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尚同思想的特点研究
作者: 杨丽娟  年份:2010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是古代中国先秦墨家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古代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墨家尚同思想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尚同”的含义,前辈对尚同思想的研究概述,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尚同思想产生的背景因为,尚同的实施方式,以及尚同的意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尚同的含义和内容。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着重分析了尚同思想产生的前提,既介绍了尚同思想产生的理论根据,又分析了尚同思想产生的现实根据。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比较了墨家尚同思想和法家集权思想的异同,进一步得出尚同思想的三大特点即宗教性、层级性、实践性。
墨子“尚同”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 王维国  年份:2011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社会和谐是自古人类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墨子的“尚同”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把我们人类的社会理想连成一根线。其中,墨子的尚同思想则是这根线的开端也是最亮的闪光点。任何理念的产生有其现实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的现状给这位出身平民的先哲以最好的现实感悟,他想救人民于水火,却又不得不求助于统治阶级的矛盾心理,促成他一系列思想产生。无独有偶,时光跨入21世纪,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不经意地发现二千年前的墨子已然论及到我们今天所提的和谐了。兼爱,爱人若已,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尚同、天下一义,强调的是人与社会(国家)的和谐,非攻,和平共处;强调是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节用,万物有度,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以社会管理形式出现的“尚同”思想更能体现出他的政治理想,同时也能给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从历史背景上来讲:春秋战国的混乱与困惑很好的暗合了中国进入的改革开放的一个阵痛期,这就让两者有了类似的时代背景。寻求共性相通,从“尚同”思想中挖掘出合理的内涵为我所用,天下一义,暗合了统一与稳定,上下通情的基本要求则与充满活力的要求不谋而合,具体来讲,本文从介绍墨子“尚同”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尚同”的基本内涵和内容入手,阐述了“尚同”思想与其他思想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兼爱和“尚同”的关系,同时,对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作一学理界定。并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二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历史任务简要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墨子”尚同”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方面展开论述:按照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界定标准,从墨家“尚同”思想中发掘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内容。这其中要分清主次,法治、民主、安定、活力等方面是重点结合的部分,联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公平、法制健全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当然做为一种社会制度,我们应该学习其先进的一面,摒弃不足的一面。如缺失了制度的保障,下对上的监督不够,过度的超稳定社会结构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对最高权力机构监督制约的缺失和弱化等等。都给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摒弃的东西。深入研究正反两方面我们可以得出一系列的启示,这主要包括:社会统一是前提,双向认同是起点,上下通情是关键,完善制度是保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学习与借鉴墨子的“尚同”思想为我们的和谐社会服务是我们研究墨子“尚同”思想的最终目的。
浅析墨子“尚贤”思想及当代价值
作者: 安向辉  年份:2009 来源 :云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87),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墨家与儒学并称“儒墨显学”。墨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部分之一,而“尚贤”论又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需要并产生了大量的人才,诸侯国之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历史状况,先秦诸子百家中几乎都有自己的人才理论,虽各家人才思想争奇斗艳,各有千秋,其中以墨子的“尚贤”论视野更宽阔,内容更丰富,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也处于剧烈的社会发展和变革时期,人才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墨子“尚贤”论分析出发,结合史料,对墨子人才思想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有参考价值;希望对如何充分发挥人才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文结合所能看到的史料,分五个部分对墨子“尚贤”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探讨了以及墨子“尚贤”思想产生的背景依据以及其重要作用。主要从“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尚贤为政之本”以及“举义不避远,不可不为义”三个方面研究“尚贤”对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了墨子“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方面是对贤士的判定标准。文章从墨子提出的“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说明贤士应该德才兼备。第二方面主要分析了墨子如何众贤的思想。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君主要积极的笼络人才,并且要为贤是举,用多种方法吸引人才。 第四部分结合当代实际,指出墨子思想具有很多的局限性,以及墨子“尚贤”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可能的启示意义。
墨子列德尚贤人才伦理思想研究
作者: 郎济杰  年份:2011 来源 :湖南工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诸子百家思想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源泉,墨家是在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中涌现出来的—大学派,其道德思想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学术价值。墨子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科圣”。他创立的墨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兼爱”、“尚利贵义”、“志功合一”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尤其是其“列德尚贤”的人才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甚巨。从“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出发,提出了“尚贤为政之本”的人才作用;明确了“厚乎德性”“辩乎言辞”“博乎道术"的人才标准;通过教育来培养“兼士”、“贤士"的人才目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人才培养环境;“听言迹行,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原则;“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的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强调了“尊贤”“尚贤”“用贤”的用人原则,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人才使用与管理的措施与办法。笔者采用理论分析的办法,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对“墨家”人才伦理思想进行细致地整理和深入地研究。努力探索其人才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内外环境和哲学基础,解读人才思想中所蕴涵的伦理准则、道德价值和时代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墨家人才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系统地介绍墨子列德尚贤人才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时代背景,从墨子的出身、经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解读出墨子人才思想的渊源;其次,详细分析墨子列德尚贤人才思想的伦理特点、道德基础和道德内容,比较了先秦诸子主要流派儒、法、道、墨基于伦理基础上的人才观的特色,阐述了墨子人才伦理思想中的独特蕴涵;再次,剖析了墨子人才思想对后世乃至现代识人用人的影响:对传统社会历朝选用人才制度的启示,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集体核心人才伦理观的影响,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借鉴。
