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墨经逻辑看殊相之“殊”
-
作者:
史巍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自梁启超先生《墨子之论理学》和胡适先生的《先秦名学史》发表以来,《墨经》就被冠以中国古代思想之“逻辑学”的典型。至此几乎所有涉及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通史或著作都将其作为古代逻辑的重点和代表,后来还出现了以西方形式逻辑的方式研究《墨经》的方式,成果也蔚为壮观。但对于《墨经》逻辑究竟是何种逻辑、此逻辑与彼逻辑有何种异同,特别是将其置于“殊相”与共相上的探讨尚不多见。有鉴于此,笔者选取《墨经·小取》中的若干观点展开研究,以期有所收获。 《墨经·小取》第四段对事物的“是”(殊相)和“然”(共相)作出了如是的表达: 物 或乃是而然 或是而不然 或一周而不一周 如果用西方逻辑术语来表达,就是说: 其“是”是所表达的这样 其“是”不是所表达的这样 其一方面具有普遍性而一方面不具有普遍性 可将其与巴门尼德的命题对照理解: 存在物存在, 不存在物不存在; 存在物不存在是不可能的, 不存在物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巴门尼德作为黑格尔眼中的西方哲学的真正创始人,在西方哲学的开端处就为西方哲学(也包括西方逻辑学)奠定了这样一个基本定律:存在与非存在是界限分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