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学命运的哲学思考
-
作者:
周伟虎
年份:2008
来源 :苏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从儒家阵营分裂出来而自立门户的墨家,其一反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兼爱”伦理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低阶层及新兴“显族”的利益要求,其“非攻”的政治主张也反映当时战乱状态下普通百姓追求和平而安定的生活的强烈愿望,其崇尚逻辑的科学精神也适应了当时“百家争鸣”内在的学术要求,因此得到了比其他学派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支持,从而使它成为了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中最为显赫的一个学派。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逐步稳固,特别是君主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的日益强化,曾为先秦“显学”的墨家急剧走向衰落并最终烟消云散,其根本原因在于最显墨家思想特色的崇尚“兼爱”的伦理精神和崇尚逻辑的科学精神,是与现实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独裁政治相背离的,故既不可能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容忍和接受,也不可能为广大人民所学习与践行。进入近代以后,随着救国救亡运动的开展,逐渐酝酿并至“五四”而蔚然形成了民主科学思潮,正是伴随着这个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具有某种博爱思想与科学精神的墨学又受到学术界和思想界的重视,并成为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墨学由显而没再到20世纪的复兴这一历史过程的研究来探寻支配学术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以利于自觉地遵循...
- 墨学近代复兴研究
-
作者:
赵美夫
年份:2009
来源 :河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暂无描述
- 傅山对墨学思想的阐发
-
作者:
陈黎
年份:2010
来源 :山西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傅山是明清之际开创诸子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诸子学研究中,对千百年来少有人问津的墨子之学进行了注疏及研究。傅山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和阐释墨子及其学问的,于其间对墨子思想多有阐发,并借注疏墨子表达了傅山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观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傅山墨学研究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墨学研究的治学态度。指出,傅山的墨学研究是在明清实学及诸子学研究的学术思想背景下展开的,他的墨学研究本身就是其诸子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以诸子平等的态度和方法看待及评价墨子及墨学思想的。 继之,在文献考查检索及分析的基础上,对傅山的墨学研究资料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做了简要的梳理和介绍。指出,傅山的墨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大取篇释》当中,但同时也散见于他诸子学研究的其他作品之中。统观傅山墨学研究发现,以自己时代的思考和社会关注来思考和关注墨子,以自己特有的阅读及研究方式来读解和研究墨学思想。而从墨学研究的历史来看,傅山的研究具有开启秦汉以来墨学研究先河的作用和意义,使千百年来沉寂的墨学得以重见天日。 本文第三部分就傅山对墨学思想的取舍及阐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一方面,傅山在其墨学研究中注重明...
- 中日墨学比较研究
-
作者:
庄庭兰
年份:2011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中国学界对墨子及墨家学派已经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墨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墨学与儒学一样,也是世界性的学术。墨学对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社会伦理、宗教哲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毫无疑问,日本等国的墨学传播史与研究史也属于墨学的研究范围。只有将中国墨学和日本等国的墨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审视,才能对墨子及墨家思想作出较为合理的定位,才能对墨学在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世界的形成中的潜在功效作出正确的预期评价。目前我国墨学界对日本等国的墨学研究成果或略而不谈、或一笔带过,这不能不说是墨学研究中的一个缺憾。墨学在中国唐代便已传到日本,就现存文献而言,日本的墨学研究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纵观近三百年的日本墨学研究史可以发现,日本的墨学研究成果斐然。与日本墨学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相比,中国学界对日本墨学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关于日本对墨学的接受与研究,郑杰文先生所述中国和日本的墨学研究状况在当今墨学界最为详赡,笔者目力所及无出其右者,但就“中日墨学比较研究”课题论,学界至今尚无专门的系统之作。因此,鉴于当今我国墨学界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以日本墨学为例,试图通过对比中日墨学研究中的异同,找出国际墨学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或模式,并力图使墨学研究更加完整、更趋深入。