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近世墨学复习思潮》
-
作者:
陈耀文
年份:1998
来源 :湖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 从启蒙向革命转变的墨学背景
-
作者:
麦凤庄
年份:2007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当今学术界对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研究,大多从西方资源着眼,将西方的启蒙历史与中国近代启蒙进行参照性比较,把启蒙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儒家传统。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启蒙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同一“场域”中的三种资本的相互对应性,以及发育的阶段性,动态地剖析中国近代的整个启蒙过程。而墨学思想作为本土最早的的商文化代表,对它所处的场域特征,及其本身发展的阶段性分析,更能从它身上寻找近代启蒙先驱者们在中国和西方“场域”发育阶段性的理解上,所发生的相似的演变过程和思维错位,更有效地将中西启蒙作比较,找出启蒙在近代中国失败和向革命转变的根由,为启蒙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本土资源以及动态发展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主要论述墨子“交相利”、“兼相爱”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潮具有相似的资本循环逻辑,但由于资本增长逻辑最终得不到现实机制的承载,出现了两重复合的畸形习性再生产机制,导致墨子思想走向悖论。
第二章主要论述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的侵略炮火令墨学再度兴起,并与西方的先进性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近代的启蒙资源。然而,西方的先进性也同时造成启蒙知识分子汲取启蒙资源时的超前意识,并展现出多重复合的特征,由此导致启...
- 西汉前期墨学流传研究:以《史记》记载为中心
-
作者:
刘喜英
年份:2010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由于墨学流传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史记》对于西汉前期墨学流传的学术价值尚未真正发现。然而作为西汉前期墨学流传的重要史料,对于《史记》的探讨,影响着秦汉以来墨学的研究进程,也影响着人们对对汉代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以及对司马迁思想的全面认识,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史记》中涉及墨学流传的相关材料和充分吸收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墨家思想和价值观念两个方面对《史记》与西汉前期墨学流传做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对《史记》所见西汉前期墨家思想的流传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史记》的记载展开研究,得出西汉前期墨家五种思想仍存有影响,即节用思想、尚贤思想、非攻思想、天志、明鬼思想。然后分析西汉前期墨家思想流传的方式,最后分析西汉前期墨家思想流传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对《史记》所见西汉前期墨家价值观念的流传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史记》的记载展开研究,得出西汉前期墨家四种价值观念即言行合一、重义轻生、直言敢谏、不矜能伐功仍有影响;然后通过图表,形象、系统地说明墨家价值观念在西汉前期存在影响的方式和特点。 第三章主要对...
- 浅论中古时期墨学的流传和影响
-
作者:
王明增
年份:2010
来源 :湖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先秦时期,墨学盛极一时,与儒学并称“显学”。中古时期,治墨者寥寥可数,学界多认为墨学渐成绝学。然而,墨家学派虽逐渐消逝,但墨家著作却始终在流传。西汉刘向整理《墨子》七十一篇,后有《墨子》十五卷本、十六卷本、节注本、三卷本等不同版本流传。晋鲁胜曾作《墨辩注》;唐乐臺注《墨子》三卷本,流传至今;今见《墨子》五十三篇,乃为明《道藏》所收,显示了道教对于墨学的重视。墨家著作的流传和校注,是墨学发生影响的基础。中古时期其他思想流派对墨学的融合,是墨学流传和影响的重要表征。其大致有三:一是杂家对墨学的融合,从《淮南子》中可见端倪;二是汉代儒学融合墨学,公孙弘和董仲舒的思想中皆有墨学痕迹;三是道教对墨学的融合和利用,早期道教借鉴和利用了墨家的组织形式,《太平经》中相关社会政治思想则来源于墨家,东晋葛洪不但明确承认其吸收墨家思想而建立道教哲学体系,而且将墨子奉为道教的神仙。其他思想流派融合墨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作为先秦“显学”,在中古时期,墨学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汉代文献中有“儒墨并称”的提法,将孔子、墨子同视为贤者;东汉王充既引墨又辟墨,通过批评墨家“薄葬”与“右鬼”的相违背性而建立起与之不同的“薄葬”思想;唐代韩愈一方面坚持辟墨,另一方面提出“孔墨相用”说;宋代儒者坚持辟墨,程颐、朱熹围绕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批评墨家“兼爱”;明清时期亦不乏学者论墨。学者对于墨学的回顾与反思,亦体现了中古时期墨学的流传和影响。
- 墨学新论:《墨子》佚文及墨家学说研究
-
作者:
徐华
年份:2010
来源 :安徽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本论文力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辨析《墨子》篇章及内容,解读并阐述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的思想内容。全文共分十章,大体包括三方面:一是考辨今本《墨子》及其佚文,二是辨析史籍中关于墨子及其著作的记载,三是解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的若干内容。 第一章考论今所传道藏本《墨子》前七篇的内容,推断《亲士》、《修身》二篇当属墨子早年自著,而《所染》至《三辩》五篇则应为其早期门人弟子所记。 第二章辨析疑出《墨子》的“献书惠王”、“天与地孰仁”、“先质而后文”和“申徒狄”四则佚文,指出有些或可补今本之阙,有些则实难从信。 第三章通过对《太平御览》中内容同为“多言何益”的三则载录之分析与研究,以为其相互之间可互相印证,对话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务实主义倾向及特点。 第四章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被指为《墨子》佚文的《鬼神之明》篇的研究,认为该篇当属《董子》而非《墨子》。 第五章分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关于墨子记述所存在的疑点,推测其成因可能有三种,或是司马迁认为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尚不充分而慎语阙言,或是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因素导致有所隐没,或是流传过程中的人...
