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启示
-
作者:
孙秀秀
年份:2014
来源 :中国计量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社会责任感的薄弱甚至缺失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群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个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道德教育思想。其中,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作为先秦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使用上体现出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尤其是,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家国责任,个人担当等社会责任意识,更可为今天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在现代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研究采取教育学、历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积极、合理部分,并以此指导改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题。本文认为,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教育目标上,墨子道德教育中“兼士”目标的设定,对于我们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目标具有启发作用;在教育内容上,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尚义贵利”、“顺天应人”等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提供借鉴;在教育方法上,墨子提出的“扣则鸣,不扣必鸣”、“素丝说”等多种教育方法对于拓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具有启发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在总结梳理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能够为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时效性,为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展幵提供一隅之见。
- “民粹主义”视角中的墨子“非乐”思想
-
作者:
张怡心
年份:2014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的“非乐”思想代表了墨家艺术观,细究墨子“非乐”内涵,可以看出里面蕴含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用、节葬等墨家基本纲领。在对墨子基本思想进行研读时,我们发现墨子与19世纪兴起的“民粹主义运动”有着共通的理论诉求,即都是站在平民大众的角度,力求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崇尚生产劳动,批判现行国家制度下精英群体对民众的压迫行为,主张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墨子与民粹主义结合起来予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解读墨子“非乐”学说时,以“民粹主义”为视角,探讨墨子在音乐艺术方面体现的民粹主义特征。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墨子“非乐”思想中的民粹主义色彩:首先介绍民粹主义的基本理念,然后从民粹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墨子的基本主张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平民本位观,指出墨子“非乐”的诞生乃是对国家现行“礼乐”制度的批判,进而探讨“非乐”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共通之处。第二部分是基于“民粹主义”的立场对墨子“非乐”思想的详细解读:根据民粹主义崇尚人民、维护人民利益、宣扬平等的主张,认为墨子“非乐”思想体现了崇尚劳动生产、维护劳动人权、平民政治观等理论诉求;然后进一步指出民粹主义和墨子“非乐”都强调人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劳动、社会成员应遵循劳动本位、社会活动应保障人民利益、社会精英应重视劳动人民的生存、政治制度应采取民本主义等主张;在此基础上说明墨子“非乐”的原因乃是认为音乐活动劳民费政、王公贵族的礼制与享乐侵害了劳动者的人权。第三部分是在“民粹主义”的视角下分析墨子“非乐”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局限性。文章认为,“非乐”思想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主张,是平民大众对精英贵族垄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特权的反抗,“非乐”思想开启了劳动人民的音乐美学诉求,加速了音乐理论研究的变革。但是,其理论学说中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忽视音乐艺术对人心的感染力、将人民群众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泛概念化、带有极端的宗教文艺色彩等。总之,通过“民粹主义”的视角对墨子“非乐”观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非乐”学说产生的历史偶然性以及不能形成潮流的历史必然性,在墨子“非乐”学说的探究中,揭示出民粹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和悖论,并指出墨子和民粹主义终究不会被历史所接纳的必然性。
- 墨子思想矛盾性的多维研究
-
作者:
韩丽
年份:2014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以其“摩项放踵利天下”的胸怀,忧患救世、大义凛然、自强不息、锄强扶弱、热爱和平、为正义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令今人感动。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现学界已公认为墨学的中坚篇,被称为墨学“十论”。墨家曾和儒家一起被韩非子称为“显学”,可是其命运却和儒家大相径庭,经历了“显”、“微”(“绝”)、“再显”的历程。而在所谓墨学复兴之后,对墨子思想“十论”的研究逐渐增多,且研究的已经够深刻。可是对墨子思想存在矛盾性的问题虽有涉及,却不够系统和完整。本文以墨子思想的矛盾性作为研究对象,以孙诒让《墨子闲诂》为文本依据,从多维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墨子思想“十论”的概念本身以及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分析矛盾性造成墨家学派在封建中国的发展走向,以及给墨子文学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矛盾性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而不是其缺陷。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解决有关墨子思想矛盾性研究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通过横向的与儒家孔子做对比,解决墨子以外的其他学派是否存在矛盾性的问题。此外对诸子学派思想存在矛盾性的宏观解读和《墨子》中是否参杂他家思想的问题的分析,来为墨子思想存在矛盾性做好铺垫,说明矛盾性不会影响先秦诸子学术价值!第二章分析墨子思想内部蕴含的深刻的矛盾性。从“十论”出发,分析各概念本身以及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总结各组矛盾之间的关系和成因。第三章分析墨子思想矛盾性造成墨学在封建中国的走向:由显而隐。探讨其衰微的轨迹和隐于民间形成侠文化的过程和原因。第四章分析墨子思想矛盾性在文学上的体现。从矛盾性的角度出发,看《墨子》的文学在语言、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的特点。第五章论述矛盾性是墨子思想的最大特色,其促成了墨子思想的丰富,以及其矛盾性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分析
-
作者:
胡鑫敏
