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思想研究
作者: 黄晟圭  年份:1999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经思想研究》摘要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墨家正是此时代具有独创思想的学派,也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墨家创始人墨子是接着孔子的第二位思想家,但是墨子的学术地位,实际不亚于孔子。当时... >> 详细
言语行为理论与《墨经》思想发微
作者: 易倩  年份:2016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经》的科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作者: 李善瑛  年份:1998 来源 :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变成一个为人的世界的手段或工具,人是这个为人的世界的中心。当今时代是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存在着明显的脱离人的倾向。我们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应该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已进行过积极的有意义的思考。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我试图从墨家的科学观中寻找它值得借鉴的地方,从而获得一些启示。在这篇论文中,我尝试通过分析《墨经》中科学知识的特点,揭示墨家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征。由于《墨经》年代久远,讹误甚多,体例又非常怪异。众学者对之的解释往往不同。面对繁杂的资料,这篇论文在材料选择上难免有一定疏漏之处,很难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统一。这里我简要地总结一下我的论文的要点:第二章:“《墨经》科学思想的形成”。墨家学派的科学思想是在吸取前人的文化基础上,并在当时农、工、商特别是手工业的高度发达的影响下形成的。《墨经》一书与《考工记》、《九章算术》都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就《墨子》一书的思想体系来说,许多学者将其分为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并对其作者究系何人争论不已。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本论文根据其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前后一贯性,采取的是将其作为整体来研究的态度。第三章:“《墨经》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与真理性的检验”。一般而言,科学活动研究方法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通常是先提出假说,再对之加以反复检验,逐步完善,最后形成科学理论。《墨经》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此是符合一致的。墨家在实验条件不够的情况下,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提出了“均之绝否”假说,并在今日得到了证明。墨家也注重科学检验,运用的科学检验方法和标准有“三表法”和“察类明故”等都具有重视实际生活经验的特征。第四章:“《墨经》数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墨经》中对数学知识的记载以几何学内容最为丰富,包括点线面体的定义及相互逻辑关系,图形对比方法,有穷与无穷的问题,方圆直线等的性质等。墨家成员多是手工业者,所以《墨经》中的数学知识多侧重于手工业技术所亟需的几何学知识。《墨经》中的集合论思想和倍数法具有数学知识的逻辑演绎特征,使数学知识的基础相对严密可靠了许多。第五章:“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墨家对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及其相互间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时空观、运动观。他们的观点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不同,而与现代物理学的相对时空观更接近些。墨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时遵循两个方法论原则,一是“可比性原则”,一是“五行毋常胜”。他们认为不同的物理量之间是不可比的,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主张视具体情况分析之。这与现代科学重视观察、实验、分析、论证的方法论是一致的。在力学方面,墨家认识到“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在实践生活中逐渐总结出的杠杆原理、滑轮原理和斜面原理,也被墨家再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墨家在光学方面提出了“影不徙”的观点,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对重影现象,凹凸面镜成像规律进行了总结,作出了接近科学的说明。第六章:“《墨经》科学思想的现代意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在它给社会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战争,以及其他方面的负作用。《墨子·鲁问》中有一句话总结了墨家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评定标准:“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经》中所记载的科学技术知识都有实用的功利主义色彩。我的这篇论文就是希望从《墨经》所蕴涵的人本思想中得到一些借鉴,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墨经逻辑研究
作者: 杨武金  年份:2001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经逻辑研究(摘要) 墨经逻辑是指中国先秦时代的墨家著作《墨经》所包含的系统逻辑学说。它从秦汉到清代的两千年间基本被埋没,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和研究。近百年来,墨经逻辑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可是,由于《墨经》文体特殊、内容深奥、文... >> 详细
《墨经》中的谬误论
作者: 潘孝铭  年份:2016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谬误论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进彻地研究各种谬误,指出它们的实质,并予以适当的命名,那么人们在一接触到这些谬误时,就能很好地识别它们,从而帮助人们正确思维。因此,谬误论的研究具有很盆要的意义。……
略论梁启超对《墨经》的研究
作者: 刘云华  年份:1996 来源 :河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论沈有鼎《墨经》逻辑研究
作者: 高巍  年份:2007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沈有鼎先生学贯古今、融汇中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沈有鼎先生对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先秦逻辑学在现代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墨经》的研究方面,他对《墨经》的研究做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贡献。 沈有鼎先生准确的校释了《墨经》中的诸多文字。他对“止”式论证给出了比较准确的诂解,他认为“止”是用反面的例证来推翻一个全...
以言取效:试论《墨经》逻辑的言语行为思想及其实践价值
作者: 阮立平  年份:2009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谓墨家之徒“俱诵《墨经》”。《墨经》产生的年代,一说公元前五世纪(见詹剑峰《墨家的形式逻辑》),一说公元前四世纪或三世纪(据孙治让《墨子闲话》序)。总之,和古代希腊最早的名实关系的讨论(从埃利亚派和赫拉克利特到亚里士多德)庶几同时。《墨经》“经、说、取”六篇而外,《墨子》中的其他著作如《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节用》、《非命》、《非儒》等,皆与《墨经》中的形名定义的内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都能够到处见到类比的逻辑形式,故《墨经》中的言语行为思想不仅体现在六篇中,还体现在《墨子》的其他著作中,诚然,以《墨经》六篇最为丰富、凝练和最为集中。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具体地说,是为了取得较好的言语交际效果,说话人尽可能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尽可能理解对方的意图,由此产生的。言语行为在古代已有萌芽。《墨经》是一...