- 试论梁启超对近代墨学复兴的贡献
-
作者:
何官峰
年份:2010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本论文试图探析梁启超墨学研究的背景,分析其主要内容,并讨论其对近代墨学复兴的贡献及意义。 第一部分,对梁启超的生平及墨学论著进行概述。对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作简要阐述,重点对梁启超一生中撰写并发表的有关墨学思想的文章和著作进行爬梳,并逐一作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对梁启超墨学研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进行分析。简述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学术思潮背景;通过从梁启超兼具中学西学背景,对墨学的偏好,得惠于孙诒让的启发,发掘墨学救亡图存之功用,心怀复兴墨学之志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揣摩梁启超研究墨学的思想渊源。 第三部分,对梁启超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探析。将梁启超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为三个部分:(1)《墨经》校释,重点阐述了“牒经标题公例”校注法。(2)墨学义理研究,重点阐述了梁启超在墨学兼爱主义、实利主义和经济学说、宗教思想、政治学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3)墨辩逻辑研究,从墨辩逻辑的基本概念解释、论理的方式(含三段论)、推理法则、归纳法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梁启超墨辩逻辑研究的成果。 第四部分,讨论梁启超对近代墨学复兴的贡献及意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
- 魏晋至宋元的墨学与道教
-
作者:
焦守强
年份:2009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先秦诸子之学中,墨学可谓独具一格。墨家尊天事鬼,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以致后世有学者将墨子列为宗教家。但是墨子本人倒并非笃信鬼神的存在,上天和鬼神只不过是他推行自己学说的一种“神道设教”的工具。但是墨学中的这些宗教元素,却使墨学与后世的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与道教的关系尤为密切。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其成长过程中更是不断从各家传统学说中吸取营养,墨学即是其中之一。 一般认为道教脱胎于三种原始宗教意识,即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通过分析研究不难发现,道教的这三个思想源头都与墨家学说有一定的联系。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更是大量吸收借鉴了墨家思想,墨家所主张的天监鬼罚、互助互利、强本节用、兼爱无私等思想观念都在《太平经》中有着明显地体现。墨家学团的结社形式和严明的纪律也对早期道教团体的建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之际是道教转型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道教完成了由民间原始宗教向神仙道教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道教的教理教义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作为道教思想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墨家学说在其转型过程中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墨学中反映下层劳动人民意愿的救穷周急、自食其力和节葬借用的思想逐渐从道教中消失,但是墨学并未从道教中绝迹,墨家的尚贤、非命思想及其科技成就在魏晋神仙道教中备受追捧。墨子本人也被尊奉为道教的神仙,这是魏晋南北朝墨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各种托名于墨子的道书大量问世。 唐宋时期道教神仙思想经历了由出世到入世、济世的变化,这种转变离不开墨家思想的支撑。道教对墨家的鬼神思想进行了借鉴和改造,使原来远离尘世、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变成了关心民间疾苦、惩恶扬善的神仙。南宋初期道教发生了革新运动,在北方出现了三个新的道教派别,陈垣先生将它们称之为“新道教”。在道教的这场改革运动中,墨学又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变革的重要理论武器。新出现的这三个道派都与墨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全真道具有鲜明的墨家色彩。全真教徒多生活俭朴、崇尚苦修,全真七子中的丘处机更是身体力行地实践者墨家学说。 道教对墨学和墨子形象的改造对墨学的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墨学史上,魏晋至宋元是墨学流传的低潮期,但是道教对墨学的吸收和改造却构成了墨学流传的一条重要线索。墨家的优秀思想借道教而得以广泛传播,但是道教中流传的墨学与战国时期的墨学已有所不同,墨家思想中的鬼神迷信和方术被夸大,对墨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 近代墨学复兴思潮研究
-
作者:
黄佑德
