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的历史暗河——墨家侠义精神的遐想
作者: 王圆圆  来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自由  游离  催化  合流  理性 
描述:墨家开创了古代的刺客传统、侠士精神,引发了无数文人的千古侠客梦。侠的精神经文人提纯,愈加艺术化。侠文化在中国完成了从动作野性升华至生生不息的生存哲学的全套过程,而这条线索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大多数研究只看到文化中沉静的一面,却未注意到内在精神的暇游。游侠精神,是自由精神沉潜的历史暗河。
墨家宗教论——谈宗教之为宗教的标准
作者: 陈坚  来源:当代宗教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墨家宗教论——谈宗教之为宗教的标准
墨子从生产和“民利”出发的思想试论——谈对郭沫若贬墨观点的不同看法
作者: 阳正太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约生在孔丘之后,孟轲之前,即春秋末战国初的时代。他是墨家学派的的创始人。墨家学派与孔丘为首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同样著名,儒墨并称,瞥之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尊师》也说:“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位伟大思想家,研究他的思想的可靠史料是《墨子》这部著作。通观这部著作,其中贯串着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强乎耕稼树艺”,“强乎纺绩织红”,以“兴天下之利”。即是努力发展生产,关注百姓利益。这个基本观点贯串在
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论墨家之“乐”
作者: 杨雅丽  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礼记·乐记》  察乐知政  乐教  礼乐  墨家  非乐 
描述:井然有序之特征 ,故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 ,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 ;乐有“移风易俗”、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 ,故儒家注重乐的社会功能 ,提倡乐教。墨家“乐” ,是出于对社会现实、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批判 ,有历史的合理性 ,但墨家又滑向了“矫枉过正”之极端
《老子》音乐美学思想阐微:与墨子“乐”思想比较
作者: 李浩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老子》  大音希声  非乐  愚民  墨子 
描述:》及其有关资料的研究,意在指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乐,并对其它观点加以分析,与墨子的乐思想比较。
《墨子》《庄子》《韩非子》说诗、引诗之衡鉴——论战国时期儒家诗学思想
作者: 叶文举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说诗  引诗 
描述:《墨子》、《庄子》、《韩非子》作为战国不同时期儒家的代表著作 ,它们说诗、引诗反映了儒家的诗学思想 ,以及《诗》被接受的状况。战国时期儒家对《诗》基本上保持了抨击的姿态 ,且越来越强烈 ,这种态度从反面也说明了《诗》在战国时期的影响越来越深广 ,这是儒家《诗》经学化演进轨迹另一形式的表现
论《墨子》的“
作者: 张乘健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学研究  墨家哲学  兼爱  有神论  哲学体系  孔子  孟子  宗教思想  天志 
描述:墨家哲学经历二千年的沉霾,在近代得到高度评价,由于沉霾的时间过久,褒贬波动的幅度过大,使探讨墨家哲学的本来面目增加了难度. 孟子对墨子哲学有一段著名的评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
浅谈墨子“相爱”思想与当下中国法制发展和道德建设
作者: 宁婧  来源:法制博览(中旬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思想  道德  法制发展 
描述:"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兼爱"主张整体的爱,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爱。"兼爱"思想作为墨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对中国的法制发展和道德建设有着深刻意义。
从孔子的“仁”到墨子的“
作者: 赵纪彬  来源:孔子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墨子  论语  子贡  奴隶主贵族  逻辑学  推理形式  实践态度  孟子  朱熹 
描述:史伯的“去同取和”思想,通过晏婴而影响于孔子;并由孔子将它发展成为维新路线,而与激进的变革路线相对立。《论语·子路》篇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其明证。何谓“和”?何谓“同”?两者的关系又如何?清儒黄式三曾说:
《墨子》的谍报思想——与《孙子》比较
作者: 穆志超  来源:北京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墨子》的谍报思想——与《孙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