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贤”与墨子贤”的比较及其意义
作者: 杜高琴 徐永安  来源: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不尚贤  尚贤  社会和谐 
描述:老子“不贤”的人才思想与墨子的“贤”观相比,其实质上是一致的,比起墨子,老子的思维显示了更高的道德水准,更加具有哲学思维的深度与智慧.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与自然、无为、不争等美德,对于当代建设与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借鉴.
墨子贤思想对农业高校生源的指导作用探究
作者: 孙海荣 李娟 李智水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尚贤思想  农业高职院校  生源工作 
描述:贤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墨子贤思想作为为政之本。他主张贤需要"博乎道术",需要"辩乎言谈",需要"厚乎德行"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其深刻的启发意义。随着我国高考
墨子贤义国政治思想的当代解读
作者: 孙冀  来源:兰台世界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尚贤义国  新解读 
描述:墨子从劳动者的立场、情感和理性出发,提出了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政治逻辑的政治思想体系,并以其独特的思维提出了关于政治正义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与墨子的“贤”思想
作者: 潘民中  来源:平顶山师专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墨子  尚贤思想  现实意义 
描述:墨子的“贤”思想源于对“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的生发、经过缜密的归纳演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贤”就是“尊贤任使能”。贤使能是为政之本,贤使能必须打破原有的尊卑贵贱界限,且对贤能者“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的“贤”思想在今天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试论墨子贤”思想及其对现代人才观之启益
作者: 李岩  来源:理论界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尚贤”  贤良之士  众贤 
描述: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墨子贤思想的产生既有时代动因,又有阶级动因。贤思想包括重贤之因、众贤之术、选贤之阈、选贤之标准和原则、用贤之制度保障等丰富的内容。深刻理解墨子贤思想
我国古代第一篇人才学专论——读《墨子·贤》
作者: 李哲夫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人才学  贤能  我国古代  尚贤使能  举贤才  第一篇  荀子  选拔人才  孔子 
描述:墨子·贤》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阐述自己政治主张的主要论著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从政治思想史角度研究这篇论文,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本文则试图从人才学上进行一些探讨。人才学
墨子“天志”范畴略论——兼以康德“上帝存在”与黑格尔“绝对精神”视角
作者: 田宝祥  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志”  形上体系  康德  黑格尔 
描述:梁启超曾说,“墨子是小基督,也是大马克思”。个人认为,称其是中国的先知最妥。先知不在于预见未来,而在于超越现实,在于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既跨越死生和时空,又不脱离世俗和个体。墨子伟大的地方还在于以一己
体系性的探寻与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的革新:以《墨子》为例
作者: 周海春 Chi Zhen  来源:孔学堂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体系  范式 
描述:本自身思维进程和思维方法的把握。内观法对文本的书写,其核心线索一定是文本自身的思维进程。《墨子》的最高范畴无疑的是“天”和“天志”。“仪法”显示基本思维进程。《墨子》前半部分思想自成体系,其主要的范畴
郭店简《语丛四》“窃钩诛,窃邦侯”与《墨子》之渊源关系
作者: 吴劲雄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语丛四》  《庄子》  《墨子》  《吕氏春秋》 
描述:经考察,湖北郭店战国楚墓竹简《语丛四》第八、九简:“窃钩者诛,窃邦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之所存”为先秦流行语,相关言论于先秦传世文献中十一见,涉及墨、遭、杂三家。进言之,此流行语源于墨子,十一篇文献《墨子》占其七,且意蕴丰富,例证多样,涵括道、杂二家及《语丛四》之范围。
墨子的“染丝说”及其启示: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作者: 段姗姗  来源:金田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染丝说  教育环境  青少年  家庭  学校  社会 
描述:“人之初,性本灵,染于苍,入于黄。”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时都离不开谈人性,墨子的贡献就在于提出“染丝说”,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引导和培养作用。本文以此得出启示,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