在内容上,《中日墨学比较研究》一文大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对墨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说的中日研究进行比较,下篇主要对墨学与其他学派关系的中日研究进行比较。墨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说,是中日墨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展现中日研究异同的主要方面。中国学者根据史书记载及他书所引,对墨子姓氏、生平、出身及事迹作了大量的推测和研究。因文献匮乏等因素,日本学者对此并没有新的发现。关于墨子生活的时代,中日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大致有“孔子同时代”、“孔子之后”两种观点。关于墨子籍贯,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多有歧义,有宋国说、齐国说与鲁国说。在墨子籍贯问题上,就其分歧来说,中日学者的看法相类。在墨子出身问题上,中日学者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大多认为墨子来自社会下层。中日学者对墨子其人的研究具有共同性。其一,中日学者在分析《墨子》文本、考证墨家思想学说之前,对墨子的姓氏、生卒时间、出生地、出身及生平事迹等基本问题进行考证。虽然关于墨子生平的文献资料非常少,但中日墨学研究者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考证,对墨子生卒、籍贯、出身及主要事迹等问题作了分析梳理。其二,中日学者采用了文献考证法,即从中国古代墨家及其它先秦典籍中钩稽出相关的资料。中日学者在有关墨子生平、出身等问题的研究中,受不同的文化环境、学术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墨子》一书的成书及流传过程,学界多有争论。日本学者大都认为,《墨子》一书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经多人、历多时汇集而成。中国学者则依据出土文献推断,早在战国时期《墨子》简本即已流行,但对于《墨子》一书的具体成书过程,尚无一致的认识。中日学者在研究《墨子》各篇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时,都注意到了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形成、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演变过程,即战国时期墨学发展的分期问题;大都通过分析《墨子》各篇的思想内容,并结合墨学在战国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来确定作者及大体成书时间。在分析考证《墨子》篇章作者和形成时间时,中日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选择的研究视角则有所不同。在《墨子》学史的研究中,中日两国墨学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治墨路数、切入视角等方面的相似性表现得更加清晰。一方面,在墨学的宗教问题上,尽管少数中日学者有不同认识,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墨家思想中含有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并断定墨家学团已经是一个初步具有宗教信仰、宗教形式及宗教领袖的准宗教集团。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学者不仅关注一些与墨子或墨家学派有关的具体“事实”,而且还从“史”的层面对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传播接受情况予以充分关注。对此,日本学者的研究视域更加开阔,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上篇对这些学术现象集中进行了比较研究。下篇重点比较中日学界对墨学与诸子学派关系的研究,中日学者在探讨墨学与诸子学派关系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墨家与先秦诸子学派具有相同的学术背景,墨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与诸子学派有着天然的同源关系。中日学界对墨、儒关系的研究皆用力颇深,主要从儒墨起源、儒墨互黜、儒墨相通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中日学者都认可墨出于儒的渊源关系,都把儒家学说作为墨家学说的基础。在探讨墨、儒起源时,日本学者侧重于墨家集团成员的社会地位以及墨家走向衰弱的原因考证,中国学者则进一步分析了起源不同所导致的儒、墨学说的差异。中日学界对墨儒互黜的焦点、争论产生的原因都作了深入的剖析。中国传统儒家学者出于自身门户之见,将墨学放在了儒学的对立面上。近代以来,中国学界开始承认墨学的合理性,并将墨学与儒学作了客观的比较。相对而言,日本学界对待墨儒差别不存在学派偏见。较之墨学与其他学派的比较研究,中日学者对墨家与儒家学派关系的研究最为用力,从客观上讲是因为儒墨的关系最为密切,并且儒学在中日学界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从主观上讲是因为墨学研究者本身多为儒家学者。中日学界对墨学与道家学派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子与墨学起源、庄周学派与墨学、《淮南子》与墨学、道教与墨家这四个方面。中国学者较为关注老子与墨学起源问题,全面分析了老子对墨子的深刻影响,同时存在夸大这种影响的倾向。日本学者更加重视生活环境对墨子的影响,对老墨关系也偏重于差异研究。中国学界对庄周学派与墨学的研究十分全面,而日本学界对此较为忽视。中日学者对《淮南子》与墨学关系的研究的着力点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淮南子》对研究汉初墨家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学者主要是通过《淮南子》说明墨家思想在西汉的延续,日本学者则是通过《淮南子》研究墨家对汉代道家的影响。中国学者将墨家对道教的影响扩大化,日本学者则以有神论和宗教思想作为墨家对道教的主要作用。中国历代学者对韩非与墨家的关系研究较少,近代以后才开始关注墨、法关系。中国学者主要从墨子尚同说与韩非中央集权理论的异同、墨子功利主义与韩非唯利主义的异同这两方面进行论述,同时通过韩非对墨家的批评研究墨学在战国后期的流传情况。