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经》的语言学思想研究
-
作者:
于静
年份:2012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中,先秦的文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孔孟的儒家文化,老庄的道家文化,韩非的法家文化等等,其中墨子所倡导的墨家文化在当时社会上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韩非子·显学》篇中有这样的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而能代表墨家文化的代表作无可置疑就是《墨子》,其中《墨经》部分更成为墨家成员的必修课。它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文章,是墨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就专门针对《墨子》中的《墨经》这部分进行研究。因为在以前众多研究成果中,对《墨经》逻辑、哲学、伦理以及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对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都是混杂在《墨子》语言学思想的研究中,很少单独作分析。所以说,从整体来看,研究领域对《墨经》语言学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研究还不具有系统性,所以本文试图对《墨经》中所蕴含的语言学思想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本文从五个角度系统对《墨经》的语言学思想进行阐释:第一章从语言哲学角度(名实观)对《墨经》所包含的语言学思想进行阐述,分别从名实的定义、名存在的必要性、名实的关联方式、名实关系的各种体现、对“正名”“狂举”的看法、对名的分类等方面对《墨经》所包含的名实关系进行介绍。第二章从语言本体方面对《墨经》所包含的语言学思想进行阐述。分别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对词语上下位关系的认识、对动词、时态、同义词、多义词、虚词等的认识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三章从言语交际方面对《墨经》所包含的语言学思想进行了阐述。分别从对言语交际过程的描述、言语交际的目的和重要性、言语交际中会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方面进行说明。第四章从语用角度研究《墨经》的辩学问题。分别从对“辩”功能的认识、对辩论技巧的认识、对辩论依据的论述这三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五章则是对《墨经》中提到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说明。
- 《墨经》和《公孙龙子》语言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丁文会
年份:2013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从所谓的“语文学”到现代语言学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何九盈先生认为,语文学和语言学并存于古代和现代,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语言学者的赞同。我国早期语言学思想,伴随着“名实关系”的论争,开始萌芽并发展。而这场论争,又在墨家和名家的争论中达到高潮。以“名实关系”问题为核心,墨家和名家两个学派就一些问题,展开过一场盛极一时的大辩论。本文研究《墨经》和《公孙龙子》中的语言思想,并采用比较的方法,对比两家对同一语言问题的不同看法。文章分为三部分,系统地对《墨经》和《公孙龙子》语言思想进行比较。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对《墨经》和墨子以及《公孙龙子》和公孙龙进行介绍,简述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并对研究材料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从不同角度对《墨经》和《公孙龙子》的语言思想进行比较,分为三章。第二章,从语言符号和语言哲学的方面进行比较。梳理两书对于“名实”概念的不同认识,对“名实”关系的不同见解。指出两书中“白马非马”“坚白论”的不同之处,以及两书对“指”的不同看法。《墨经》认为,“名”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统一体,而“实”是客观事物。在“名实”关系上,《墨经》认为“以名举实”。《公孙龙子》认为,“名”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实”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对于“名实”关系,《公孙龙子》认为,“名实位”一一对应。对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指物”,《墨经》认识到了语言可以认识外在的事物,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公孙龙子》的“指物”即认识到了,语言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也认识到了外物是“概念”的来源。第三章,从语词术语和语言应用思想的角度进行比较。指出两书中语词术语的各自名称和特点,分析两书中的语言观念。《墨经》的思考范围,相较《公孙龙子》来看更加广泛。既有语词概念结构的“兼”,也有对“名”的分类,甚至还涉及到了句型。《公孙龙子》虽然涉及的范围相对狭窄,但是相较《墨经》思考得更加成熟。认识到了“词”和“短语”在结构上的区别。第四章,从思想源流方面进行比较。分别梳理两部著作的思想源流状况,其中涉及到了先秦时期不同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墨经》从语言角度看“名实”问题,具有开创性意义,影响了尹文子、荀子、韩非子、申子、公孙龙等人思考“名实”问题的角度。相较之下,《公孙龙子》只是在当时影响比较大,和各家各派进行了广泛的论辩。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为绝学。文章的第三部分是结语。集中概括文章的研究成果,并对文章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进行说明。
- 《墨经》名辩系统的基础
-
作者:
李振宇
年份:2014
