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从《论语》《墨子》看原始儒墨二家之“仕”
-
作者:
张倩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出仕
-
描述:对于儒墨二家,前人多着眼于两者的不同之处,忽略了它们的相同点。本文认为在出仕问题上,儒墨有同也有异。文章从积极出仕和出仕态度及措施之异两部分加以论述,分别对儒墨在出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做了分析。
-
墨子:中国“教父级企业家”之先驱
-
作者:
肖芳兰 来源:传承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氏”企业 企业文化 经营理念 市场定位
-
描述:中国春秋末战国初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墨子在滚滚硝烟中创办"墨氏"企业,宣传墨家学说。墨子作为企业领袖,一边扮演好牧师的角色,一边扮演好总设计师的角色。墨氏高尚的企业文化、先进的经营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等企业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
墨子:中国"教父级企业家"之先驱
-
作者:
肖芳兰 来源:传承(学术理论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氏"企业 企业文化 经营理念 市场定位
-
描述:中国春秋末战国初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墨子在滚滚硝烟中创办"墨氏"企业,宣传墨家学说.墨子作为企业领袖,一边扮演好牧师的角色,一边扮演好总设计师的角色.墨氏高尚的企业文化、先进的经营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等企业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
另类的侠客——百家争鸣外的墨子
-
作者:
八月 来源:博物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春秋战国 科学家 发明家 墨家 《墨攻》
-
描述:的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一位名副其实的博物大拿,更重要的,他和弟子们都是名震江湖的“墨家大侠”[编者按]
-
墨子居鲁与早期百家争鸣
-
作者:
徐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孟子 三年之丧 孔子 鲁国 梁孝王 鲁文化 百家争鸣 大夫 文化学术
-
描述:本文对鲁文化的变革、墨子的籍贯及出仕,儒墨辩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在春秋时期,鲁是周朝在东方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墨子既非宋人,也未仕宋,而是长期居住于鲁国;儒墨辩难,是先秦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开战国百家争鸣的先声,墨子思想反映了当时进步阶级的要求.
-
论晚近诸家治墨经之谬
-
作者:
杨宽 来源:制言半月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论晚近诸家治墨经之谬
-
仁爱、兼爱:儒墨两家"爱观"之比较
-
作者:
龙婷 来源:理论界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儒家 墨家
-
描述:"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题,建立什么方式的"爱"的社会,是当时的社会思想家共同讨论的问题,儒家提出了由内向外的"亲亲"之爱,而墨子反对这种有差等的爱,提出"天下兼相爱"的观念.本文主要比较了儒墨两家所倡导"爱"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相关问题,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
-
先秦诸家“尚贤”主张之比较 以儒、法、道、墨四家为例
-
作者:
郎济杰 来源:企业家天地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尚贤使能 孔子 儒家 选拔人才 先秦时期 墨子 主张 韩非子 重要性 亲亲
-
描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期,诸侯各国为求发展壮大,纷纷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四处招徕贤士。儒、法、道、墨是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基于本学派的理论,各自推出了"尚贤"之说,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墨辩逻辑学”解构(上):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
-
作者:
程仲棠 来源:学术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辩逻辑学” 逻辑学 逻辑矛盾 具体推理 推理形式 抽象方法 直观方法
-
描述:“墨辩即逻辑”一说,梁启超创立于前,胡适张扬于后,至今成为神圣的教条,其实是历史的虚构,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虚构的“墨辩逻辑学”进行解构。本文认为,墨辩是墨家的辩论理论,包含逻辑学的萌芽,但没有发展成
-
从深度翻译的视角对比分析《墨子》六部英译本——以“兼爱(上、中、下)”的英译为例
-
作者:
邓春 来源:外语教育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深度翻译 英译本 对比分析
-
描述:在《墨子》为数不多的英译本中,本文选取6部重要译本(包括3部全译本和3部选译本),从深度翻译的文化视角出发,从宏观(译本的整体成书体例)和微观(哲学术语、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两方面对比分析各译本使用深度翻译策略的具体情况,发现各译者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序言、导语、文内注释(包括脚注、注解、评述、解释等)、附录及参考文献,甚至一定的"题外话"等深度翻译策略,以期为以后译者进行典籍的深度翻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