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研究
-
作者:
桂琰
年份:2012
来源 :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立的世间“显学”,一度对我国古代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墨子思想已经融入民族性格中,并潜移默化的指导着中华民族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墨子思想中有关国民生活保障的相关理念和主张可以提炼总结为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即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提出的超越个人层次的国民生存保障思想,包括针对各种生存风险的家庭(宗族)保障思想、邻里(民间)互助思想、国家(政府)保障思想,其基本文献载体是《墨子》一书。对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其主要意义是在前人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做本土性的探索,以期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整体研究尽绵薄之力。 本文首先在利用哲学诠释的方法确定“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定义的前提下,选取“墨子思想”作为切入点,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鉴别和整理,然后对整个墨学研究脉络和近现代代表性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明确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宏观思想基础。 其次,本文对墨子时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进行探讨,分析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形成的渊源以及时代背景。 接下来,本文分析、总结和建构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体系。首先,根据一般思想体系的构成原则从墨子思想中搜索、定位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思想基础、思想核心、思想目标等顶层结构要素。再结合社会保障体系的一般构成,解析、确定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内容要项、实践主体和实现方式等次级结构组成要素。进而分析两层之间及单层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把墨子社会保障思想放在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审视,探索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以社会递变为依托的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内在与外在原因,并对不同时期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做准确的历史定位。 最后,本文试着探讨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当代意义。先将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中心思想与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核心理念做比较,抽取其中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和元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也即—— “兼爱”与“交利”。然后,从整体观与系统观出发,以“爱”为切入点,对儒家仁爱、释家慈悲和道家贵己观下的不同社会保障思想和主张进行对比,分析差异,进而总结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的理论特质。 总体来说,本文将墨学义理研究转化为以社会保障为基点的系统问题,以墨子社会保障思想为着眼点,针对墨子社会保障思想在名称、定义、基础、构成要项、发展脉络以及影响价值上展开论陈与反思,进而得出结论:其“为万民兴利除害”的核心理念与当代社会保障“以人为本”的制度特性一脉相承;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共享”的理论实质相契合;而墨子本人“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境界以及“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奉献行为更使其推行的平等博爱主义和利他精神深入人心并流芳至今,成为现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正本之源。我们应该借鉴吸收墨子社会保障思想精髓,开拓一条面向现实、放眼未来,兼顾历史与传统的社会保障新路。
- 墨子思想的管理学阐释
-
作者:
刘晓庆
年份:2012
来源 :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对墨子管理思想的阐发,主要围绕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一方面是管理者的管理如何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如何防止被管理者自由散漫、一盘散沙,从而使管理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前者体现了管理的正义性,后者体现了管理的权威性。对此,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原则的管理思想,为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借鉴。 本文将墨子的管理思想定位为义政管理,“十论”构成其主要内容。全文分为七章,前三章带有总纲性质,包括兼爱之价值原则、贵义之管理目标、天志之形上学根据;后四章则属于具体操作层面,包括非攻之竞争战略、尚同之组织管理、尚贤之人员管理以及节用之财政管理。其中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标志性特色,贵义与天志构成其形而上的理论预设,非攻、尚同、尚贤、节用等则是其形而下的具体表现。 第1章,兼爱作为管理的价值原则。兼爱倡导平等之爱,要求对人对己持相同的标准,遵循交互逻辑,运行方式是先人后己,带来的结果是群体间的互爱互利。