来源 :河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墨经》的逻辑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对于语词所指确定性的不懈追求。《墨经》的作者对于逻辑规律的思考并不拘泥于逻辑规律本身,而是着眼于通过对语言的规定,确保在论辩过程中逻辑规律能够正确地得到应用。为了达到这一诉求,《墨经》规定了人们在构建理论语言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惟乎其谓”原则,它要求所有可以为“辩”所断定的语句中的语词都有确定的所指。在分析自然语言的过程中,“惟乎其谓”原则使人们能够以“辩”的方式反察语句中语词的所指,进而判定该语句是否为良好的表达。《墨经》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种能够排除自然语言中不良表达的语言分析理论。同时,作为构建理论系统的方法论的基础,“惟乎其谓”原则要求理论系统构建者在表达其观点之前,应该对系统中所要用到的每一个语词都进行严格的定义。在满足该要求之后,理论构建者可继续完成构建理论系统的另外两个关键步骤:用被正确定义了的“名”来构造理论中的语句以表达其观点,并且在“辩”的过程中为那些观点提供理论依据。“惟乎其谓”原则不但是《墨经》名辩系统的基础,而且对于今天的逻辑学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墨经》中基于该原则的语言分析理论的形式刻画,有助于我们克服诸如“语义悖论”等一些不良语言表达所产生的问题。
- 《墨经》名实思想研究
-
作者:
韩继秀
年份:2015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先秦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光辉的时代,那是一个国不战不足以存国,学不辩不足以立学的时代,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粉墨登场,“战争”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向和层次上展开,思想的火花在“战争”和辩论中不断地进发出来,名辩思潮是以“名实关系”为核心问题,以“名”为核心研究对象而掀的一股思想潮流。名家、墨家、道家(庄子)和儒家(荀子)都曾讨论过“名”是什么,“实”是什么;“名实关系”是什么等问题,积累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逻辑学、认识论和自然科学等思想。墨家的“名实”思想主要包含在《墨经》之中。《墨经》之“名”含义丰富,首先作为动词有命名、取名的意思,作为名词则多表示名声、名誉、名称、名字、称呼、说法等含义。从逻辑学角度看,“名”相当于概念,并且《墨经》根据外延的大小将概念分成三类,分别是“达”、“类”和“私”。另外,在广义上说,“名”相当于言语、文字和语言,如“言,谓也。言由名致也”和“声出口,俱有名。”此外,墨家对名学的特殊贡献在于从认识论上提出“名知”和“实知”这两个概念和分类。“名知”就是概念知识,“实知”是经验知识。这也是《墨经》之“名”和“实”的含义之一。《墨经》之“实”的含义同样很丰富,除了具有果实、实际事物、实际情况和实际行动等含义之外,“实”还表示实际事物或感性对象所具有的感性特征,很多学者把“实,荣也”(《经上》)之中的“实"理解成“实质”、“本质”等抽象概念,其实根据文本和墨家认识论,“实”不可能有此含义。最后,从认识论上讲,“实”也有与“名”相对的“实知”的意思。关于名实关系, 《墨经》的基本观点是“谓,命、举、加”(《经上》),即言说关系,表达与被表达,描述与被描述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经典表达就是“举,拟实也”(《经上》)。相应的《墨经》正名原则是“以名举实”(《小取》)。《墨经》最大的成功在于认识论上的进步。《墨经》之“辩”不仅是辩论,更是认识论。对于真理标准问题,《墨经》的观点是“知其所知不知,说在以名、取。”(《经下》)“名”和“取”是《墨经》中提出的真理标准,或者说区分不同类型知识的标准, “名”只能检验概念知识,而“取”可以检验经验知识,墨子对“知不知”的判断标准就是“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即“取”是墨家要强调的标准,墨家的这种以“取”作为真理标准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观点有所相似。
- 墨辩,因明与亚氏逻辑推理形式的比较研究
-
作者:
陈克守
年份:2016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继梁启超、章太炎之后,胡适、章士钊、谭戒甫、沈有鼎、虞愚、詹剑蜂、李匡武、石村、。杨百顺等学者,都提倡井做过三大逻辑比较研究方面的工作,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一:我们现在能否得班结论逸,比较研笼工作己经大功告成了呢?无疑,回答应是否演的。周文英誉说想,这种珍较和综合工作应有三个阶段,……
- 近代《墨辩》“复兴”研究
-
作者:
张斌峰
年份:1995
来源 :南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本文引入文化学与解释学的方法首次把《墨辩》作为一个由文本形式承载的文化复合体,来全面、系统地考察、评述和论述其在近代“复兴”的历史文化背景、历史过程与特点;总结近代治墨者们对《墨辩》文本的校勘、注释的考据学研究成果;全面概括、清理... >> 详细
- 墨辩、因明与亚氏逻辑推理形成的比较研究
-
作者:
陈克守
年份:1988
来源 :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继梁启超、章太炎之后,胡适、章士钊、谭戒甫、沈有鼎、虞愚、詹剑蜂、李匡武、石村、。杨百顺等学者,都提倡井做过三大逻辑比较研究方面的工作,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一:我们现在能否得班结论逸,比较研笼工作己经大功告成了呢?无疑,回答应是否演的。周文英誉说想,这种珍较和综合工作应有三个阶段,……
- 墨辩与亚氏逻辑
-
作者:
许锦云
年份:2003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 逻辑的力量:墨辩改变战国学术
-
作者:
宋震昊
年份:2009
来源 :南京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暂无描述
- 《墨辩》中的语言哲学
-
作者:
德龙
年份:2009
来源 :东吴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這篇文章將要嘗試以《墨辯》的文本資料為根據,說明《墨辯》有關語言的理論架構,並從語言哲學的角度探討《墨辯》中的認知、事實和語意問題。在說明了研究目的、方法等之後,本文將會以原典資料為基礎澄清《墨辯》談語言的重要概念「故」、「理」、「類」及「名」、「辭」、「說」、「辯」,並簡單說明這些概念從《墨子》其它章節的一般性用法到《墨辯》中特殊用法的轉化。 第三章將要探討《墨辯》中有關認知和事實的討論及其所採取的觀點。在有關認知的部分,首先會說明《墨辯》對人類知識來源的分析;然後討論作爲認知結果或概念的「類」,以及「類」與語言符號「名」和語言表達式「辭」的關係。其次,要討論《墨辯》有關「當」、「可」、「然」、「是」的使用,以及言論的標準與事實之間的關係。最後,將會分別討論古代漢語與《墨辯》中的認知,「名」、「辭」文法結構,以及事實問題的關係。 第四章分別從《墨辯》語言體系的「名」、「辭」、「說」三個角度對《墨辯》中的語意思想進行研究。「名」的部分會涉及到語言的建構性、簡單名的指稱、複合詞的語意規則以及《墨辯》的正名原則。「辭」的部分則討論「辭」的描述性作用、對「辭」的規範性要求、以及「辭」的建構性和語意規則。「說」的部分探討「說」和「辯」的目的、「說」與「類」的關系、以及侔式推理和邏輯結構。最後,探討「辯」的語意思想有涉及到「辯」的目的、客觀性以及價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