墨子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梳理出墨子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墨子“十论”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尚同”学说为核心的,其他九论都是“尚同”学说的展开。由此,我们认为与其说墨子政治哲学是贤人政治哲学,倒不如说是“尚同”政治哲学。 ...
- 墨子思想及文艺观探析
-
作者:
任广民
年份:2010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之所以把墨子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我来自墨子故里——滕州。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受到墨子思想的熏陶。上了研究生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看了一些关于墨子方面的书,觉得墨子思想很丰富,现代人对它的研究还有很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其次,墨子是一个平民思想家,他代表的是中下层民众的利益。这种思想与封建统治者的等级思想格格不入,但在现代民主社会下,却日益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发掘墨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于原典,同时广泛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从墨与侠精神的相通与互动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墨与侠的关系,打破了以往把一个作为源一个作为流的研究模式。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游侠,多是私义恩仇型的游侠,以私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原则;而墨家则是“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作为同时期两种并存的思想,他们存在着一个相通与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游侠才真正具有了侠的品格。正是他们的这种侠品格,使墨家“救人困厄,不惧生死”的精神得以延续。二是以农民起义所提口号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墨家思想对农民起义的影响。口号流传广,不存在真伪问题,这就解决了材料少的难题。从论述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为农民起义做了理论上与形式上的准备。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墨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归于沉寂的原因。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墨学衰微原因探析;第二章墨与侠——论墨家对中国侠义精神的影响;第三章墨学对农民起义的影响;第四章墨学复兴及其当下意义;第五章墨子的文艺观。
- 平民圣人--《墨子》中墨子的人格探析
-
作者:
肖劲飞
年份:2010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 《墨子》城守诸篇军事信息传播探析
-
作者:
何金斌
年份:2014
来源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城守诸篇是研究先秦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从其记载的军事信息传播制度可以看出,当时的军事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细致而严密,对于研究战国末期战争的特点很有意义。本文以《墨子》为基本材料,参考各家校点版本,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相关考古文物资料,对《墨子》城守诸篇中的军事信息传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章阐述获取情报和保密措施。获取情报包括使用间谍和军事巫术,特别注意对间谍家属的管理,防止其泄露间谍信息,同时作为人质,防止间谍叛变。保密措施作为本章讨论的重点,其主要有:加强内部团结,控制城内外联系,建立严格的巡查制度。第二章论述军事信息传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墨子》城守诸篇所涉及的军事信息传递媒介,主要有烽燧、鼓、旗帜、服饰、徽章、口令等,着重探讨各媒介的具体用途;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在敌至边境、敌至城外、敌军攻城三个阶段时各媒介的配合使用情况。第三章探讨信息传播对战争的影响。信息传播系统被纳入墨家的积极防御制度中,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强调获取情报,有助于了解敌情;严格规定号令标志的使用,利于保密;对真伪信息的辨别和传播速度,又影响着战争胜负。这些都为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促进了后世军事史的发展。
- 墨子伦理思想探析
-
作者:
沈诗意
年份:2015
来源 :浙江财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在同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各个学派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虽各不相同,却也不乏相互契合之处。不同学派彼此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并在相互驳难、相互批评的过程中,受到对方学术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作为当时蜚声列国的显学之一,墨学对其他学派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着力于墨子伦理思想的研究,试图从墨子伦理思想产生的渊源入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梳理及其哲学基础的分析,探寻墨子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挖掘出墨子伦理思想中有益的部分,古为今用。最后,从墨子伦理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入手,探索其衰微的缘由,讨论墨子伦理思想复兴的启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价值。墨子的伦理思想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哲学基础展开的。何谓“兼爱”?“兼爱”主要强调的是爱的范围的广泛,要“兼爱天下之人”(《天志》),爱的对象范围应是“天下之人”,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兼爱》)。为何“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混乱动荡、诸侯之所以穷兵黩武,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在提出“兼相爱”的同时,墨子还要求人们做到“交相利”。只有人人都做到了“交相利”,才能最终实现“兼相爱”的社会理想,而且墨子带领弟子不遗余力地去实践。墨子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为救世而四处奔走,以致“腓无跋,胫无毛”,为了实现其社会理想,救万民百姓于水火,甚至“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建立在这一哲学基础上,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于“克己修身”、“勇能兼备”、“非攻有义”、“救守有道”和“志功合一”五个方面。一是“克己修身”。主要内容是个人德性的锻炼和培养。在墨子德性谱系上由个人至家庭再到国家,正好是修、齐、治、平的一个完整过程。其中,“修”是起点。二是“勇能兼备”。《新语·思务》云:“墨子之门多勇士”,相同的还有《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这种至死不渝的精神,既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也源于墨子讲求“任侠”的理想人格。三是“非攻有义”。墨子之所以提倡“兼爱”,无非是为了达到兴利除害的救世目的。那么,墨子当时面对的最大之“害”是什么呢?那就是常年连绵不绝的争霸战争。为了除此大害,墨子提出了著名的“非攻”说。四是“救守有道”。墨子并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为了实现其“兼爱”理想,达到“非攻”目的,积极探索战争防御之术,并将之付诸实践。五是“志功合一”。墨子既重视感性的经验及效果对于道德评估的价值,亦重视理性选择和善的动机的意义,强调要“合其志功而观”。然而,在墨子伦理思想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墨子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人们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墨子伦理思想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也为日后墨学的衰落埋下伏笔。诚然,在阶级社会中,这种超阶级的“兼爱”、“非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并且由于历史的局限,墨子不可能意识到思想体系的空想性。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墨子光辉的实践行为不仅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典范,而且也显示了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面对日益盛行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倡扬墨子之兼爱理想,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惟一希望。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 论《墨子》与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思想
-
作者:
黄勃
年份:1993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本文是对《墨子》一书及柏拉图《理想国》一书所表达的政治思想所做的分析讨论及比较研究。 墨子的思想是春秋战国之际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当时社会的特点是:西周初年所确立、以分封制为特征的宗法政治体... >> 详细
- 试论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
作者:
王凌皓
年份:199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教育家.躬行实践的科学家。他 所创立的墨家私学独材一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放异彩、 本文意在发掘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反映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全 貌.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试就墨子科技教育宗旨提出的历史背景‘实质及意 义做一初步探讨。墨子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并以农与工肆之 人做为教育对象把培养能为天下兴利除害的蒹士或科技人才做为科 技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二部分介绍墨子科技教育的具体内容.墨子注重科技人才 的职业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科技教育首位教育学生必须 “知义”;“言必行,行必果”;并具有刻苦耐劳,以自苦为极 的精神,养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墨子特别重视科学知识教育,逻 辑学是墨子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课程在自然科学中,尤 其光学,力字、几何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教育,就更突出, 开创了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先河. 第三部分仅就墨子科技教育的方法 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 探讨。由于墨子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及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因 而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教学理论。其特点是把教学论建立在哲学认 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并提出了著名的 "三表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 _ 何运用逻辑思辨进行察类明故 如何通过实验法培养学 生的实际观察与实际操作能力等基本教学原则与方法. 墨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对 我过古代科技教育的发展好似有贡献的,是值得后人重视 、研究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