年份:2014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当今,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人情越来越淡薄,道德滑坡甚至崩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十八大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①。我们是有着五千年文明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构建文化强国不仅要吸取外来思想,更要挖掘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样,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扎根中国土壤,才能被中国人民所认可、接受。追溯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我们不得不回到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的思想理论界犹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出现一片极为奇伟浩大的景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道德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已经基本确立,之后几千年的政治、道德、文化思想都能在那里找到源头或雏形,所以研究那个时代的思想至关重要。墨子兼爱思想就是那个时期形成的,是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重要思想,挖掘这一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总体框架来讲,全文结构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引言,讲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并交代了墨子兼爱思想研究的现状,说明了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框架。最后,为了使读者对墨家思想有一个背景性的常识了解,就在引言最后部分简单介绍了墨子、墨家学派与《墨子》,这样为正文的论述做了铺垫。然后,梳理墨子兼爱思想产生的原因,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人思想背景三个方面作说明。接着介绍了墨子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主体部分。内容的介绍主要从文本出发,力求真实再现墨子的兼爱思想,从墨子兼爱思想的概念、必要性、可行性和其要达到的社会效果来做梳理介绍。最后,梳理墨子兼爱思想的历史价值,从它的繁荣时期到它的衰落及再复兴时期的几个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以更好的发掘它的现代意义。文章最后一部分谈的是墨子的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是全文梳理、分析墨子兼爱思想后,得出的对现实有借鉴启示意义的一部分,所以相对来说比较重要,是全文重点部分。当然中国古代的文化产生发展的根基是封建经济,是封建统治,我们不能盲目全部接受运用,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如何取其精华为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要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 墨子的理想社会思想述评
-
作者:
付志丞
年份:2014
来源 :内蒙古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家,作为先秦两大显学之一,其学说对先秦时期我国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有非儒即墨的说法。墨家针对战国时期具体社会状况,提出了一整套社会改良方案,构建了一个“安生生”的理想社会。本文重点论述了墨子思想的来源、墨子理想社会的含义及特点,对比了相近时期的几个理想社会,并阐述了墨子理想社会的积极意义及理论缺陷。希望能弘扬传统文化,指引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墨子希望构建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无人”的“安生生”社会,其主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哲学思想等方面。墨子的理想社会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代表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主张兼爱,主张“赖其力者生”,与相近时期的其他理想社会构想一一儒家的“大同社会”、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相似的地方,但又各有特点。墨子的理想社会作为我国早期乌托邦的代表,有着所有乌托邦的共同点:它既是人类对所有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又是“乌有”的空想。墨子的“安生生”社会有着指引向上的积极意义,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其体系内部各主张之间又有着明显的矛盾以及政策改革上的不彻底性,很值得研究。
- 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孙亮
年份:2015
来源 :辽宁工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不断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之间发生着猛烈的碰撞和冲突,而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道德教育方面带来巨大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种种弊端带来了道德的滑坡。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目前我们亟需深入研究和解决全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而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能为目前的道德教育提供借鉴,本论文通过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从中找到启示,以便更好地为改善和提升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服务[1](P1)。由于以前的研究资料基本都是对他们两人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单独的研究,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承前启后,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本论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学习两人的道德教育思想,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写作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梳理了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叙述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背景及思想概述。第三部分: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四个方面对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他们思想中的共同之处以及存在的差异,使我们更好的掌握他们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便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启示。第四部分:论述孔子与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可借鉴之处与不足,作为春秋时期并称的“世之显学”自然有其伟大之处,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以及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经典学说难免也有缺陷。第五部分:孔子与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叙述了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代德育教育中的价值。第六部分:归纳总结全文,指出我们应该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来加以吸收和借鉴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通过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本论文挖掘出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精髓,对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滑坡问题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 关于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的形成