兼爱强调要有他人意识,其目的在于去私去己,从而为义政留下地盘。兼爱作为管理的价值取向,不仅完全可行,而且势在必行,因为它秉承了人对等互报的交往本性,在价值取向上是众望所归,符合先王圣王之法,管理者还可以从权势和制度上给予保障,更重要的是它适应当今社会化大生产的商业社会。 第2章,贵义作为管理目标。贵义要求在管理中实行义政,反对力政。义政的内涵包括:具体情境中的适宜、自上而下的匡正以及在果效上利天、利鬼、利人。要实行义政,需要交相爱、交相恭,以此取代交相恶、交相害。还需要管理者慎言重行,加强自身的修养,去除喜、怒、哀、乐、爱、恶等邪情六僻,不受物质利益和周围世俗之见的干扰。 第3章,天志作为管理的形上学根据。天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是最高之法仪,是义之所从出,能够赏善罚暴。墨子把主宰之天作为义政管理的来源和根据,其实质是把法度和标准外化了。即便把天和鬼神都否定掉了,也无法否定法度和规矩本身的客观实存性。墨子强调尊天事鬼,是想让人们树立起对法度和规矩真正的敬畏,而混乱就起自这种敬畏的缺失。尊天事鬼,是对管理权的规范和约束。 第4章,非攻之竞争战略。攻伐作为一种恶性竞争,带来的危害和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起因是人们不相爱、好名利以及不辨义与不义。墨子提出非攻,就是要扭转这种敌对性思维,倡导合作型竞争战略,这是兼爱贵义精神的体现。墨子主要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内加强自我,其二是对外睦邻救弱。这种战略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迈向目标,包括两种机制,一是合理的竞争机制,二是积极的合作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制约,没有合作就无法生存,竞争与合作二者都不可或缺。 第5章,尚同之组织管理。墨子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论证了尚同的必要性。尚同是出于治乱的需要,其主旨是一同天下之义,因此它是齐义的不二法门,是实行法治的前提。尚同在内容上包括:层层上同的组织结构、以上正下的领导策略和上下通情的沟通艺术。上下通情相当于延展了政长的视听,能够使信息与政令畅通,赏罚得当,还能够明察民意。尚同的实质是在层层上同的过程中将权力让渡出去,任何人都不居有权力,从而使公义在组织中真正掌权。 第6章,尚贤之人员管理。在这里主要是指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尚贤在内涵上,一是呼吁亲近贤士,二是倡导唯贤是举。尚贤实质上是贵义、法天的产物。衡量贤士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对贤士的管理上,一是用“众贤三本”吸引贤士,“众贤三本”包括厚其俸禄、高其爵位、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二是因材任使;三是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方针是: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和量功分禄。尚贤是对管理主体的规定和要求,为的是确保义政得以真正的执行和贯彻落实。 第7章,节用之财政管理。倡导节用,是因为管理者穷奢极欲导致民众劳苦过度。节用的主旨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止。要求管理者节省开支,省去不必要的活动或事务,减少财政浪费。节用的原则是去无用之费。无用之费的评判标准是:以“三务”即富国、众民、治乱为方针,以实用为限度,以利民为目的。要实施节用,除了在财力上制定消费标准,还要在人力上为民众提供各事其所能的条件,在物力上加强储备。墨子的节用思想,体现了其为民兴利除害的一贯主张。 总之,墨子以兼爱为原则的义政管理,是道术一元的统一整体,整个十论构成了对管理权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一套系统规范。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都表明:只有义政才能确保管理的正义性,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也只有义政才使管理具有权威性,使群体的凝聚力得到增强,避免一盘散沙。墨子针对当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开出的治国方略,与现代的管理之道有相通之处,可以为今天的管理提供借鉴。这就是墨子管理思想对于今天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 墨子的先在认知图式及其“非乐”论美学思想研究
-
作者:
莫付欢
年份:2008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的“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然而历来墨学研究者对其研究却过于简单化,对“非乐”之功更是言之甚微。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对墨子“非乐”思想做一次新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皮亚杰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内容。“图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图式就是主体所具有的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一种动态性的认识结构。主体建构客体和客体建构主体的思想,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皮亚杰在分析主客体问题时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对认知图式的研究中,皮亚杰曾提出过著名的“同化一顺应”理论,用以解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化,这一理论被称为是在认知图式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主体通过“认知图式”这个中介去“同化”或“顺应”客体信息,从而产生认识。皮亚杰通过“图式”、“同化”、“顺应”等概念的提出,分析了个体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具体途径,揭示了个体认识运行的具体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深入研究反映论的道路。但是,皮亚杰的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批判继承皮亚杰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本章考察了主体认知图式的构成因...
