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伦理思想探析
作者: 沈诗意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伦理思想  实践价值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在同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各个学派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虽各不相同,却也不乏相互契合之处。不同学派彼此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并在相互驳难、相互批评的过程中,受到对方学术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作为当时蜚声列国的显学之一,墨学对其他学派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着力于墨子伦理思想的研究,试图从墨子伦理思想产生的渊源入手,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梳理及其哲学基础的分析,探寻墨子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挖掘出墨子伦理思想中有益的部分,古为今用。最后,从墨子伦理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入手,探索其衰微的缘由,讨论墨子伦理思想复兴的启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价值。墨子的伦理思想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哲学基础展开的。何谓“兼爱”?“兼爱”主要强调的是爱的范围的广泛,要“兼爱天下之人”(《天志》),爱的对象范围应是“天下之人”,即“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兼爱》)。为何“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混乱动荡、诸侯之所以穷兵黩武,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在提出“兼相爱”的同时,墨子还要求人们做到“交相利”。只有人人都做到了“交相利”,才能最终实现“兼相爱”的社会理想,而且墨子带领弟子不遗余力地去实践。墨子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为救世而四处奔走,以致“腓无跋,胫无毛”,为了实现其社会理想,救万民百姓于水火,甚至“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建立在这一哲学基础上,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于“克己修身”、“勇能兼备”、“非攻有义”、“救守有道”和“志功合一”五个方面。一是“克己修身”。主要内容是个人德性的锻炼和培养。在墨子德性谱系上由个人至家庭再到国家,正好是修、齐、治、平的一个完整过程。其中,“修”是起点。二是“勇能兼备”。《新语·思务》云:“墨子之门多勇士”,相同的还有《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这种至死不渝的精神,既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也源于墨子讲求“任侠”的理想人格。三是“非攻有义”。墨子之所以提倡“兼爱”,无非是为了达到兴利除害的救世目的。那么,墨子当时面对的最大之“害”是什么呢?那就是常年连绵不绝的争霸战争。为了除此大害,墨子提出了著名的“非攻”说。四是“救守有道”。墨子并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为了实现其“兼爱”理想,达到“非攻”目的,积极探索战争防御之术,并将之付诸实践。五是“志功合一”。墨子既重视感性的经验及效果对于道德评估的价值,亦重视理性选择和善的动机的意义,强调要“合其志功而观”。然而,在墨子伦理思想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墨子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别,却又要求人们不分差别地彼此相爱,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之中,墨子伦理思想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也为日后墨学的衰落埋下伏笔。诚然,在阶级社会中,这种超阶级的“兼爱”、“非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并且由于历史的局限,墨子不可能意识到思想体系的空想性。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及墨子光辉的实践行为不仅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崇高的道德典范,而且也显示了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面对日益盛行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倡扬墨子之兼爱理想,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把普遍的爱作为义务的墨子学说,对现代世界来说,更是恰当的主张,因为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但在感情方面还没有统一起来。只有普遍的爱,才是人类拯救自己的惟一希望。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墨子·非儒》成篇年代考
作者: 卢晓霞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墨子·非儒》成篇年代考
墨子社会管理思想与当今社会管理
作者: 李慧琴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墨子社会管理思想与当今社会管理
关于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的形成
作者: 张婷婷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志  鬼神 
描述:墨子及其所建立的学派,在先秦与儒家并为显学,地位显赫。“天志”、“明鬼”是墨子思想的重要部分,为墨家体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墨子将尊天事鬼作为其推行政治方针的手段,用大篇章来论证天以及鬼神的真实存在、权威地位。墨子是典型的务实型学者,追求现实的利益,但却将自家学派的终极保障上归于“天志”、“明鬼”这一看似虚无的存在。学者们对于墨子的这一做法也多有叙述研究,本文将视角聚焦在墨子这一尊天事鬼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上。本文在绪论部分主要为墨子“天志”“明鬼”研究的回顾、现状与展望,论述这一题目的主要意义。正文第一部分:叙述天、鬼、神观念的缘起,由于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天、鬼、神的作用被人为的夸大了很多,并且自古就有着将其作为统治政治手段的传统。“天命”的观点在西周时期影响广泛,治国要以德、求民主,这与国家运势有着密切关联。崇尚鬼神的现象在各阶层都广为显现,天、鬼、神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在这种情形之下,墨子的鬼神思想便顺理成章生成。正文第二部分:讲解墨子选择“天志”“明鬼”作为维护其学说与所处时代之关联。当时正是一个新旧交替,方生未死的大变革时期。如此大变革就为各种思想的形成营造了自由空间。政治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成份变更,战争频发。绝地天通的打破以及怨天尤人思想的兴起,导致人们思想上混乱。而墨子深受邹鲁之地的文化影响,认识到可以利用鬼神去发挥威慑作用。正文第三部分:墨学体系中“天志”“明鬼”形成的必要性。重点谈尊天事鬼、墨子想要借此达到的目的以及该思想在墨家十论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谈墨家思想不可回避儒家的影响,“非儒”虽然是墨家鲜明提出的思想之一,但儒墨在鬼神方面又有很多一致处。本文按照先将鬼神思想放置于历史长河之中,阐述墨子所处时代的背景,论证墨家体系的构造这一顺序,从大时空到时代背景,来论述墨子此种思想的形成过程。
