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清之际(1630-1680)墨学研究特征:以傅山《墨子·大取》研究为例
作者: 张志强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学  傅山  明清之际  《墨子·大取》 
描述:墨学自汉代以后几成绝学,直至明清之际再度复兴,其中以傅山的墨学研究为先声。傅山墨学研究重在研习墨学中的名辩逻辑思想,其特征主要在于,"辨名别实,名依于实"的名实观和"同异交见"的异同观。傅山的墨学
首届墨学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墨子学会成立大会述要
作者: 张念书  来源:东岳论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学  子学  墨子  当代价值  中外学者  墨家思想  山东大学  问题展开  墨经  自然科学 
描述:首席名誉会长。这次研讨会在1991年6月召开的首届墨学研讨会的基础上,中外学者就墨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墨子思想与东方传统伦理道德、《墨经》所涉及的范畴以及对它的研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首届墨学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墨子学会成立大会述要
作者: 张念书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首届墨学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墨子学会成立大会述要
《墨经》不应为墨子所自著——从詹剑峰先生关于《墨经》四篇著作时代的论述说起
作者: 邹大海  来源:安徽史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经  著作年代 
描述: ,而其中作为墨子自著《墨经》最强证据的“墨子献书楚惠王”一事 ,则因其内容与《墨经》不合而其实并无力量。据《庄子·天下》篇等材料 ,可以推定《墨经》成于墨子晚年至公元前 4世纪中叶墨家分裂以前这段时间之内。
墨者杜老写“墨子与墨经” 史学家杨荣国撰“谭嗣同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读书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史学家  墨子  社会主义改造  哲学  过渡时期  材料分析  写作  谭嗣同  电影剧本  抗战 
描述:经济学家许涤新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写作颇勤,解放后仍在百忙之中抽空著书。最近一年半以来致力于“我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一书的写作,连假日休息也牺牲了。这书运用丰富的材料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不断地扩大,而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下,逐步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全书三十余万言,目前业已脱稿。
升腾在墨子故里:山东滕州汽配城总经理侯成国访谈录
作者: 暂无 来源:中国汽摩配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山东滕州  墨子  访谈录  总经理  文化底蕴  汽配市场  滕州市  县级市 
描述:滕州是江北水乡,墨子故里。其历吏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设立为滕州市。如今的膝州市已在全国百强县级市中位列54位。滕州汽配城就诞生
墨子故里的“外乡人”:记滕州凤鸣商贸公司董事长时树平
作者: 张中海  来源:时代文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商贸  水泥厂  故里  编织袋  化肥厂  沂河  滕州  实在说  产品质量 
描述:……这一天,墨子母亲象往常一样,干完活中午歇晌,睡意朦胧中只听鸟鸣阵阵,优美动听。抬头看,只见一只色彩斑斓、美丽无比的大鸟在自己头上盘旋,连叫几声后,向龙山南头的山峰落去。突然,红光四射,一阵轰鸣,惊得她连忙坐起。只觉得腹痛难忍,不多时,一个新的生命出世了。他,就是后来被称为科圣的墨子
义:墨子“尚同”理论的正当性基石——兼论“尚同”专制说
作者: 程宇宏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尚同  义  正当性 
描述:的“治道”理论框架之内,墨子“尚同”之说论及了基于共享价值观的组织整合与组织管理原则;而墨子对于“义”的设定,构成为“尚同”之说的正当性基石。
墨子》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变异——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的“失语症”
作者: 聂韬  来源:中外文化与文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失语症  仁  义  上帝 
描述:当今中国比较文学学派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是“失语症”。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译者对《墨子》的英译,同样也处于“失语症”的状态之中。笔者通过中西方译者对《墨子》中“天”“仁”“义”“上帝”这四大
社会学视域下《墨子·号令》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对比——以汪溶培、王宏译本和李绍崑译本为例
作者: 邹素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社会学  《号令》  文化专有项  英译  对比 
描述:翻译的社会学研究离不开对文本的适度回归,因为在文本分析中可以发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是如何介入到翻译的选择过程中的。文章选取了汪溶培、王宏和李绍崑的《墨子·号令》英译本,对比这两个译本对《号令》篇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探讨译者惯习和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是如何影响其翻译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