-
作者:
张婷婷
年份:2015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及其所建立的学派,在先秦与儒家并为显学,地位显赫。“天志”、“明鬼”是墨子思想的重要部分,为墨家体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墨子将尊天事鬼作为其推行政治方针的手段,用大篇章来论证天以及鬼神的真实存在、权威地位。墨子是典型的务实型学者,追求现实的利益,但却将自家学派的终极保障上归于“天志”、“明鬼”这一看似虚无的存在。学者们对于墨子的这一做法也多有叙述研究,本文将视角聚焦在墨子这一尊天事鬼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上。本文在绪论部分主要为墨子“天志”“明鬼”研究的回顾、现状与展望,论述这一题目的主要意义。正文第一部分:叙述天、鬼、神观念的缘起,由于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天、鬼、神的作用被人为的夸大了很多,并且自古就有着将其作为统治政治手段的传统。“天命”的观点在西周时期影响广泛,治国要以德、求民主,这与国家运势有着密切关联。崇尚鬼神的现象在各阶层都广为显现,天、鬼、神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在这种情形之下,墨子的鬼神思想便顺理成章生成。正文第二部分:讲解墨子选择“天志”“明鬼”作为维护其学说与所处时代之关联。当时正是一个新旧交替,方生未死的大变革时期。如此大变革就为各种思想的形成营造了自由空间。政治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成份变更,战争频发。绝地天通的打破以及怨天尤人思想的兴起,导致人们思想上混乱。而墨子深受邹鲁之地的文化影响,认识到可以利用鬼神去发挥威慑作用。正文第三部分:墨学体系中“天志”“明鬼”形成的必要性。重点谈尊天事鬼、墨子想要借此达到的目的以及该思想在墨家十论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谈墨家思想不可回避儒家的影响,“非儒”虽然是墨家鲜明提出的思想之一,但儒墨在鬼神方面又有很多一致处。本文按照先将鬼神思想放置于历史长河之中,阐述墨子所处时代的背景,论证墨家体系的构造这一顺序,从大时空到时代背景,来论述墨子此种思想的形成过程。
- 墨子社会管理思想与当今社会管理
-
作者:
李慧琴
年份:2015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暂无描述
- 墨子伦理思想探析
-
作者:
沈诗意
年份:2015
来源 :浙江财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在同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各个学派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虽各不相同,却也不乏相互契合之处。不同学派彼此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并在相互驳难、相互批评的过程中,受到对方学术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作为当时蜚声列国的显学之一,墨学对其他学派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着力于墨子伦理思想的研究,试图从墨子伦理思想产生的渊源入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梳理及其哲学基础的分析,探寻墨子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挖掘出墨子伦理思想中有益的部分,古为今用。最后,从墨子伦理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入手,探索其衰微的缘由,讨论墨子伦理思想复兴的启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价值。墨子的伦理思想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哲学基础展开的。何谓“兼爱”?“兼爱”主要强调的是爱的范围的广泛,要“兼爱天下之人”(《天志》),爱的对象范围应是“天下之人”,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兼爱》)。为何“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混乱动荡、诸侯之所以穷兵黩武,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在提出“兼相爱”的同时,墨子还要求人们做到“交相利”。只有人人都做到了“交相利”,才能最终实现“兼相爱”的社会理想,而且墨子带领弟子不遗余力地去实践。墨子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为救世而四处奔走,以致“腓无跋,胫无毛”,为了实现其社会理想,救万民百姓于水火,甚至“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建立在这一哲学基础上,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于“克己修身”、“勇能兼备”、“非攻有义”、“救守有道”和“志功合一”五个方面。一是“克己修身”。主要内容是个人德性的锻炼和培养。在墨子德性谱系上由个人至家庭再到国家,正好是修、齐、治、平的一个完整过程。其中,“修”是起点。二是“勇能兼备”。《新语·思务》云:“墨子之门多勇士”,相同的还有《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这种至死不渝的精神,既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也源于墨子讲求“任侠”的理想人格。三是“非攻有义”。墨子之所以提倡“兼爱”,无非是为了达到兴利除害的救世目的。那么,墨子当时面对的最大之“害”是什么呢?那就是常年连绵不绝的争霸战争。为了除此大害,墨子提出了著名的“非攻”说。四是“救守有道”。墨子并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为了实现其“兼爱”理想,达到“非攻”目的,积极探索战争防御之术,并将之付诸实践。五是“志功合一”。墨子既重视感性的经验及效果对于道德评估的价值,亦重视理性选择和善的动机的意义,强调要“合其志功而观”。然而,在墨子伦理思想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墨子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人们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墨子伦理思想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也为日后墨学的衰落埋下伏笔。诚然,在阶级社会中,这种超阶级的“兼爱”、“非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并且由于历史的局限,墨子不可能意识到思想体系的空想性。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墨子光辉的实践行为不仅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典范,而且也显示了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面对日益盛行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倡扬墨子之兼爱理想,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惟一希望。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 《墨经》与《工具论》比较撮要及现代分析
-
作者:
杜中臣
年份:2016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上页
1
2
3
...
9
10
11
...
15
16
17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