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观构建的启示
-
作者:
孙江涛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修身 大学生 道德观
-
描述:"修身"是墨家经典理论之一,"修身"强调人们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应秉持本末意识、察省意识和笃行意识。这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理念的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及个体道德行为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
试析墨子“节用”思想及其对于党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启示
-
作者:
李永坤 来源:魅力中国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节用 廉政建设
-
描述: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巨匠,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系统理论,其思想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影响巨大,孟子赞誉墨子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子反对
-
墨家管理思想的历史命运:隐匿于历史深处的墨子与墨学
-
作者:
刘文瑞 来源:管理学家(实践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历史命运 墨子 管理思想 墨家 墨学 隐匿 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
-
描述: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在百家争鸣中,墨家也是一个很特殊的学派。墨子的特殊,首先是他身份的特殊,在先秦的学人中,他是一个有名的能工巧匠,其木工手艺在公输般(即鲁班)之上。在诸子文人群里,他是唯一的匠人,后世因此说他代表手工业者。其次是他行事的特殊,他的楷模不是“郁郁乎文哉”的周公,而是把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的大禹。别人追求功名富贵,墨子则甘于吃苦,不畏艰险,似乎刻意找罪受。要说中国古代如果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典范,墨子应该排在首位。
-
浅析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之启示
-
作者:
李红敏 来源:才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相爱 交相利”管理 当代启示
-
描述:"兼相爱、交相利"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其他学派的根本标志,惟兼爱交利,是以追求贤能政治,爱利万民,假天行道;惟治国安民,是以发展生产,反对奢侈,节用节俭;墨子的管理主张,是针对时弊而发,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以及较强的时代感,对今天管理科学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启示
-
作者:
兰婷 赵明伟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道德教育思想 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
-
描述:墨子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兼士"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兼爱"、"尚义贵利"、"顺天应人"、"节用非乐"等道德教育思想内容的选择,"扣则鸣,不扣必鸣"、"择务而从事
-
论墨子管理思想的当代现实意义
-
作者:
谢鹏 来源:经营管理者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管理思想 固本用财 节用节俭 相交利 尚贤任能
-
描述:文章从墨子固本用财、节用节俭、相交利、尚贤任能几个方面来论述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从而使墨子宝贵的管理思想精髓能够在当今现实中得以传承借鉴与实践应用。
-
墨子的德育思想与大学生美德养成
-
作者:
刘楠楠 来源: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节用 美德
-
描述: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兼爱""节用"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它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美德养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感,有利于养成大学生适度消费的生态观念。
-
墨子与叶适的义利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王建敏 来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叶适 义利观 功利
-
描述:墨子与叶适在时间上相去久远,但是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有着相近的义利观,这又把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通过比较两者的义利观,可以厘清义利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发展。
-
墨子思想中的职业教育因子及阐扬途径
-
作者:
朱令军 韩煜 来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教育 墨子思想
-
描述:墨子作为一名杰出工匠出身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思想中含有许多职业教育方面的因子,这些因子与西方近代的一些成熟的职业教育思想异曲同工,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仍有启示意义,值得阐扬.从院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阐扬墨子思想中的职业教育因子以期更好地运用于于现实职业教育实践之中.
-
关于墨子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
作者:
李孟瑞 来源: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亚里士多德 自然哲学
-
描述:墨子与亚里士多德分别奠定了中、西两条不同的科学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并非传统与现代或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两条并行的自然哲学认识渊薮。所以,对二者不应进行“孰优孰劣”的价值性评价,而应更多关注于造成二者之不同的社会性因素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