- 《礼记》与《墨子》丧葬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孔炳奭
年份:2016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禮」是整個先秦時代社會生活層面的集中表現。其中喪禮是人類獨有的一種社會活動和文化行為,又是中國歷史和文化中最精密、最重要的一個大題目。為秋戰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極大的時代。在思想方面最明顯的就是百家爭鳴。所以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家興起,而實際上可以左右社會民心的是所謂的顯學的儒家和墨家。雖然當時儒家、墨家的聲勢同為一世之顯學,但是儒、墨二家的對立和衝突也非常明顯。尤其是禮樂方面。《禮記》記載戰國中期至西漢中期儒家學者的禮學思想,重在制度儀節的施行和內在精神的闡釋。其中關於喪禮方面談到的幾乎佔據了《禮記》四分之一的篇章。而墨子思考的起點,根本與儒家不同。比如,儒家主張維持厚葬,墨子卻主張節葬。儒家重視樂,墨子卻非樂。而且墨子講的道理,都是站在大眾利益跟功利,以及理性的立場,所以對古代禮樂的批判性與殺傷力也格外強烈。因此本論文以《禮記》與《墨子》為研究範圍,並以相關文獻為輔助材料。第一章、諸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範圍。第二章、先秦喪禮的起源與發展,討論喪禮的起源、喪葬習俗發展趨勢,三年之喪記源、厚葬薄葬交織的喪葬風氣。第三章、《禮記》的喪葬理論,喪禮的醞釀雖然由來已久,不過自進入夏商時期,喪葬不僅程序化、系統化,而且也已經制度化,從《周禮》、《儀禮》、《禮記》等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至少在西周,喪禮已經跟政治制度以及社會、人文環境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本章探討《禮記》喪禮理論的形成背景,說明其意義和功能,然後再說明繁瑣的喪禮儀式節目。第四章、《禮記》喪服制度。所謂喪服,就是哀掉死者而穿的特殊衣帽跟服飾。而且喪服制度,是依據生者跟死者關係的親疏貴賤而制定的一套嚴格的喪葬等級制度,這可說是中國古代等級制度的一個縮影,同時為儒家喪禮的重要成分。因此,此章先行請述喪服制度的起源及其演變,然後依據喪服制度的內容,探討喪服的精神跟其等差,並提出與宗法制度的關係。之後再陳述喪生活的主要規定。第五章、《墨子》喪葬觀。墨子認為厚葬久喪必然會帶來勞民靡財、傷生害事的後果,繁飾禮樂也影影到士君子的聽獄治政跟老百姓的作息,這兩者都屬無用之舉,因此必須加以限制。墨子特別提出薄葬短喪理由,一方面是為了約束當時統治在喪禮方面的過分奢侈,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批評儒家的厚葬久喪、繁飾禮樂論。墨子主張「薄葬短喪」,確實是難能可貴之舉。他的這一思想對現代進行喪葬也有著深遠的社會影響。因此,本章先說明《墨子》節葬觀的形成背景和特質,然後論述其內容。之後再探討墨子節葬觀的特點。第六章、《禮記》與《墨子》喪葬觀的異同。喪禮在《禮記》中所論篇幅最多,在所有的禮中,最為繁雜瑣細,然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使整個社會通過親親、尊尊而結為有序的整體。墨子從現實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認為凡是有益於民、有益於國的就支持,凡是無益於民、無益於國的就取締,喪禮也不例外。因此墨子不但積極地提倡「薄葬短喪」,並且針對儒家所大力進行的三年喪仔仔細細地提出批駁。《禮記》和《墨子》對喪禮必定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本章從〈天命觀〉、〈鬼神觀〉、〈孝道觀〉、〈生死觀〉四個部分來比較分析。第七章、結論。探討喪禮的重要性、節葬觀的必要性,以及喪禮的現代意義。喪禮的制定為了在人情上具備調節與文飾的功能,至於其對於喪禮的基本態度,都本於「仁」和「中道」,「稱情而立文」、「立中制節」且可權宜施之,此就是《禮記》喪禮的基本觀念。《墨子》是以平民的立場,建立有利於平民階級的政治哲學。因此「薄葬短喪」並不是對死者的不會敬,而厚葬久喪對死者也沒有太多的意義或好處,只要能夠讓死者入土為安,親人表現適當的哀傷,並且按時祭祀,不志祖先的德澤,就是孝道的表現。所以薄葬也許比較符合現代繁忙的工商社會。
- 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再认识及其当代价值
-
作者:
张文富
年份:2004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本文作者试图对我国先秦时期大思想家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发掘其具有积极意义的合理内核,以充分利用这一传统思想文化遗产来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客观、准确地把握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本文的立足点,充分认识这些思想的现代价值是本文的根本目的。
墨子的主要社会政治思想包括:尚贤论、尚同论、非攻论、兼爱论、贵义论、半宗教性质的消费观及积极教育观。文章分为六大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传统文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并指出墨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是不同凡响的。第一章分三部分讨论墨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尚贤,就是在用人上唯才是举,能者上庸者下,就是要君主“亲士”;其次,尚同,就是一同天下之义于最高统治者“天子”及“上天”,认为这是治乱的根本;最后,非攻主要是反对诸侯国之间的不义之战,认为战争于人于己都有不利。但墨子对正义战争并不反对。第二章,论述了墨子的伦理思想,包括兼爱和贵义这两种思想。兼爱即爱人利人从而达到爱己利己,这是墨子给当时的乱世开出的另一剂药方;贵义就是让人们崇尚墨子所没置的道德标准,并进而验证墨子的其它政治主张的合理性。第三章,论述了墨子的天人观思想,包括“天志”、“明鬼”及非命论。墨子将自己的意志和文章说成是天、鬼的意志,试图用半宗教的信仰来约束人们尤其是国君的思想;同时,墨子主张非命、强力从事。第四章,论述了墨子的节用、节葬及非乐思想,实质是一种以强图为目的,节欲的,充满状患意识的消费观。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墨子积极主动地实施教育、重环境熏陶,重身教的教育观。
