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
-
作者:
钟小红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伦理思想 兼爱 非攻 平等 互利
-
描述:墨子伦理思想中蕴涵丰富的人际交往内容。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建立人际关系,他从“农与工肆”利益出发,以“兼爱”“非攻”为核心阐明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原则:一平等相爱原则;二互利互惠原则;三宽容大量原则
-
求真循法与理性——《墨经》科学精神今诠
-
作者:
孙中原 来源:平原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科学精神 求真 循法 理性
-
描述:《墨经》科学精神互有关联三个要点:“摹略万物之然”的实证原则,“所若而然”的方法思想和“巧传则求其故”的理论意识,实质是求真、循法和理性。弘扬《墨经》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科学素质,发展先进文化。
-
墨家学说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关于墨家的立说根据、核心思想和价值原则
-
作者:
王承略 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天意 兼爱 义利
-
描述:墨家学说体系的构成,主要有治国的"十论"和科学、逻辑三部分."十论"是学说的精华.由于墨家相信天(上帝)和鬼神的真确存在,所以将其学说体系自觉地建立在了天意的基础之上."十论"当中,以兼爱为核心,其他各论则是兼爱的引申和展开.同时,墨家认为天意就是兼爱,就是利人,就是义,就是仁,最终用"天下之利",填充了政论、科学、逻辑循环的中间区域,将三者连为一体.墨家把学说的目的归结为利人,而且是利天下大多数的人,使得其学说体系在人文理性上的落后和迷信的一面显得相对淡薄,而在整体上更多地表现为人民性、合理性和进步性.
-
《墨经》之知音 墨学之功臣:评雷一东教授《墨经校解》
-
作者:
易小平 来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墨学 知音 功臣 《墨子》 孙诒让 梁启超 墨家
-
描述:》、《经说上》、《经说下》四篇,通称《墨经》,犹为难解。经过清代以降毕沅、孙诒让、梁启超、高亨等学者的校勘和研究,《墨经》难解的情况有所改善,但问题仍然很多。原广西大学副校长雷一东教授的《墨经校解》(齐鲁
-
墨子新诠
-
作者:
暂无 来源:更生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子新诠
-
墨论在墨经校释中的重要地位:以论题“倍”为例
-
作者:
樊国萍 来源:大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经 墨经校释
-
描述:墨经难解,近两千年墨学研究的中断,导致可资参考的文献极少。自清代以降,校释者见解各异。墨家弟子所作墨论乃墨经意旨的展开,其思想最近于墨经原意,是校释墨经最宝贵的参考文献。本文以墨经论题"倍"为例
-
墨家政治伦理思想诠
-
作者:
杨建兵 来源:学术界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义 权 求 尚贤 尚同
-
描述:的分配,配以“尚贤”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尚同”的行政管理制度保障,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最终使墨家的政治道德形成一个完满的伦理叙述。
-
素丝作画:墨家“染”德育方法体系诠议
-
作者:
杨建兵 来源:理论月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人性欲利 染 求 利叙述
-
描述:墨家以"人性欲利,无称善恶"为设论前提构建其特色鲜明的"染"德育方法体系。墨家德育方法的特色及其与儒、道、法的区别根源于先秦诸子对"欲利"之人的不同立场与态度。墨家所标举的"廉"、"哀"德性对当下中国的道德建设有积极的纠偏补缺的功用;而其针对"欲利"之人性所设定的道德教育体系容易形成一元的消极的"利叙述",从而使道德教育走向其目的的反面。对于墨家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应辩证地看待。
-
《墨子》校释商兑(未完)
-
作者:
王焕镳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子》校释商兑(未完)
-
《墨子》校释补(下)
-
作者:
刘如瑛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荀子 左传 校释 王引之 声近义通 庄子 偏义复词 王念孙 说文
-
描述:《非儒下》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俞樾云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是。)。按:虚,读为“倨”,声近义通。《荀子·大略》“仁非其里而虚之”,虚之,即居之。《广雅·释诂二》:“墟,凥(居)也。”《荀子·哀公》:“亡国之虚”,杨倞注:“虚,读为墟。”可证居、虚二字通。本篇“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又云“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居,并读为“倨”,居之通倨,亦犹虚之通墟,则知虚可通“倨”。又,危,读为“佹”或“恑”,诡异之意。《左传·僖公二八年》“且明德也”,杜注:“以起大义危疑之理。”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