年份:2009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学的近代复兴,并重新成为显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从晚清到民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方面是西方的进化论、民权论思潮被中国学者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长期被冷落的今文经学、墨学、陆王心学等,也相继复苏,出现了一个学习西学与复兴国学相互争鸣的局面。在国学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墨学脱颖而出。鸦片战争后,随着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列强的逐步瓜分,一批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列强的压迫中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寻求振兴中华之路。在儒学主体地位的衰退、考据学的兴起、西学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术大背景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开始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救国救民的理论,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墨家的兼爱、尚贤、墨辩逻辑思想、科技思想、天志和明鬼思想等与近代西方自由民主主义、科学理性主义和宗教伦理思想有极大的相通性,而近代西方自由民主主义、科学理性主义和宗教伦理思想又被看成是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到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墨学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开始显现出来。梁启超、孙中山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以一种新的文化心态反思传统,发掘与西方相似的价值观念,努力寻求墨学与西学的相通...
-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
-
作者:
马吉芳
年份:2009
来源 :湘潭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学与儒学在先秦时期并称为“显学”,此足见墨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向后的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墨学的影响不及儒学,甚至学术界有墨学“衰亡”之叹,但仍不乏墨学的研究者。郭沫若就是其中一位,而且他对墨学的研究很“独特”。郭沫若以“人民为本位”作为学术评判的标准,得出墨学是“以王公大人为本位”的结论。他认为墨子始终是一位宗教家,墨子的思想充分地带有反动性——不科学,不民主,反进化,反人性,名虽兼爱而实偏爱,名虽非攻而实美攻,名虽非命而实皈命。郭沫若对墨学的研究与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如“尚同”思想中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容易导致专制独裁、不民主;“节用”思想过分强调节俭而忽略精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兼爱”、“非攻”思想的难以实行以及把实现其主张寄托在贵族身上的阶级局限性等等。
郭沫若虽看到并指出墨学不完善的地方,却将此无限扩大,认定墨子是站在王公大人的立场以度其利的,故墨无可扬之理,这种结论有待商榷。本文认为墨学以为劳动人民求福祉,“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目的,具有强烈的人民性特征。墨子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为民争取政治权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为民争取经济利益;尊天事鬼,赏贤罚暴,为民寻求公正;“富不辱贫,贵不傲贱”,为民争取人格平等;“繁为攻伐,天下巨害”,为民争取和平环境;强力非命,奋起抗争,为民树立自强、自立之信心。这些都毫无疑问的表明墨子是以为下层人民争取各种利益为己任的。本文试图从郭沫若所处的时代背景、其自身的文化特质以及研究方法入手,对其关于墨学的研究与批判进行探讨和商榷。不当之处,还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正。
- 论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1895-1925)
-
作者:
沈韬
年份:2011
来源 :西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关键期,作为诸子学一支的墨学学术在“中绝”近两千年后亦于此时顺势而起。以传统考据学之奠基和与西学“相通”为基本条件,墨学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之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之中重新复活和繁兴。墨学研究因之形成鲜明的历史特征,即参与群体空前广泛、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实用主义色彩浓厚、“以西解中”之法风行、研究领域日益专门化和系统化。一方面,清末民初的治墨者借助西学,一改陈旧、单调的学术面貌,完成了墨学自身的传承与裂变;另一方面,他们“通墨致用”,将墨学思想与现实需要相撮合,使墨学在传播西学、批判传统、启蒙国民和扭转士风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瑜不掩瑕,急功近利的致用取向导致本期墨学研究层次不齐,墨学之真精神往往随之刊落。综而观之,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既是中国近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学术近代化进程中的助推因子,并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一切,成为现代墨学研究立足的起点和基石。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学术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护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墨学的精深之处虽不是西学之来源,却可以与西学相互对接,使中国传统学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