《墨子》“尚贤”思想研究及现代释解
作者: 赵海玲  年份:2012 来源 :河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87),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者。宋昭公时期为宋国大夫,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事”[1]p445(《墨子·贵义》),初“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理烦而不悦,厚葬靡财而伤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淮南子·要略训》),乃立新的说,聚徒讲学,徒属满天下。与儒学并称儒墨“显学”,墨子有“尚贤”之说,他主张“举义不贫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他要求贤才必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他要求对于贤才应当是“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官服事,”主张“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目前,我国形成了对墨学研究的一个热潮,但对《墨子》人才思想观念进行的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而且观点尚还存在分歧。深入研究墨子人才思想观念的根源、产生、研究引向深入,而且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人才观、正确选拔任用人才,借鉴和服务于当前社会也是很有裨益的。
先秦尚贤观念变迁研究
作者: 王少林  年份:2012 来源 :苏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尚贤观念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观念,其源根基于远古以来的政治实践和观念传统,并对政治权力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西周政治运作中的“以世论贤”机制对春秋战国诸子尚贤观念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而诸子尚贤思想的差异正是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的背景下,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方向的考虑,才在共性的普遍背景下,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踏实认真的精神,依据民族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等的相关文献,认真分析了尚贤观念的整体源流,考察了尚贤观念的起源,在早期运作中的表现,在西周时代与受命说、王位继承法、世族政治之间的关系,并对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下的尚贤观念的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辨别了诸子尚贤观念的共性及差异。尚贤观念作为先秦时期社会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对先秦政治及之后的社会政治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
《史记》中的尚贤思想研究
作者: 梁文丽  年份:2015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内容博大,思想丰富而深邃,而司马迁巧妙地将“尚贤”思想赋予到《史记》中各色人物的身上,反过来又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彰显“尚贤”思想,使这种思想贯穿于《史记》的始终。上到王侯将相,下到医者、游侠、滑稽、妻子、女儿等人,他们皆是尚贤思想的彰显者。基于此,本论文以《史记》为依托,分五章节来论述《史记》中的尚贤思想,进一步挖掘《史记》中所蕴含的“尚贤”思想精华。第一章尚贤思想的渊源。通过梳理、对比分析先秦有关尚贤思想的文献资料,指出从上古时期的部落推贤机制、黄帝时期的“家族世袭制”、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到夏、商、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的转变,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充满劝谏和告诫意味的尊贤使能、修德等尚贤等思想的丰富演变过程,总结论述了尚贤思想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及人们对尚贤思想的推崇方法,进而得出尚贤思想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由萌芽到发展成熟的历程,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第二章《史记》中贤人的分类。《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传,其尚贤思想基本是通过对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出来的。本部分重点将《史记》中的人物分为贤君、贤臣、贤友、贤女等类型,通过对君王的为政之道、大臣的品格操守、朋友的轻利重义、女性的深明大义等论述,进一步揭示《史记》中所蕴含的尚贤思想,彰显贤人的人格魅力。第三章《史记》中尚贤思想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尚贤思想的解说标准也不尽相同,《史记》中的尚贤思想则是在吸收先秦尚贤思想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具体表现为德才兼备、重视才能、重死、忍辱建功扬名、孝道、恩报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史记》中尚贤思想的内涵,延伸了尚贤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第四章《史记》中的尚贤思想与先秦尚贤思想的关系。《史记》的创作资料主要来源是“厥协六经,整齐百家杂语”。纵观整部《史记》,指出了《史记》中人物的德性、才能、忠孝、恩报等尚贤思想与先秦《诗经》、《吕氏春秋》、《左传》、诸子百家等思想在尚贤思想方面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余论《史记》尚贤思想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史记》中的尚贤思想丰富而广阔,可称为尚贤思想的里程碑,为后世诗歌、戏曲、小说及现代影视创作提供了思想的源泉,后世诗歌、戏曲、小说及影视剧创作思想在吸收《史记》尚贤思想的同时也传播了其尚贤思想,对后世文学影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史记》在对先秦尚贤思吸收的基础上而让其本身蕴含的尚贤思想更加的丰富、广阔,宣扬着人才治国的政治理念,无论在当代还是后世这种尚贤思想都有着引领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意义重大。
墨子非攻思想及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作者: 赵英莲  年份:2009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墨子非攻思想是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的旗帜。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兵连祸接,墨子从兼爱出发,大力提倡非攻。所谓非攻,简单的说就是反对侵略战争,但是墨子也并不一概的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坚持自卫的正义战争。同时墨子的非攻思想还蕴含着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墨子要求国与国之间相互爱护,国与国之间互利互惠,不要损害别国的利益。这寄寓了墨子对于消弥战乱、实现和平、建立和谐世界的理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墨子虽然没有认识到战争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对战争的危害论证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他把攻战归结为最大的不义,并且从道德上予以谴责,这体现了他对和谐世界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要进行科学的弘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对墨子提出的非攻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对构建和谐世界提供必要的借鉴。墨子提出的非攻思想的内涵,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何吸收和借鉴墨子非攻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构建和谐世界,是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本文系统考察了墨子非攻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墨子非攻思...
