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及墨家科学思想的历史命运
作者: 王东升  来源:东京文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科学  文化选择 
描述:墨子及其后学曾系统地研究过几何、光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其科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中衰的深层原因在于墨家过于倾心于构造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致使它既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特别是社会
墨家管理思想的历史命运:隐匿于历史深处的墨子与
作者: 刘文瑞  来源:管理学家(实践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历史命运  墨子  管理思想  墨家  墨学  隐匿  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 
描述: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在百家争鸣中,墨家也是一个很特殊的学派。墨子的特殊,首先是他身份的特殊,在先秦的学人中,他是一个有名的能工巧匠,其木工手艺在公输般(即鲁班)之上。在诸子文人群里,他是唯一的匠人,后世因此说他代表手工业者。其次是他行事的特殊,他的楷模不是“郁郁乎文哉”的周公,而是把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的大禹。别人追求功名富贵,墨子则甘于吃苦,不畏艰险,似乎刻意找罪受。要说中国古代如果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典范,墨子应该排在首位。
仁爱与兼爱:先秦人道思想的两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
作者: 成云雷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人道思想  人道主义 
描述:先秦诸子中 ,儒家讲仁爱 ,墨家讲兼爱 ,成为古代人道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儒家把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比较符合宗法制社会的实际情况 ,且在儒墨对峙中相对开放 ,吸收了不少墨家的合理思想 ,秦汉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墨家的兼爱由于过于理想化 ,不合当时人们的思想实际 ,加上墨家思想自身的封闭性及忽视理论发展等缺陷 ,使墨家的兼爱思想趋于湮灭 ,只是在后世的游侠或农民起义思想中有过短暂的再现 ,成为下层人民反抗暴政的武器。
墨家衰微的原因分析
作者: 税建洪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衰微  原因 
描述:起于战国的作为一种能与当时的儒学齐名(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的思想,在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期之后却在秦汉年间峰回路转地变得悄无声息。这种现象在中国各种思想的发展史上并不多见,造成没能够像儒学一样世世更新、代代相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社会、政治层面及墨家自身因素等方面。
墨家消亡原因探微
作者: 章可敦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消亡  原因 
描述: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道家并称显学,但不久就急剧衰亡,究其原因,错综复杂。首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等客观原因使墨家从外部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次,墨家本身理论、组织形式、学说继承等主观方面的缺陷也是最终导致墨家学派消亡的重要原因
墨家式微原因探析
作者: 金小璇 王春阳  来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家  地域文化  学派组织 
描述:自秦汉之际至清代乾嘉年间衰微,关于其原因,自古及今,颇多论述。而文章拟从与地域 文化的不相融性及其学派组织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求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墨家衰亡原因探析
作者: 张凤林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衰亡原因  墨子  儒家  汉王朝  宗法制  探析  文化建设  统治者  意识形态 
描述:本文旨在探究“世之显学”的墨家何以会在秦汉之际骤然中绝。墨家的消亡与当时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专制文化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统治阶级在完善和强化封建制社会法典化进程中,强行统一思想的必然结果。
没落原因探析
作者: 闵祥林  来源:西江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学  专制打击  儒学压迫 
描述:墨子站在儒学的对立面创立及墨家,其主张如“兼爱”“非攻”等“十论”是思想的核心与精华。极具侠客精神的墨家在战国时代非常活跃,在秦统一前的百多年间,和儒学一样被视作显学。但自秦汉以后逐渐
没落原因探析
作者: 闵祥林  来源:西江月(中旬)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墨子站在儒学的对立面创立及墨家,其主张如“兼爱”“非攻”等“十论”是思想的核心与精华。极具侠客精神的墨家在战国时代非常活跃,在秦统一前的百多年间,和儒学一样被视作显学。但自秦汉以后逐渐湮没无闻,研究者甚少。究其缘由,概因专制政权的抑制以及儒学正统的挤迫,时代的变化导致没有复兴的土壤。
式微原因管窥
作者: 孟荣荣  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非乐  自苦  明是非 
描述:先秦百家争鸣时期,一度同儒学并驾齐驱,但不久就急剧衰落。个中原委,本文归纳为三点。首先,以"兼爱"为出发点的政治思想的空想性难以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其次,的"非乐"、"自苦"理论有违人的本性;最后,"明是非、明同异"的诉求得不到玩弄权术的统治者的认可、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