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与墨子天命论看儒家与墨家的不同命运
作者: 魏义霞  来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墨子  天命论  比较研究  不同命运 
描述:在先秦百家之中,儒家和墨家以为本,孔子和墨子都恪守天命论,不仅断言人命定,而且都积极祭天。然而,孔子与墨子所讲的天命论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具体表现在上天不同的命定方式:孔子之是先天的,墨子
墨子天命论看其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作者: 刘洋  来源: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逻辑建构  天命论  兼爱交利 
描述:本文从讨论墨子天命观出发,认为其天命论这一本体论思想并非其思想体系的真正起点.而天命论本身亦有其建构的逻辑出发点,即“兼爱交利”思想.
墨子”范畴略论——兼以康德“上帝存在”与黑格尔“绝对精神”视角
作者: 田宝祥  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志”  形上体系  康德  黑格尔 
描述:之力开创了中国式的绝对精神——“”。它既被赋予形而上的道德律,又有充分的形式逻辑可凭依。这种二元一体的结构看似类宗教,实则更靠近哲学之本,也更能代表先秦诸子的理性气质。
捍卫墨子:论侯外庐对郭沫若墨子主张之驳议
作者: 安妮  来源:学术月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郭沫若  侯外庐  墨子  明鬼  马克思主义 
描述:郭沫若与侯外庐这两位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学术争论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二者借用马克思术语来阐释墨学和对墨子的争论,尤其是对墨子主张有相左的观点。从侯外庐的书信、著作、自传与学术交游入手,探索其
张之亮:兼爱非攻,行走天下
作者: 胡正东  来源:电影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慌心假期》  电影  固执  兼爱  非攻 
描述:犹记当年初看张之亮《笼民》的感觉,悲怆郁积,没到破堤而出却已化成隐隐的忧伤与惆怅,走遍全身。于是关注他其后的每一部作品《飞越黄昏》、《自梳》、《流星语》、《慌心假期》、《等着你回来》和今天的大片《墨攻》。《墨攻》之后,张之亮筹备新片《肩上的蝴蝶》,相见北京,让我觉得这个敦厚的顺德男人的内心,对弱小者竟有如此柔软多褶的复杂情怀,而外表文弱随和的他,骨子里其实是固执的,但这种固执倒不如说是一种固守,一种坚忍,对自己、对电影、对身边的人,而且这么多年来未曾改变。
墨子与孟子、庄子“”的思想比较
作者: 李强  来源:现代妇女(理论前沿)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墨子 
描述:孟子、庄子和墨予分别作为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的代表,由于各家思想宗旨的差异,他们的天人观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从孟子的“道德之”、庄子的“自然之”和墨子的“意志”的不同之处,也可以看到他们彼此学说的中心所在。
墨子的天启神谕思想
作者: 肖双荣  来源:文史博览(理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志  明鬼  兼爱 
描述:墨子认为社会之乱的根源在于儒家亲亲有等的别爱思想,于是提出兼以易别。由于兼爱思想超越了以血缘亲近为依据的自然思维模式,墨子于是假托为上天的启示和鬼神的旨意。这种假托天启神谕的方式不只是为了振世救弊的社会功利目的的实现,也把人与人性推向了神圣与崇高的地位。
墨子天人关系探析
作者: 李强  来源:黑河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命  天志  天人关系 
描述:墨家天人关系的实现,是通过一种"外在超越"标准的制定、力量约束来达到的。在这一基础上来重新认识墨子的"天人二分"思想,其在我国哲学史上的价值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上博藏簡第五册鬼神之與《墨子·》——兼論竹簡墓主的學派問題
作者: 黄人二  来源:诸子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整理者  墓主  富有天下  天志  思孟學派  内容分析  左史  宋穆公  校勘者  非儒 
描述:。整理者云:"本篇爲對話體,雖然失去開頭部分,且無‘説話者’,但從内容分析,應是《墨子》的佚文。記述墨子與弟子或他人的對話,討論的内容是鬼神有所和有所不明的問題。"1人二案,關於釋字,本篇難字不多,且已有學者在整理者的基礎上,於個别的文字,加以訂正,但仍有未解釋
兼爱天下 德技双馨:基于“双师素质”视角探析墨子教育思想及启示
作者: 胡恩保  来源:生活教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双师素质  墨子 
描述:本文从“双师素质”视角分析了先秦教育思想家墨子及其教育思想,认为墨子兼爱天下,德技双馨,符合当今高职院校倡导的教师应具备的“双师素质”价值指向。提出从树立墨子榜样、借鉴墨子兼爱”教育理想、吸收墨子教学智慧和突出“德高为师,技强为范”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