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比较分析墨家的名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论
-
作者:
白静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的名 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论 研究目的 分析方法
-
描述:墨家与亚里士多德都对概念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但二者的相似之处很少,在研究目的和分析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能把墨家的名简单地等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论。
-
解析墨家思想中几个关键概念——兼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
作者:
刘炬航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尚同 天志 巨子
-
描述:墨家学派的几个关键概念--兼爱、尚同、非攻、天志、明鬼中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兼容性.以功利性为目的的"兼爱"导致了爱的错位;追求平等的"尚同"和"兼爱"产生不可克服的尖锐矛盾;"天志"和"明鬼"导致
-
类概念:亚里士多德逻辑和墨家逻辑的锁钥
-
作者:
冯必扬 来源:中国哲学史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类概念:亚里士多德逻辑和墨家逻辑的锁钥
-
《墨辩》与亚里士多德的“类”概念之比较
-
作者:
周丽萍 来源:逻辑与语言学习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辩》与亚里士多德的“类”概念之比较
-
墨子“义”概念探析——从儒墨义利之辨角度审视
-
作者:
毕明良 来源:江淮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义利之辨 义 利 行为准则 墨子
-
描述:墨子的“义”是一种外在强加给人的是非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其使人“为义”、“行义”靠的是赏罚,诉诸人的自利之心。与儒家义利之辨强调以“义”为行为准则相似,墨家也主张以“义”为行为准则,但其“义”的内涵却是“利”,终不免归于“私利”,墨学也终不免导人以私利为行为准则。孟子义利之辨在学术争辩方面针对的乃是墨家学说。
-
《墨经》不应为墨子所自著——从詹剑峰先生关于《墨经》四篇著作时代的论述说起
-
作者:
邹大海 来源:安徽史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经 著作年代
-
描述:80年代以来 ,由于考古发现给对古书年代的估定带来了新的认识 ,反对《墨经》成于战国后期 ,主张《墨经》为墨子所自著的学者渐渐多起来。本文通过细致的分析 ,认定墨子自著说的各项论据皆非充分条件
-
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探究笔墨经——记"笔墨经验——当代人物画、山水画家邀请展"
-
作者:
徐沛君 来源:美术观察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人物画 经验 山水画家 互动 探究 实践 理论 当代 邀请
-
描述:“笔墨经验——当代人物画、山水画家邀请展”于2006年4月29日下午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画研究院和山东运河书画院联合主办,郎绍君策划并担任学术主持。受邀参展的人物画家有李世南、吴山明、郭
-
《墨经》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纵横谈
-
作者:
吴兴宇 来源:攀枝花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认识论 辩证法
-
描述:《墨经》中饱含有深刻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墨家认为,人们通过思虑探求,使许多"生动的直观"转化或提高到"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不一定是理性认识,强调"而不得之"。"抽象思维"只是认识过程的一个
-
《墨经》疑难字研究之二:兼及《汉语大字典》编纂疏漏
-
作者:
张仁明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疑难字 训释 《汉语大字典》 疏漏
-
描述:《墨经》中的疑难字,是解读《墨经》的一大障碍,虽经前贤多方求解.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拟对《墨经》中疑难字的训释作一梳理、总结,评议历代学音对这些字训释的得失,并以这些字=寿例,指出《汉语大字典》的编暴疏漏,以期对今后的《墨经》解读及大型字书编纂提供经验。
-
「墨经」中的科学思想举隅-以光学与机械学为主的观察
-
作者:
汤智君 林承萱 来源:联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墨经 光学 机械学 科学传统
-
描述: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曾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十五世紀,比西方更善於把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在實用的目的,但工業革命、近代科學技術卻沒有在中國發生,令人不解。這個疑問,稱為「李約瑟難題」。在中國先秦時代,墨家學派為手工機械的製作者,墨家典籍「墨經」中記載許多科學知識。由於墨家在秦、漢之後衰微,後世學術重思想、輕技術,中國近代科學文明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方,或許與此有關。「墨經」中的科學知識涵蓋面甚廣,囿於篇幅,本文擬針對「墨經」中光學與機械學理論舉例,進行初步的探討,藉此管窺墨家在古代文明科學發展上的成果與榮耀。而墨家重視經驗實證的科學思維,鼓勵實踐創新的積極精神,或可為今日教育之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