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家管理心理思想研究
-
作者:
夏金华 来源:苏州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领导心理思想 墨家 决策心理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
-
描述: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系统论述墨家的领导心理思想、决策心理思想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思想,并阐析其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 本研究认为: 墨家的领导心理思想有六个方面内容:(1)“厚乎德行”的品质特征
-
墨家法律思想研究
-
作者:
王宏 来源:中山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法律思想 兼爱 尚同 尚贤
-
描述:时代”论表示认同的基础上,指出轴心时代出现的思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其后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先秦法律思想为我国后世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直接或者间接的重大
-
墨家尚同思想的特点研究
-
作者:
杨丽娟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代哲学 先秦墨家 尚同思想 《墨子》
-
描述:《墨子》是古代中国先秦墨家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古代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墨家尚同思想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尚同”的含义,前辈对尚
-
墨家物理学研究
-
作者:
魏萍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物理学思想 科学精神
-
描述:墨家物理学研究
-
墨家文艺思想研究
-
作者:
邱绪胜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功利主义 文艺思想 非乐 反质
-
描述: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儒墨两大系统。墨家的思想是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反叛;墨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反叛主要表现在对儒家礼仪传统的批判。功利主义是贯穿墨家思想的一根红线,无论是在文化
-
先秦儒家和墨家譬的研究
-
作者:
黄朝阳 来源:中山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譬 墨家 中国逻辑史 儒家
-
描述:先秦儒家和墨家譬的研究
-
墨家科学思想分析
-
作者:
邢兆良 来源:厦门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科学理论结构的水平相一致。在遵守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墨家在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应用类推、定义.止论、悖论等各种逻辑手段,使一些科学概念具有明确性,推理论证具严密性,科学理论具有初的逻辑结构
-
墨家尚同思想的特点研究
-
作者:
杨丽娟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代哲学 先秦墨家 尚同思想 《墨子》
-
描述:《墨子》是古代中国先秦墨家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古代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墨家尚同思想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尚同”的含义,前辈对尚
-
墨子的先在认知图式及其“非乐”论美学思想研究
-
作者:
莫付欢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非乐 日常生活审美化 图式 墨子 皮亚杰
-
描述: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皮亚杰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内容。“图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图式就是主体所具有的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一种动态性的认识结构。主体
-
论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1895-1925)
-
作者:
沈韬 来源:西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墨学研究 实用性 繁兴 近代化
-
描述: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关键期,作为诸子学一支的墨学学术在“中绝”近两千年后亦于此时顺势而起。以传统考据学之奠基和与西学“相通”为基本条件,墨学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之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之中重新复活和繁兴。墨学研究因之形成鲜明的历史特征,即参与群体空前广泛、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实用主义色彩浓厚、“以西解中”之法风行、研究领域日益专门化和系统化。一方面,清末民初的治墨者借助西学,一改陈旧、单调的学术面貌,完成了墨学自身的传承与裂变;另一方面,他们“通墨致用”,将墨学思想与现实需要相撮合,使墨学在传播西学、批判传统、启蒙国民和扭转士风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瑜不掩瑕,急功近利的致用取向导致本期墨学研究层次不齐,墨学之真精神往往随之刊落。综而观之,清末民初的墨学研究既是中国近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统学术近代化进程中的助推因子,并对社会进步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一切,成为现代墨学研究立足的起点和基石。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学术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护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墨学的精深之处虽不是西学之来源,却可以与西学相互对接,使中国传统学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