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经》“单称矛盾命题”的形成
-
作者:
韩国建 来源:哲学动态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矛盾命题 沈有鼎
-
描述:据沈有鼎、周云之、刘培育、董志铁等的研究,《墨经》(指狭义的《墨经》,即《经》、《经说》)的“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已认识到了“矛盾命题”的问题[1],即“单称矛盾命题”。[2]本文旨在讨论
-
墨家逻辑的命题论
-
作者:
孙中原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逻辑 或然 实然 必然 全称 特称 假言
-
描述:墨家逻辑有独特的命题论。其中对实然、或然和必然等模态命题,祈使句的主观或然模态和客观必然模态的区分,全称特称命题,假言命题,以及命题的评价标准等,都有独到的论述和巧妙的运用。这对今日的逻辑研究和今人的思维表达,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墨经》的单称命题概述
-
作者:
韩国建 来源: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句子 沈有鼎 单称命题 《墨经》 矛盾命题
-
描述:沈有鼎认为《墨经》“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①中的句子“这是牛”、“这不是牛”是一对“矛盾命题”。②周云之、刘培育进而认为是“单称矛盾命题”。③但是沈有鼎等并没有给出《墨经》文本的句子,命题、单称命题
-
《墨经》论命题与组合
-
作者:
乔俊杰 来源:经纪人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经 语言哲学 命题 语境 组合
-
描述:哲学范畴——“类”、“故”、“理”,特别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合命题得以成立的两种条件:“大故”和“小故”。《墨经》中关于语境与组合、词法与句式等语用和线性语言学术的讨论在先秦甚也实属罕见,这些都是有待继续发掘的丰富的文化矿藏。
-
科学家突破墨子技术关键步骤:单光子发射增强
-
作者:
暂无 来源:功能材料信息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 技术设备 科学家 量子计算机 墨子 量子通信 纳米金刚石 研究人员
-
描述:纳米金刚石被放到一种新型“双曲超材料”的表面,以增强单光子的生成能力。单光子是开发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技术设备的关键一步。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利用“双曲超材料”增强单光子发射的方法,这是通往开发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技术设备的关键一步。
-
墨子命题可以取代平行公理
-
作者:
纪明 来源:数学教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公理 平行 命题 墨子 等价性
-
描述:本文证明了中国的墨子命题与平行公理的等价性.并给出墨子命题可以取代平行公理的几点理由.《墨经》中的“经上”一文载有命题:“平,同高也.”这个命题在平面几何中可译为:平行直线,处处等距.简称墨子命题.
-
《墨子》中自然科学命题选译
-
作者:
李雨丰 来源: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译文 成象 《墨子》 凹面镜 经说 物体 光源 焦距 自然科学 木柱
-
描述: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年鲁国人。曾经做过手工业工匠,有丰富的手工业生产经验。其言论代表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一书属于墨家学派的经典,其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自然科学的命题。兹录译于后,以备参考。
-
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新解
-
作者:
张青卫 来源:船山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诡辩 偷换概念 举例不当 混淆概念
-
描述:对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逻辑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诡辩,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是正确推理的结果,其实两种看法均有偏颇。正确的说法是:墨家在此处举例不当,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
墨家“杀盗非杀人”命题解析
-
作者:
杜音 来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逻辑结构 墨经 外延 逻辑学家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兼爱” 思维 类名
-
描述:《墨经·小取》:“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这段论述从总的过程来看是一个“援”式推论。但“盗,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本身却是“侔”式推论中“是而不然”的一个实例。其逻辑结构值得辨析。
-
墨家与亚里士多德命题论之比较
-
作者:
许锦云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亚里士多德 命题论
-
描述:命题理论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墨家和亚里士多德都讨论了命题的本质、命题的类型及关系、模态命题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丰富的命题理论。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又有很大差异。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西方古代逻辑的相同本质和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