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现代新墨家”的文化解读
-
作者:
彭永捷 来源:现代哲学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现代新墨家 现代新墨学
-
描述:现代新墨家是新近出现的一个学术派别。他们以复兴墨学为职志,以对墨家文本的现代解释为途径,寻求回应现代问题的文化资源。该文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对现代新墨家的产生、学术活动、工作思路、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给予简要的评析。
-
墨子的教育方法及现代意义新探
-
作者:
耿望 来源:语文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教育方法 现代意义
-
描述: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独特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如不扣必鸣、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分科教学、注重实用等,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重新解读墨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不难发现其令人心折的现代价值。
-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新探
-
作者:
刘丽琴 来源:教育与职业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职业教育 现代价值
-
描述: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实践家,他在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特别在职业教育上更是有着精妙独到的见解。文章对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和探究,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理念,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
墨家精神的现代诠释
-
作者:
陈转青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精神 经济伦理价值观 平等 革故鼎新
-
描述:墨家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精神有一定的通约性,分别体现在墨家“贵义尚利”的经济伦理价值观、“尚贤”与“尚同”并举的平等精神和“革故鼎新”精神三个方面。吸收和转化墨家精神的“合理内核”,对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现代企业精神和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创新精神,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
墨子人天学新探
-
作者:
宋志明 来源:中国哲学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人学 人际学 天学 知识学
-
描述:墨家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称之为人天学,由人学、人际学、天学、知识学等部分构成。墨子强调,人是劳动者,劳动实践才是人的本质规定。墨子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在天、鬼神
-
现代视域下的墨子美学
-
作者:
秦璇 来源:青春岁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非乐 声乐害政 评价
-
描述:墨子不仅在哲学领域有重要地位,他的美学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本文首先对墨子以及《墨子》一书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分析了墨子的一些美学思想并阐述了墨子提出"非乐"论、声乐害政等美学思想的背景和原因,最后对墨子的这些美学思想作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
谈“辩”论“当”——墨家辩学与现代论辩理论
-
作者:
刘宗棠 来源: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辩学 论辩 当 承认
-
描述:墨家辩学是我国古代名辩理论的主要部分。根据墨家辩学中的有关知识,联系现代论辩理论中的“承认”说,可以得到一种认识:进行论辩是为了“争胜”;要能“争胜”,就要注意在论辩中“取当”;所谓“取当”,也就是要注意在论辩过程中谋求“承认”。
-
墨家价值理论的现代考量
-
作者:
朱武振 刘诗贵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功利 价值 现代
-
描述:墨家的价值理论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有着重要的现代应用价值。在价值取向方面,它坚持"为功"、"利民",坚持"利而取之""、利于天下"的宗旨原则;在价值选择上,它主张"利中取大,害中取小";在价值选择
-
《墨辩》“三物”新解
-
作者:
张长明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辩》 故 理 类 主体 客体
-
描述:在传统研究模式中,通常将《墨辩》三物类同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认为辩即逻辑,形成了墨经逻辑的基本推理程式,即三物论式。实际上,三物是一种认知事物的认识模式,有其内在的逻辑行程,即:察类,循理,明故。三物以论辩的方式来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揭示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论内涵。
-
墨家与儒家异同新论
-
作者:
余卫国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儒家 思想主题 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
-
描述:墨家与儒家的关系问题,是墨家思想研究中最为纠结的问题。这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墨子》一书的思想主题、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的问题,而且更涉及到墨家对历史命运的理解或解释的问题。如果说墨家与儒家的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