另外,每一章都对思想的当代价值作了探讨。
- 墨子和亚当·斯密义利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孟三爱
年份:2005
来源 :武汉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身处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革时期,亚当·斯密身处英国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本文从这两个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出发,全面、细致地考察和比较了墨子和亚当·斯密义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阶级特性,认为墨子提出了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天下共利为中心内容的义利思想;亚当·斯密提出了以个人自利为动力,客观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利思想。进而通过对二人义利思想的审视和比较,认为二人的义利思想建构在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具有个人利益的肯定、社会利益的重视、义与利的和谐以及提倡勤劳节俭的道德规范等相似内容。然而,他们毕竟是处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两位思想家,其义利思想必然反映各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因此,墨子义利思想的理论重心在于损个人利益而求天下之利;亚当·斯密义利思想的理论重心与墨子的恰恰相反,在于追求自利是促进社会繁荣富裕的必由之路。在协调义利矛盾的方法上,墨子试图以教化来实现其“兼爱”理想,而亚当·斯密则通过现实的“看不见的手”这一经济手段成功地开创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时代。可以说,墨子是“公利论”的理想主义者,而亚当·斯密是“功利论”的现实主义者。 通过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
- 论战国后期诸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
-
作者:
武振伟
年份:2006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家是先秦显学之一。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者,也是墨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学说集中体现于《墨子》一书中。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对当世的诸子百家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墨子时代起,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即开始被诸子所接受。
本文试图借鉴西方接受理论,从接受的角度研究墨子学说,并以儒家、法家、杂家中的代表荀子、韩非、《吕氏春秋》作为接受的三个考察点,以三家接受墨子学说的特点概括战国末期这一时代的接受特点。
全文分五部分:绪论、正文三部分、结束语。正文部分分三章。
绪论: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墨子思想研究的概况、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和运用接受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的意义以及选取荀子、韩非和《吕氏春秋》为例研究墨子思想接受的原因。
第一章: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本章主要从荀子对墨子节用思想、节葬思想、非乐论和非攻思想的接受四个方面阐述了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
第二章:韩非对墨子思想的接受。本章主要从韩非对墨子法仪说和尚同思想的接受以及对墨、侠分别批判三个角度阐述了韩非对墨子思想的接受。
第三章:《吕氏春秋》对墨子思想的接受。本章主要从吕书对墨子节葬节用学说、非乐论以及非攻、救守和出诛学说的接受三个方面阐述了吕书对墨子思想的接受。
结束语:总结了荀子、韩非和《吕氏春秋》对墨子思想接受的时代特点,并以之为例阐述了墨子思想中绝的社会原因。
-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意义
-
作者:
鞠明霞
年份:2007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独树一帜.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来源,政治上,社会制度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迁中,这就为墨家"兼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温和的土壤;经济上,当时社会正处在春秋向战国的过渡时期,社会出现了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旧的奴隶制度行将崩溃,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孕育萌生:文化上,墨子身处百家争鸣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孔文化的浸润,同时,墨家又同其他诸子一样,受到古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出生地邾娄地方文化与尧禹舜古人文化的熏陶感染.