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对立和谐与整体兼容:论墨家的和谐世界观
-
作者:
孙中原 来源: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对立和谐 整体兼容 墨家 和谐世界观 传统和谐观 现代和谐观
-
描述:墨家和谐世界观的内容,是对立和谐与整体兼容.其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理论意义,是为哲学和人文科学贡献原创性的学说.其历史意义,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和谐观的种重要基础,是绽放在人类和谐精神家园
-
墨家和名家的不可分量思想与运动观
-
作者:
邹大海 来源:汉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先秦哲学 墨家 名家 不可分量 运动观
-
描述:墨家和名家是先秦最具思辩的两大学派,他们丰富的无限思想表现出很高的智慧。本文只着重讨论他们对不可分量和运动的看法。通过考证墨家和名家的相关条文和命题的真实涵义,本文认为:墨家和名家都认同不可分量概念,但在不可分量是否可积的问题上,二家各有异同。墨家认同空间不可分量的可积性,名家则对此持否认态度,但他们都认同时间不可分量的可积性。墨家有无限分割最後会达到一个不可分的境地的思想,名家则有分割过程没有完结的思想。墨家意识到运动物体在同一时刻的行和驻存在着矛盾,他们采取回避的态度,实际还是认为物体是运动的。名家清晰地揭露了这种矛盾,但采取强行调和的态度。墨家和名家把时间段上移动位移的运动概念照搬到时点的运动上来,远未建立起瞬时速度的概念,因此他们只是揭露了矛盾而未能解决矛盾。本文还分析了墨、名二家的这种思想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
从义利观剖析墨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
作者:
陈超群 来源:教育史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从义利观剖析墨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
论墨家的死亡观——兼及墨、儒、道死亡观之区别
-
作者:
郑晓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死亡观 非命定义
-
描述:墨家对死亡问题的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采取了一种实用的经验主义方法,重在对死进行效用性的实际考察。墨学虽倡导人们对死取纯理智的态度,但与时下许多论者的看法不同,墨家充分注意到死亡过程中人的情感问题。墨家特别反对人在生死问题上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推崇一种积极有为的生死观。
-
墨学的和谐思想探源:兼及儒墨和谐价值观的分殊与融通
-
作者:
杨昶 王允中 来源:学习与实践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学 和谐思想 儒家 法先王 兼相爱交相利 四行
-
描述:先秦时期,学派林立,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导引出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墨、道、法作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曾一度相激相荡,互辩互难,跌宕起伏。《墨子》为墨家学说精华所萃,儒、墨在和谐价值观诸层面
-
从神文到人文的蜕变:墨学人文观要义
-
作者:
孙中原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神文 人文 墨学
-
描述:文章从纵剖面论述墨学从神文到人文的蜕变,即质变过程。从横剖面归纳墨学人文观7大要义,分析墨学在当前值得弘扬的积极现实意义。墨子的代表作是《尚贤》至《非命》十论,表现神文和人文思想的杂糅。墨子神文思
-
墨子的历史观、宇宙观以及墨学的理论体系和阶级属性
-
作者:
杨俊光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子的历史观、宇宙观以及墨学的理论体系和阶级属性
-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试说《墨经》修辞观及其修辞实践
-
作者:
王兆春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诚信 尚质 抒意 平实修辞 艺术修辞
-
描述:《墨经》对中国传统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诚信,既是文化价值观,也是修辞的根本目的。以诚信为归依、以尚质、“抒意”为特征的修辞观与《墨经》语言运用中的修辞实践是一致的。其理论阐述和修辞实践,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墨子思想与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
作者:
孙宇彤 孟祥彬 来源:华中建筑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非攻 节用 园林设计
-
描述:该文从墨子哲学的“兼爱”、“非攻”、“节用”理论中,解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零介入的设计思路、先质后文的功能美学以及低成本的经济思想,并以实践项目进行理论验证,论述了墨子思想与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紧密联系。
-
墨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作者:
陈晨 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内涵
-
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准则。墨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