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名的法学底蕴——墨家"语"义释
作者: 周兴生  来源:唐都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经  辞  故 
描述:传统人文学术素以经学传世.但经学的学术底蕴迄今不明.这导致本土学术高低不能以本土标准衡量的现象,墨家学术亦无深入认识的台阶.此文以关键字考释揭示""具有学术水准标尺功能.此功能源于""要求文言
千古豪侠墨家
作者: 朱建军  来源:国学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豪侠  中华民族  天使  白衣 
描述:墨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中国也有天使的话,那么一个真正的墨家人物就应该是天使,虽然他们没有翅膀、没有娇好的面容,而且大多并非美女而只是男子。他们和我们想象中的天使外形上的相象之处,只是他们都是身着白衣。只不过墨家之所以穿白衣,并非为了显得纯洁或者美丽,而只是为了节约,毕竟古代的染料还是蛮贵的。
《周易》古墨家思想
作者: 孙熙国  来源:周易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易经  墨家  尚节  尚力  尚用  兴利 
描述:诸子之学皆源于《易》。就墨家而言,其思想的基本特征为:贵节非乐,贵兼泛爱,尚用尚齐,兴利节用,尚力自苦,尚贤尚同,右鬼薄葬,非礼非命。以此为参照,考诸《易经》,不难发现,墨家思想的许多方面,如尚节、尚力、尚用、兴利等,皆可在《易经》中见其端绪。
墨经霜香益远 历久方显岁寒心——北派山水画家天牧小记
作者: 孔蜀筠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天牧  北派  山水画家  岁寒  笔墨  夏圭  作品  寻梦  皮纸  意境 
描述:曾有人问:学画有捷径否?答曰:人一为之,己十之;人十为之,己百之。此即为捷径也。
墨学思想渊源研究述评
作者: 逯宏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学  思想渊源  研究综述  评价 
描述:学界对墨学思想渊源的争论持续了千多年.墨子的身世,包括里籍、姓氏与族,对墨学思想形成有一定影响:关于里籍,有中国与外国之争、山东滕州与河南鲁山之争;关于姓氏与族,有墨胎、目夷说和墨如之别.对于墨学思想渊源的认识,古今概有六种主张:夏政、儒学说、清庙、宋学说、独创说和多元.
墨子人才管理思想述评
作者: 杨明艳  来源: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人才管理思想  述评 
描述:在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莫过于人才.对于人才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由于生活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动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使他感悟到人才的重要性.基于此,墨子在选才、用才、励才等诸多方面,阐述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风格的人才观.从墨子人才管理思想的核心-"尚贤"入手,探讨其人才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述,意在以古为鉴,为现代人事管理寻求一些启示.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作者: 袁建辉 李兵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道德教育  人性  “兼受” 
描述:墨子以人性由后天因素所染而成为理论依据,提出以培养“厚乎德性”的“兼士”为道德教育目标,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的“择务从事”的道德教育方法,显示出卓越的改造人的力量。这一理论对我们当今道德教育依然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智慧灵魂澄澈宁静——《墨攻》诠释墨家“兼爱、非攻”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青春男女生(妙语)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诠释  思想学说  进退两难  燕国  赵国  兼爱  灵魂  智慧  梁国 
描述:中华大地诸国纷争,群雄争霸,强大的赵国在攻打燕国之前,必先攻破夹在赵燕之间的梁国……一个昏君,一个奸臣,一个愚忠,一个少不更事,一个进退难,一个忠良之后,一同诠释一幕墨家思想学说。
墨经》“止类以行人,在同”译释思考
作者: 樊国萍 李梅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行人  墨论  体系解释  历史解释 
描述:《墨子》是我国先秦时墨家著作的重要经典,《墨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文排序需旁行而读,语言凝练,文意晦涩,以致理解较难。如对《下》中"止类以行人,在同"的理解,传统学者、梁启超等仅是从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试墨经》修辞观及其修辞实践
作者: 王兆春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诚信  尚质  抒意  平实修辞  艺术修辞 
描述:墨经》对中国传统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诚信,既是文化价值观,也是修辞的根本目的。以诚信为归依、以尚质、“抒意”为特征的修辞观与《墨经》语言运用中的修辞实践是一致的。其理论阐述和修辞实践,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