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凡 张欢:《墨经》论“推”
作者: 刘邦凡 张欢  来源: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墨经  墨辩  推  推理 
描述:"推"式推论体现了《墨经》的逻辑推理思想,是墨辩中"说"的种类之一。"推"不仅体现了传统演绎逻辑的推理规则,还体现了归纳逻辑中类比推理的原则。墨子的"推"是一种反驳的论辩逻辑方法,意在推到对方的观点
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
作者: 王兆春  来源:毕节学院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符号  名  实  能指  所指 
描述:从纯粹语言学的角度对《墨经》进行的探讨,是墨学研究应有的一个方向。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关于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可变性和不变性的讨论,与《墨经》中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有着某种相似性。
墨经》中的“侔”是复构式的直接推论
作者: 张清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公元前5世纪墨家创始人墨子代表当时手工业者和一般劳动者的利益,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与儒家作思想上的斗争,开展了学派间互相辩诘的风气,并提出了认识论上的三表法。由此产生出逻辑学的需要和萌芽。墨家
二十世纪《墨经》逻辑研究概观
作者: 马全智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二十世纪,由于学术摆脱封建专制的羁绊,几成绝学的《墨经》却成为一代学人研究的熟门和时尚。经历一个世纪的探讨, 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令人叹为观止。对《墨经》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沈有鼎论《墨经》名辞学说
作者: 王丽娟  来源:昆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沈有鼎先生在《墨经的逻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以下凡是该书的引文只注页码)中,全面、详细、深入地论述了《墨经》关于“名”和“辞”的学说,较之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有诸多独创之处。
亚里士多德《论辩篇》和《墨经》比较研究
作者: 宋文坚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梁启超、胡适等人开创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比较研究,即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相比照来考察先秦名辩,对推动先秦名辩或有些人称作的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如今我们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仍沿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者队伍已形成规模,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数量庞大,应说成绩可观。
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作者: 赵继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墨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不仅在内容上表述了墨家学派的知识成果,而且突出地表现出对思维方式研究的致思倾向;不仅对辩说的形式作了理论概括,而且提供了大量的辩说应用模式,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试论沈有鼎《墨经逻辑学》的贡献
作者: 王丽娟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沈有鼎先生(1908-1989年)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一生主要从事数理逻辑、中国逻辑史以及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逻辑史方面, 重点研究先秦名家辩者和《墨经》中的逻辑思想。沈先生
析《墨经》的“无厚”概念和辩者的“尺棰”命题
作者: 周焕山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析《墨经》的“无厚”概念和辩者的“尺棰”命题
亚里士多德和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比较
作者: 程云龙  来源:南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系统  墨家学派的逻辑系统  两个系统的比较 
描述:Although both the Aristotelian and the Mohist logic systems were were basically created in the same historical era, they have to be regarded as two separate entities each with its own traits and each representative of its own background culture.Despite the few similarities the two systems share, their differences appear by far more numerous and evident.Through an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logic systems it's possible to recognize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systems and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s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cience) thus at the same time gaining a deeper knowledge of the these two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essence oftbe logic of which they prom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