日本学界关于墨法关系的研究著作少有所见,但日本学者对墨子尚同论与天子专制论的关系、墨子的非命说与君主专制理论的关系较为关切,已进入墨、法关系的研究范围,然而这种关联却是一种不自觉的涉及,并非有意地比较墨、法关系,这是日本墨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墨家的逻辑思想集中体现在《墨辩》中,中国学界对《墨辩》的研究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纷纷借用西方逻辑学阐释《墨辩》的逻辑思想,掀起了《墨辩》研究的高潮。日本学界较之中国学界,更早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思想、逻辑思想,因此日本学者在解读墨家学说逻辑思维时,也大量运用了西方逻辑学知识。对于墨家与名家逻辑思想的异同,中国学者主要从名实、同异、坚白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日本学者所关注的只是逻辑概念本身,对名、墨逻辑思想的比较则无深入的研究。兵家重攻、墨家重守,此两家并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双璧。《墨子》城守诸篇的作者、成书时代、守御思想,为中日学者所共同关注,墨家与兵家思想的异同亦为中日学者所重视。日本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篇章考证与比较研究,而中国学界则致力于多元化与综合性的研究。同时,日本学界对出土文献的重视,远不及中国学界,这也是日本学界在墨家军事研究方面的欠缺所在。中日学界皆从与诸子学派的比较中,深入发掘墨家思想的源泉。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界的综合研究之作较为丰富,而日本学界的研究多从微观入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同,主要是各自的学术背景使然。正是因为受到传统儒、道思想的浸染,中国学者在探讨儒、墨渊源,道、墨关系时,往往不自觉地夸大了孔、老对墨子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学者在探讨诸子与墨家关系时,则表现出客观公正的态度。虽然中日学界对墨家与诸子学派关系研究的侧重点多所不同,但都力求深入分析墨家学说的精髓,可谓相得益彰。只有对比中日研究成果,才能更为透彻地观见墨家学说与诸子学说的同源与异质。笔者从中日墨学研究之异同出发,通过比较中日学界对墨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说的研究,对比中日学者对墨学与诸子学派关系的认识,力图探讨中日墨学研究的规律所在。因此《中日墨学比较研究》一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在对中日墨学研究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比中国墨学研究和日本墨学研究的异同点。文章并非为比较而比较,也未止步于简单的对比层面,而是将墨学视为一个整体,以探讨墨学的思想实质、墨学的发展规律、墨学的传播接受史以及墨学研究的总体性特征为目标。
- 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
-
作者:
方波
年份:2013
来源 :西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是前秦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以及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撰写的文学著作。墨家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继儒道两大学派之后,横空出世的第三大学派。战国初期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兴盛了两个半世纪,与儒家并称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而墨家经典《墨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它包含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普遍真理,有流传百世而不悖的价值。如此重要和声名显赫的一个学派和学术文化,为何在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沉寂于历史浩瀚之中,直到近代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以难以解读而为人们所认识,早不复曾经的辉煌。清末明初以来,墨学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关于《墨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军事、科技及思想等方面,少有提及文学价值。虽然有的研究会在研究中提到一些《墨子》的文学价值,但是都不完整、深刻,关于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非常的薄弱。鉴于这一情况,笔者欲立足文本,全面研究《墨子》的文学特点,特别是言语特点对墨家历史命运的影响。从文本出发并且联系整个文学史背景,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优点和他对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且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缺点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期望对《墨子》中绝研究做出贡献。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对《墨子》一书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成书时间、所属类别,文体性质,成书方式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就近年来关于《墨子》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整理,最后阐述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第二章:墨学衰微考证刍议,汇总《墨子》墨学衰弱中绝的原因,分析墨学言语方式在其中是否有影响。第三章:《墨子》的言语方式之探究;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发源、言语方式的特点以及言语方式的优点和缺点;第四章:《墨子》言语方式与儒、道言语方式对比起优势、劣势。第五章:分析《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学命运之影响。通过对《墨子》言语方式的分析,对比方面的研究,证明其言语方式对墨家中衰历史命运的影响。