由此借鉴批判,最终形成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兼以易别",主张无差等的对生命整体的爱,墨子的"兼爱"是与"交别"相对立而存在的,兼爱原本是要兼爱所有的天下的人,人类整体,墨子把其引申为广爱天下一切具有内在生命本质的事物及至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所有一切具有生命内涵的事物.但墨子的"爱"又很有原则,"爱人"不包括盗人之类的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人在内的,并且这种"爱"是相互的,爱人若爱己,是对生命的、整体的相互的爱.这种爱又通过修身、尚贤、非攻、非命、节俭等途径和方法表现出来.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墨家的"兼爱"思想在秦汉之后渐渐衰落.但总的来说,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派的思想相比较具有自身的历史价值,它区别于儒家之"仁爱",打破了宗法血缘制度上的亲亲有别的"爱",主张建立无差别的全人类的爱,承认了人的主体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功利主义思想体系同时,墨子的"兼爱"又,把"爱"与"利"恒相连,始终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从现实出发,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助于社会主义公德的建设,对于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墨子教化思想特点探析
-
作者:
徐晓敏
年份:2000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战国之初,墨子提出以“兼爱”为中心内容的教化思想,劝说世人要普遍、平等地相爱,并将互爱的情感建筑在利人的行为之上。基于此,他奔波游说,劝爱不止,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墨子坚持志功合一的标准,将许多弟子培养成为德技兼备之士,投身实践,救世济民。在教化过程中,墨子经常神道设教,认为天、鬼不仅有兼爱、正义之志,而且有赏贤罚暴之能,力图借用天、鬼的权威维护人间正义。同时,墨子还建立了以巨子为领导的教育团体,要求弟子遵守墨者之法,进行自苦为极的磨练。这一团体强化了墨徒的信仰,增强了他们的集体归属感,成为一个令行禁止、赴火蹈刃的宗教集团式组织。墨子毕生枯槁不舍,上说下教,不叩而鸣,强力而为,使墨家在当时成为别树一帜的显学。 墨子教化思想的特点,迎合了小生产劳动者的阶级情感和道德观念,在他们中间引起了强烈的的共鸣。但就整体而言,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向:兼爱交利抹杀了爱的层次性和阶级性;天鬼权威忽视了人的独立价值;一味自苦否定了人的合理欲望。小生产者固有的狭隘眼界和软弱心理终铸墨学中绝的悲剧。 ...
-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
作者:
王其杰
年份:2003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唯物论的思想。墨子以实现“兼爱交利”的道德理想社会为宗旨,“为天下求利”作为人生功利主义价值观,特别重视物质生产的巨大社会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所染”人性论以及赖其力者生的劳动观,这一切为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往的道德教育思想理论对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论述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无法准确地揭示这一思想的特定理论内核及其意义。本文试从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完整的内容体系以及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梳理、界定和评价。
墨子在学习儒家学说并加以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小生产者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以“兼爱交利”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一切以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为目的。墨子以其独特的社会生活体验,认真思索广大人民深受苦难的根源,创造性地提出“兼爱交利”的道德理想,并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墨子为实现其理想社会,又具体地提出尚贤、尚同、非攻、非命、节用、节葬等具体内容和规范。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他还提出“虽不扣必鸣”和“述而且作”的道德教育方法以及“合其志功而观焉”的道德评价原则,丰富并完善了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作者认为,尽管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春秋战国之际的生产力水平与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现代社会也正处在变革时期,若从一个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其社会变革,社会关系的变化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墨子丰富而博大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道德与道德教育的流变,建设合乎社会发展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兼爱交利”思想以及道德实践精神显示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