墨家兼爱与基督教博爱比较
作者: 汤澄涟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仁爱,兼爱,博爱:三种爱人观的比较认识
作者: 王玲  年份:2006 来源 :人民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儒家、墨家、基督教的伦理思想尽管有其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及伦理精神,但是“爱人”却是三者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比较研究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以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儒家、墨家和基督教思想甚至是中西传统文化的异同,进一步反思传统文化的合理精神内核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是有所裨益的。 “仁爱”思想作为儒家哲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核心的伦理道德范畴,爱人是其核心内容。爱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是以爱亲为起点的,由爱亲推己及人,通过尽己之“忠”与推己之“恕”的互动联想把爱亲之仁推广到爱众之仁,从而实现其“仁者爱人”的普遍理想。“兼爱”思想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强调爱无差等,强调应当毫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同时遵循对等互报原则,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爱互利。“兼爱”常与“利”并提,这个“利”是指社会的公利。 “仁爱”与“兼爱”思想的根本分歧在于“别”和“兼”的矛盾,即差等之爱和平等之爱的矛盾。而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的根本分歧又集中于,爱是有我还是无我。儒家的“仁爱”认为爱是有我的,是从我出发,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地达到万物一体的仁爱;而“兼爱”主张对所有人给予一视同仁的爱,抹煞了人我、主客之别,必然导致对主体自身的忽略,忽视了主体作为爱的行为的先在依据的地位。“有我”是人伦关怀得以存在的前提,而“兼爱”将主体推到完全无我的境地,在理论上存在着被架空的危险。 由于儒家的仁爱思想适应了我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迎合了我国注重血缘亲情的民众心理,因而在儒墨之争后,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兼爱思想取消主体独立性的做法与“以己为中心”的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格格不入,它主张的毫无差别的爱,又与差序格局中对于对象的要求是相悖的。差序格局中,按对象由近及远负有的义务从多到少。这必然不能被大众接受,因而其理论影响逐渐式微。 “博爱”是基督教伦理的最高原则和核心观念,包含“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基督教宣扬平等之爱,《新约》里“爱仇敌”这一理念的提出使平等之爱的普遍原则进一步深化,强化了平等之爱的观念。 从爱与公正这个角度来比较仁爱与博爱,儒家主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种类的爱,这不仅考虑到了所爱对象的特殊性,也考虑到了爱人的社会后果,这种爱的概念与公正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基督教提出爱仇敌的理念似乎与公正矛盾,但是,宗教理想完全是从内在的和超越的观点来看待道德行为的。我们应当把基督教的爱看成是个人道德,把社会公正看作是团体道德,用道德二元论的方法来化解基督教的爱与公正之间存在的矛盾。 博爱与兼爱,都在强调平等之爱的同时体现了对血缘关系的排斥,都崇尚爱人如己,反对因私枉法。但在墨子那里,爱仇敌这一理念是不存在的。从爱与公正的角度来说,基督教的平等之爱是一种绝对的宗教教义式的个人道德,而墨家的平等之爱却是一种相对的社会团体道德。因此,同样作为平等之爱,二者对于爱与公正之间关系的架构是有区别的。 分析三种爱人观的人性论基础和道德起源可以看出,仁爱是一种出自人的善良本性的行为,仁爱思想是以人为中心、情感性的;墨子从现实功利出发谈人性问题,兼爱思想在本质上是以利为本、世俗性的;基督教的人性问题是放在神人关系的范畴之内来探讨的,博爱思想是以神为本、超越性的。因而,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这三者各自的思想实质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进取型的仁人之爱,墨子的“兼爱”是一种功利型的互惠之爱,而基督教的“博爱”是一种超越型的牺牲之爱。 现阶段,我们应当调和好差等之爱和平等之爱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协调好“仁爱”、“兼爱”、“博爱”三种爱人观中合理因素的不同适用范围,即分别在人际交往领域、经济政治领域以及彼岸精神世界等领域发挥三种爱人观的侧重作用,使差等之爱继续发挥其有利的一面,也充分运用好平等之爱的合理因素,使它们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