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管理思想研究
作者: 徐希燕  来源:南开管理评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管理  尚贤  尚同 
描述:墨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逻辑学家。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亦有丰富的阐述。本文着重阐明其管理思想,这包括以人为本、尚贤使能、尚同控制、察其志功等。墨子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墨子“兼爱”伦理观研究
作者: 李冬梅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人格平等  和平思想 
描述: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人类整体之爱、无差别之爱,具体表现为一种爱无差等的伦理精神,而这种爱无差等的伦理精神分别通过“爱人如己”的人际伦理原则和“非攻”的社会政治伦理原则得到鲜明表达。“兼爱”的伦理思想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仍有其借鉴意义。
墨子尚同学说之研究
作者: 吴丰年  来源:岭东通识教育研究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子学说  尚同 
描述:。 關於墨子的尚賢學說,本人曾以<墨子尚賢學說之研究>爲題,作過深入的探討(見本學刊第二卷、第三期)。本篇論文則針對墨子尚同學說的內容加以分析,對於它所以產生的原因,以及相關的問題都加以探討,希望對墨家學術的研究能夠有所助益。
基于论证结构视角的墨子“譬”式研究
作者: 林泽楷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譬式论证  墨子  价值观  论证结构 
描述:“譬”的理论多为中国逻辑史所注目,其作为推理的形式或“说”的种类而被谈论,然须区分“譬”的修辞学义与逻辑学义。墨子在谈说论辩中,提出或反驳主张皆有以通过引入譬或新解譬的方式进行,故“譬”具论证说理的效用,将“譬”纳入论证结构中讨论是可行的。又,譬式论证的结构为:主张+譬喻。依《墨子》,设譬的目的是证成主张,其精心拣挑之譬即带价值取向,以墨子的价值观为规则,譬得以过渡到墨子的主张。墨子的价值观伴随着其谈说论辩的始终,证明墨子譬式论证不是一种“空架子”的逻辑。
《墨子》英译研究——目的视角下的文本形式思考
作者: 武守信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英译目的  文本形式  文本受众 
描述:《墨子》英译的目的决定着文本形式选择,《墨子》英译本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译目的的实现。在目前环境下,译者应灵活选择《墨子》英译本的文本形式,同时兼顾文本受众因素,方可顺利实现英译目的。
墨子“察类明故法”方法论研究
作者: 李强  来源:新丝路(下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察类明故法  方法论  墨子 
描述:中国的思想史中很多思想家已经初步具备了方法论的因子,而在此,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创立方法论的第一人。墨子的"察类明故法"具备了普遍性的逻辑思维,他以"察类明故法"这种逻辑推理的手段,构建了他的方法论重要基石。
墨子“察类明故法”方法论研究
作者: 李强  来源:新丝路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察类明故法  方法论  墨子 
描述:中国的思想史中很多思想家已经初步具备了方法论的因子,而在此,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创立方法论的第一人。墨子的“察类明故法”具备了普遍性的逻辑思维,他以“察类明故法”这种逻辑推理的手段,构建了他的方法论重要基石。
《墨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
作者: 李海霞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反义词  词性  语义领域 
描述:《墨子》一书反义词十分丰富,按照一定的原则,从书中挑选出237组单音节反义词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反义词分布在多个语义领域,表现出反义词分布的不均衡性;反义词在《墨子》一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和构词上,它可以使语言的表达更准确、显明,并充实汉语词汇。
论《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
作者: 吴国强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援墨注儒  儒墨关系 
描述:春秋战国,儒墨颉颃,百家争鸣。即使是在《墨子》兴盛一时的战国,《墨子》研究亦未完全脱离援墨注儒的藩篱。儒学为宗,《墨子》绝而不息,牢固的儒家正统观念更使得后世的《墨子》研究者很难跳出援墨注儒的窠臼。以致于后世学者立足儒家学说,看墨必提儒、说墨必比儒,赞墨必赞儒。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墨子》英译对比研究
作者: 葛萌  来源:才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墨子》英译  英译对比 
描述:本文在关联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墨子》的三个英译本分析,以其译本可读性和易理解性为基础,依托作者、译者以及读者三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来浅析各译本,能更好地加深我们对典籍翻译的理解。
上页 1 2 3 ... 14 15 16 ... 31 32 3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