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辩逻辑学”解构(上):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
-
作者:
程仲棠 来源:学术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辩逻辑学” 逻辑学 逻辑矛盾 具体推理 推理形式 抽象方法 直观方法
-
描述:逻辑学。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对立的,逻辑学用抽象方法研究推理形式,墨辩则用直观方法研究具体推理,由于没有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形式标准,推理的取舍以具体内容为准,结果被语言现象和意识形态引入迷途,走向逻辑的反面,即逻辑矛盾。矛盾的症结就在《墨经》的《小取》篇。
-
“墨辩逻辑学”解构(下):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
-
作者:
程仲棠 来源:学术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辩逻辑学“ 《小取》 逻辑矛盾 墨辩 逻辑学
-
描述:三、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墨辩为什么会受语言现象和墨家意识形态的支配呢 ?追问下去 ,我们就会发现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 ,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是相对立的。(一 )两种对立的推理理论 :墨辩
-
论因明学之喻与墨辩之理类
-
作者:
曾昭式 来源:南都学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逻辑学 中国 先秦时期 墨辩 古印度 因明学 喻 理类
-
描述:论因明学之喻与墨辩之理类曾昭式中国先秦时期的《墨辩》与古印度的因明学适应当时社会环境而产生.与古希腊逻辑成为逻辑学产生的三大源流。三者对逻辑学理论的探讨各有其特色。同时,由于思维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他们在许多方面又有相似之处。本文就《墨带》的“理”、“...
-
从“以辞舒意”看墨家的命题论
-
作者:
王祥波 来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以辞舒意 命题 判断 真假 周延
-
描述:本文试图用现代逻辑学中命题与判断的知识,考察墨经的语言特点,特别是有关逻辑学命题论的部分内容。墨家命题论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墨经的"以辞舒意"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学知识,表明墨家对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关系有着得深刻的理解。
-
墨子“三表法”与“察类明故”思想研究
-
作者:
耿静波 韩剑英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三表法 察类明故
-
描述:墨子是中国最早意识到并总结出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的人,是中国思想史上明确提出建立系统方法论的第一人。而作为墨子系统方法论的2条主要原则——三表法与察类明故法则体现了墨子在经验和理性两方面为建立系统
-
墨家辩学关于“辞”理论的超越性特征
-
作者:
曾昭式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墨家 辩学 辞特征
-
描述:后期墨家发展了我国先秦时期他家关于“辞”的理论,《墨辩》第一次把“辞”作为辩学的基本范畴来研究,从理论上对“辞”进行分类,拓宽了“辞”理论研究的视野,把“辞”的作用发展为为谈说论辩服务,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辞”范畴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墨经》的“同”、“异”概念浅析
-
作者:
范竹增 来源: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异交 后期墨家 经说 公孙龙 惠施 同一性 万物 画圆 合同异
-
描述:“同”与“异”是《墨经》中一对重要范畴。“同”是反映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概念,即同一性;所谓“同”并不是无差别的绝对等同,而是包含于差异之中的 同一性,即“异中之同”。“异”是反映事物之间相互区别
-
“仁爱”与“兼爱”的同和异
-
作者:
李军 周平会 来源:柳州师专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孔子 墨子
-
描述:針對春秋戰國時期混亂的社會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仁愛”與“兼愛”的對立並不在於“愛有差等”和“無差別之愛”,相反,在這一點上,他們是一致的,真正的分歧在於:前者從人之為人的道德理性尋找
-
《墨子·大取》和《小取》的逻辑
-
作者:
孙中原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大取》 《小取》 逻辑
-
描述:墨家辩学,即中国古代逻辑,是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利器,是中国古代的论证逻辑和语用逻辑,经过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跟现实生活结合,可转化蜕变为中华民族锐利的思维工具。以古今中外逻辑思想的融会贯通,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宗旨,有助于构建适用于全人类的同一逻辑。
-
法、类与墨辩─含取之知与道之行
-
作者:
林从一 来源:东吴哲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辩 类 法 含取之知
-
描述:本文認為墨「辯」主要關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將載於文字口語的道實現於實際行為中」或「我們如何能從『不含取之知』過渡到『含取之知』」,而墨「辯」所扮演的正是這個橋樑的角色。與「辯」關係密切的「法」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