蕴涵理论研究——从《墨经》到《制约逻辑》
作者: 盛作国  年份:2008 来源 :贵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蕴涵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它的意义的不同理解和把握,会导致对推理前后件之间关系的不同说明与刻划,并最终导致性质和功能有别的不同逻辑系统的构建和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蕴涵的演进构成了整个逻辑科学尤其是现代逻辑发展的历史。不同的逻辑系统尽管在形式上有某种可对译性,但仍可依据其所奠基的“蕴涵”理论的不同而体现其实质的特异性。如海丁(Heyting)的直觉主义命题逻辑系统H通过所谓的“哥德尔转换”可以在经典逻辑中获得新的解释,并且,通过一定的程序,直觉主义命题逻辑还可以在模态系统S4中得到解释.然而,直觉主义命题系统通常被认为是经典命题系统的真子系统,S4被认为是经典命题系统的扩充系统.于是问题产生了:经典命题系统、直觉主义命题系统和S4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进而,推理前后件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各种蕴涵理论是否清晰而恰当地刻画了推理前后件之间的关系?不同的逻辑系统之间的可比性到底体现在哪里?真正的充分条件关系究竟是函数的还是非函数的?推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或者说推理如何可能?笔者不仅拟从逻辑哲学层面回答上述问题,从逻辑史的角度去区分,澄清和阐明不同意义的蕴涵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力图澄清关于制约逻辑的一些重要事实,主要涉及蕴涵怪论问题、制约逻辑的元逻辑思想及其相关问题、所谓的“必然与可能互制”问题、“1=0”问题、“形式的可译性与实质特异性”问题、“第一独立性的实施”与“内涵科学分析法”问题等。通过对各种“蕴涵”理论的考察,探求一种能够清晰而恰当地刻划充分条件关系的“蕴涵”理论.提出作者的一些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学界贤达、同仁。研究可得出如下观点或初步结论:推理前后件之间必定满足充分条件关系,具有第一独立性;充分条件关系不是函数关系;推理必须满足“可以推”、“需要推”和“不循环”等要求;两个独立性是推理能从已知获取新知的逻辑根据;王浩教授关于蒯因NF系统和ML系统一致性的证明结论“若NF一致,则ML一致”足以说明表示充分条件关系的“若…,则…”之间存在第一独立性(迄今,NF和ML的一致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亦即,其一致性既没有得到证明。也没有被否证。王浩教授在并不知道命题“NF一致”之真假,也不知道命题“ML一致”之真假的情况下,却事实上确立了命题“若NF一致,则ML一致”为真,包含在充分条件关系中第一独立性在这里简直是明若现火!)。形式上的可译并不意味系统间的等价;制约逻辑命题演算Cm系统与相干逻辑命题演算R系统事实上不等价;没有量词的制约逻辑名词演算Cn系统与带量词的相干逻辑谓词演算系统RQ系统绝对不等价。A、B二形式系统“绝对不等价”是指:在不改变A、B的形式语言的条件下,任意改变A、B的公理和规则,均不能使A、B等价。A、B的差异不是在公理、规则这个层次上,而是在形式语言这个层次上,亦即,对A、B的形式语言作出纯语构(不顾及语义)对照,A、B的形式语言中的式未必能互相对译:A的式对译后可以不是B的式,或者,B的式对译后可以不是A的式。以下指责不成立,是对制约逻辑的误解或曲解:制约逻辑不可能定义“必然”、“可能”这类概念;制约逻辑名询演算Cn系统可以证明“可能”与“必然”互制;制约系统包含“怪论”;关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N可以证明1=0,而N的第一条公理就是1≠0,所以N是不一致的(即矛盾的)。
论《墨经》的故、理、类对推论的作用
作者: 孔祥敏  年份:2008 来源 :燕山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经》提出了故、理、类三个基本的逻辑学概念,这是推理或论证的三个基本成分。在推理或论证中,故、理、类是“立辞”(推论)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分和前提条件。有了三者就必然推出新的命题;否则,如果“不察故”、“不明理”、“不知类”推论就必然会遇到困难。研究《墨经》的故、理、类,能更准确地认识《墨经》推论形式和基本性质。“故”表现为因果关系,又是《墨经》逻辑学中“立辞”的前提和依据,《墨经》将“故”分为“小故”和“大故”。广义的“故”指能得出结论的所有依据。狭义的“故”是三物推论的直接原因,它相当于三段论的小前提。“理”是规律、道理、法则。“理”、“道”、“法”和“效”在墨家著作中可以互相解释。目前对“效”的解释不同意见最多,本文总结了六种说法,此六种说法虽都有根据,但是本文认为研究《墨经》应充分尊重原文,并认为“为”应解释成“是”,所以我们赞同刘培育先生认为“效者为之法也”中的“效”就是法,标准的解释。赞同周云之先生认为“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中的“效”是仿效。同时,我们不敢苟同有些先生认为“效”式推论没有明晰规范的论式。我们认为“法”就是“效”式推论的规则,如,《墨经》的“表”是标准的意思,墨子...
上页 1 2 3 ... 10 11 12 ... 15 16 17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