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利天下为之的造物设计思想
-
作者:
王铁飞 何亚玲 来源:艺术科技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反装饰思想 缘起 造物设计 墨子 功能主义
-
描述:基于对夏商两代青铜等器物纹饰繁复而缺失实用功能现象的思考和对“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社会风尚的反感,作为诸子中真正的平民设计师,能代表“百工”的墨子明确提倡反装饰的造物思想并身体力行之。墨子
-
宿命与天命──墨子「非命」思想的反思
-
作者:
孙长祥 来源:哲学与文化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非命 三表法 义 天志 兼爱
-
描述:。全文分成三部分,壹、前言:釐清與分辨有關「命」的基本概念。貳、本論:墨子「非命」思想的意涵。下分四段:一、墨子非命思想背景的一般性考察;二、以「三表法」建立批評的標準以非命;三、非命以立義──以天志
-
墨子“法天”“听民”的法律思想
-
作者:
孟天运 葛敬静 来源: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法制 法天 听民 规矩
-
描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交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兼爱、尚同,但是也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他认为法制是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是规矩绳墨,不可或缺;法制的制定要效法天道;还主张赏善惩暴,要俯从社会舆论,注重社会效果,这与法家、儒家、道家都不相同,而且这些观点的提出比法家人物思想要更早,其思想观点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墨子天志、非命思想新探
-
作者:
马海峰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神 天命 天志 非命
-
描述:春秋以来,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和重民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传统的天神、天命思想受到许多人的怀疑、否定.墨子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对天神和天命做了一系列改造,创造了天志、非命说,使天神和天命为自己的学说服务.
-
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的社会根源
-
作者:
杨华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志” “明鬼” 社会根源
-
描述:天志、明鬼是墨子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些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当时社会宗教信仰淡漠,社会失治现象层出不穷,赏罚机制严重缺失,致使社会治理出现混乱局面。天志、明鬼思想就是墨子针对这些社会现象提出的整饬社会的方案之一。
-
墨子的天志论与其政治思想
-
作者:
杨树人 来源:力行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
描述:墨子的天志论与其政治思想
-
墨子法律思想中的尊天事鬼观
-
作者:
刘向明 来源:龙岩师专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尊天 墨学 交相利 天志 非乐 尚贤 以天为法 三表法 代天行罚 法天
-
描述:对于墨子思想中存在着的明显的唯心论和宗教神秘主义倾向,过去人们谈论很多,但对其法律思想中存在的尊天事鬼观则谈论较少。本文通过对墨子的尊天事鬼法律观及其成因的系统论述,从新的角度说明其法律思想的软弱,进而说明这是墨学中绝的原因之一。
-
平等互助,兼爱天下:《墨子》简说
-
作者:
江大林 来源: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兼爱” 《墨子》 平等 简说 阶级社会 兼相爱 “仁” 主张
-
描述:我该知道的《兼爱》有上、中、下三篇,均阐述“天下兼相爱则治”的道理。这里选录其上篇。墨子的“兼爱”,主张爱无差等(对一切人同样的爱),与儒家的“仁”和“推恩”思想(即爱是由近及远,由亲即疏的爱)相对立。但墨家的这种兼爱,是离开阶级内容的抽象的爱,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
天志鬼神皆人意:从墨子《天志》、《明鬼》看其鬼神论思想的实质
-
作者:
庞家伟 王丽娟 来源:甘肃高师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天志 鬼神 兼爱 非命 人意
-
描述:墨子在儒、道等先秦诸子淡化鬼神的春秋战国时代,大谈天志鬼神,是有其内在实质的。鬼神论思想其实是社会动荡转型时期实现墨子兼爱、非命理想的政治策略,这种思想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迷信,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世俗民众。他的天意鬼神实质就是民众意愿。
-
《墨子》《庄子》《韩非子》说诗、引诗之衡鉴——兼论战国时期非儒家诗学思想
-
作者:
叶文举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说诗 引诗
-
描述:《墨子》、《庄子》、《韩非子》作为战国不同时期非儒家的代表著作 ,它们说诗、引诗反映了非儒家的诗学思想 ,以及《诗》被接受的状况。战国时期非儒家对《诗》基本上保持了抨击的姿态 ,且越来越强烈 ,这种态度从反面也说明了《诗》在战国时期的影响越来越深广 ,这是儒家《诗》经学化演进轨迹另一形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