- 基于传播学视域—墨学的式微及其现代传承
-
作者:
粟佳
年份:2013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中国历史上,墨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曾与儒家一道被称为“显学”。然而墨学经历了战国的辉煌,从秦代开始走向衰落,对于墨学的式微,学术界已从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将另辟蹊径,基于传播学的视域来尝试分析墨学式微的原因,以期解释墨学传播的不足之处,并探索现代化社会中墨学的续存与传播。本文以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理论为基本研究框架,对构成墨学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详细解析,指出墨学传播主体的缺失、集群化、等级化造成墨学缺少一个稳定创新的主体;上层统治阶级的危机意识和底层民众的实践能力低造成墨学受众基础的薄弱;墨学理论自身的缺陷性和幻想性使得墨学传播的内容难以真正被接受和实现;墨家重口述不重著述以及教条式的传播方式不宜墨学的传播;口语传播的局限性造成墨学思想的误读误解、民众的从众心理和二级传播的失效直接导致墨学传播效果的不佳。正是以上传播方面出现的众多问题,逐渐将墨学推向了消亡的边缘。当然,墨学式微并不意味着墨家思想就此销声匿迹。近代以来,随着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唤,科学和民主思潮的涌现,墨学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墨学研究也兴旺起来,逐渐发展成近代墨学的复兴。近代墨学的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乾嘉时期是墨学复兴的酝酿阶段;二、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时期是墨学复兴的萌芽阶段;三、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时期是墨学复兴的发展阶段;四、五四运动前后是墨学复兴的繁荣阶段。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的很多学说时至今日仍然还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如节俭思想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兼爱思想有助于社会安定团结,选贤任能的人才观有利于社会制度的实施等。而在当代媒介环境下,特别是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墨学可以借助媒介的广泛性和大众属性来扩大墨学的传播主体和受众;借助媒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丰富墨学的传播内容和手段,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来提升墨学的传播效果,从而将墨学的这些积极意义和价值在当代予以正确的弘扬。
- 儒墨关系之演进探析:以墨学的兴衰为视角
-
作者:
刘颖颖
年份:2014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儒家与墨家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两家。在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同是“显学”,但是两家出现了墨子非儒和孟子、荀子批墨的现象,儒墨相非一直存在。从表象上看,儒墨两家存在相非的关系,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儒墨两家实际上也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大多数的学者一般是从儒墨相异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两家的关系,而对两家在彼此批判中吸收、接纳对方许多观点方面则关注较少。墨子通过“学儒者之业”对儒家思想了解深入,从而对儒学的批判深刻入理,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创立了墨家学说。孟子、荀子的辟墨则是为了捍卫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他们在辟墨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许多墨家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从而丰富了儒家思想。通过孟子和荀子对墨学的批判与吸收,使得墨学精华融合到儒家中,此后又加之其它原因,使得儒学由显而愈显,墨学则以融合在儒学的方式存在,由显而隐。儒墨两家的关系之所以能够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儒墨两家在先秦时期,共同被称为世之显学,孔子和墨子都可以被称为“圣人”。对于这样的两大学派,人们必然会通过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剖析他们各自的思想。二是儒墨两家的相互攻击甚为激烈,学者们想要得出一个较为公允的结论,就需要对两家学说的异同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辨析。三是儒家学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又有孟子、荀子对墨子的批判,这就造成后世的学者们在触及儒墨学说时,不能够回避儒墨的关系。本文是以墨学的兴衰为视角,以时间为主线,阐述儒墨两家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批判,又是相互补充。墨子通过非儒而创立了墨学,这是对儒学不足的揭示,而孟子与荀子辟墨又是建立在儒家立场和墨学吸收的基础上,发展和丰富了儒家学说。同时,又进行儒墨互补的诠释,是以后儒墨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后来,墨学由显而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中绝,而只是学派形式的消失,其实墨学是以融入儒学和其他思想中的形式继续存在,仍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儒学也因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更加符合儒家理论发展的需要。我认为探析儒墨关系对如今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