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孙亮  来源:辽宁工业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墨子  道德教育思想  比较研究  价值 
描述: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能为目前的道德教育提供借鉴,本论文通过孔子与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从中找到启示,以便更好地为改善和提升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服务[1](P1)。由于以前的研究资料基本都是对他们
从义与亲的冲突看墨子的“公利观”
作者: 孟静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公利  义  亲  道德苛求 
描述:墨子“义”思想的实质内涵是“公”与“利”的并集,“义”的源泉是“天志”,行“义”的动力是“爱人利人”,而“兼爱”是墨子“公利”思想的聚焦,“兼”即顺天意之“公”,“爱”即“爱人利人”,因而本文试图将孟子对墨子“公利观”思想中义与亲相冲突的批评——“兼爱无父禽兽”问题诠释为“兼爱不义”。不义有两层含义:不道德和不适宜,“兼爱不义”就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兼爱是不道德的“无父禽兽”。兼爱观“违背基本的人伦”,追求“公利”抹杀了对“亲”的界定:一是孟子通过与墨家夷子的对话表达了墨子之“义”是事生“二本论”;二是孟子通过对墨子“节丧”“节葬”思想的批评指出墨子之“义”是事死难以“慎终追远”。另一方面,兼爱是不适宜的道德苛求。“兼爱不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墨子式的违背“个人完整性”的“道德苛求”。“视人之亲若已之亲”是一种“不偏不倚的观点”,对亲人有特殊责任的“孝亲”属于一种“个人的观点”,当个人的私利不义时,墨子主张“不义不亲”和“大义灭亲”。这样,义与亲的冲突问题成为墨子“公利观”的一个挑战,即大公无私与对亲人的特殊责任之间的冲突。本文回归《墨子》文本,借助后果主义者与反后果主义者之间关于“道德苛求”的讨论,分析并回应孟子所提出的“兼爱不义”论证,从而为墨子的公利观辩护,进一步论证在墨子公利观中,义与亲实际上是可以相互和谐的。对义亲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墨子的“义”思想,还可能就相应论题的研究发展出某种范型理论。
墨子“节葬”研究
作者: 邵彦平  来源:青岛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节葬  棺三寸  以哀为本 
描述: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其出现后,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发展后,其基本礼仪在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基本确立,但其繁琐铺张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于是墨子在借鉴古之文化传统和早期儒道等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厚葬久丧带来的巨大危害,提出了“节葬”的主张。墨子“节葬”主要包括薄葬和短丧两个方面,并结合其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推行方法,力图改变贵族阶层的奢侈浪费现象。“节葬”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兼爱”、“节用”、“天志”、“明鬼”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子“节葬”强调人在丧葬礼仪上的平等,并认为丧葬礼需“以哀为本”,而不能有任何伪饰的行为,其中也体现了墨子对死亡和孝道的独特看法。所以,“节葬”在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股主张薄葬的溪流,绵延不断,矫正着主流社会的陋习,并对今天的殡葬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墨子》副词研究
作者: 阮琼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副词  《墨子》  意义类别  语法功能  特点 
描述: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有虚词和语序,这是古今一致的。其中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的虚词,其内部各小类中,副词又是最重要、用法、分类最为复杂的一类。因此,副词的研究对于古汉语的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上古汉语的副词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仍有部分重要的典籍,至今还没有进行细致、详尽的统计分析。鉴于此,本文特意选取《墨子》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墨子》中的副词进行研究。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对《墨子》副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墨子的生平、《墨子》、文本的选择、研究现状、选题依据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了各家对副词的界定及分类情况,并确定了本文对副词的界定及分类标准。第三章:此章节为本文的重点,详尽地统计了《墨子》中副词的数量,并将其分为八个类别: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谦敬副词、频率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情状副词,并依次举例进行分析说明。第四章:分析了《墨子》副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发现,《墨子》中副词主要是用来修饰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名词性谓语,常位于这些词的前面作状语。第五章:介绍了《墨子》中副词的兼类和连用现象。我们发现,兼类现象中的副词与名词的兼类较为普遍;连用现象中以同类连用中的情状副词连用是《墨子》副词连用的突出特点;最后通过与《颜氏家训》副词的历时比较研究来揭示副词发展的一般情况。最后,结语总结全文。
墨子“非乐”研究
作者: 成琳  来源:青岛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非乐  礼乐文化  音乐 
描述:“乐”在我国古代广义指的是一种集诗、歌、舞三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尚未分化的古代艺术的综合体,狭义指的即是音乐。在对待“乐”的问题上,中国古代不同学派、不同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墨子在《非乐》、《三辩》以及《公孟》篇中集中论述了自己对待“乐”的观点。墨子以“乐”制造、演奏、欣赏的繁复礼节与劳民伤财为由而提出“非乐”。这一观点的提出,不能仅仅看其表面理由,还应结合墨子的出身与阶级立场,结合墨子“十论”中总的思想基础来研究其深层涵义。“非乐”思想中贯穿着“节用”与“非儒”、“兼爱”的思想。并且,“非乐”中所非之“乐”是以儒家的礼乐文化中的“乐”为指向的,其指出儒家礼乐文化的“繁饰礼节”,于国于民,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墨子“非乐”与儒家维护礼乐文化的思想针锋相对,与此同时,与道家崇尚无为之“乐”的方向一致,但是出发点却有所不同。
墨子伦理思想研究
作者: 郭智勇  来源:东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墨子伦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