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功用与意义:墨子价值观初论
-
作者:
王长华 来源:古籍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学术渊源 儒家思想 孟轲 非儒 天志 墨学 王公大人 命定论 此岸世界
-
描述:《淮南子·要略》曾以"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来判决墨子与儒家孔子的学术渊源关系,但墨子却"背周道而用夏正",力倡"非儒"。此后,先秦儒家的另外两位大师孟轲和荀卿又转过头来全力攻墨,以"兼爱"为"无父"毁之,以"不知一天下""欺惑愚众"非之,最终导致先秦时期思想文仳领域两大显学之间的长期对抗,不言而喻,儒墨间显性层面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而隐
-
墨子“非乐”的美学观述评
-
作者:
韩林德 来源:思想战线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一)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鲁国(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社会由早期奴隶制向发达奴隶制发展的历史剧变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不仅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农民、手工业者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奴隶主阶级内部也
-
试论墨子的修身处世的教育观
-
作者:
吴翠龄 戴景曦 来源:中外教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德育 教育思想
-
描述:试论墨子的修身处世的教育观
-
论墨子的“天鬼观”非宗教教义
-
作者:
张希宇 张幼林 来源:齐鲁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鬼观 宗教 兼爱 神道设教
-
描述:墨子的"天鬼观"是否宗教教义,墨子是否宗教教主,20世纪的国内外墨学研究者存在很大分歧。由于在墨子的"天鬼观"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观念,因此"天鬼观"不是宗教,墨子当然也不是创教教主。墨子鼓吹
-
显学能否重光──论墨子的“义利统一”观
-
作者:
管爱华 来源: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义利统一 兼相爱 交相利
-
描述: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墨子的“天下人之利”这一理论前提是虚假的,他的“尚贤”、“尚同”并不能保障“天下人之利”,相反倒为封建的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墨子“兴天下之利”的社会功利价值观
-
作者:
陈厚忠 来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天志 社会功利 非乐 功利思想 尚贤 天地之性 道德责任 墨家学派 天命论 七患
-
描述: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社会功利.他把“兴天下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他的“兼爱”、“非攻”、“天志”、“非命”、“节用”、“节葬”、“非乐”、“尚贤”、“尚同”等主张。(一)重视人的价值,这是墨子社会功利思想的出发点。孔子的学说开了重视人的价值的先河,发现了人的价值,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引)的思想。儒家认为人之所以有价值,主要在于人是道德的主体,能够自觉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责任的存在物。但是他们轻视“力”,即轻视劳动创造。墨子是小生产者思想的代表,他站在小生产者的立
-
墨家服饰生态观及其当代意义
-
作者:
刘一品 华梅 来源:服饰导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墨家 服饰
-
描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中,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生产、流通及消费应当符合健康、环保、促进社会和谐的生态价值。在这方面,墨家理论由局部到整体将其服饰生态观分为人本导向、节俭导向
-
论先秦墨家死亡价值观的内在理路
-
作者:
刘明 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死亡价值 理路
-
描述:先秦墨家在死亡价值选择方面轻生重死,这与其生命价值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兼相爱"是墨家生命价值的预设,义和利是墨家死亡价值的准则,义无反顾、慷慨赴死是墨家面临死亡抉择时的人生价值实践。
-
论墨家义利观的演变
-
作者:
张倩 来源:黑龙江史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义利观 演变
-
描述:墨家的义利观在先秦时期独具特色,并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后期墨家扬弃了墨子义利观中的宗教意味,将其引向利他主义,并对墨子"志功合一"的伦理思想进行了阐发。考察墨家义利观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墨学衰落提供一些思考。
-
论墨家教育观及其借鉴意义
-
作者:
曹恒民 来源:教育与职业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教育观 借鉴
-
描述:墨子是我国最早的躬身实践的教育家.墨子在教育的意义、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及重视道德和知识技能的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完整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完善我国当代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