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理想社会思想述评
作者: 付志丞  来源:内蒙古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理想社会  安生生  完整体系 
描述:墨家,作为先秦两大显学之一,其学说对先秦时期我国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有非儒即墨的说法。墨家针对战国时期具体社会状况,提出了一整套社会改良方案,构建了一个“安生生”的理想社会。本文重点论述了墨子思想的来源、墨子理想社会的含义及特点,对比了相近时期的几个理想社会,并阐述了墨子理想社会的积极意义及理论缺陷。希望能弘扬传统文化,指引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墨子希望构建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无人”的“安生生”社会,其主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哲学思想等方面。墨子的理想社会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代表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主张兼爱,主张“赖其力者生”,与相近时期的其他理想社会构想一一儒家的“大同社会”、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相似的地方,但又各有特点。墨子的理想社会作为我国早期乌托邦的代表,有着所有乌托邦的共同点:它既是人类对所有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又是“乌有”的空想。墨子的“安生生”社会有着指引向上的积极意义,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其体系内部各主张之间又有着明显的矛盾以及政策改革上的不彻底性,很值得研究。
《墨子间诂》训诂研究
作者: 席芬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间诂》  训诂内容  术语  特点 
描述:《墨子》是先秦时期一部经典之作,内容相对深奥难懂。清代以后为其作注的才渐渐多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成就较高的是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孙诒让覃思十年,精益求精,对《墨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校注,著成《墨子间诂》一书。本文分绪论和三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墨子间诂》的训诂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在训释词义方面,孙氏继承了传统训诂学家的方法,主要是以形说义、因声求义和据文正义三种方式;在考察异文方面,考察不同版本、上下文和前后文;在说明典章制度方面,对古代一些方面的制度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对《墨子间诂》的训诂术语作以归纳,孙诒让常用的术语为以下几个方面:解词和解句的术语、拟音的术语、说明文字通假的术语、表意见的术语。第三章主要是对《墨子间诂》的训诂特点作以具体分析,突出之处表现在:旁征博引文献、对前注进行匡正补充、训诂和校勘相结合。最后对《墨子间诂》训诂方面的不足略作陈述,并对文章作以小结。
《墨子》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研究
作者: 张玉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述宾结构  语义关系 
描述:述宾结构是古汉语中一种基本的句法结构,由述语和宾语组合而成。学术界对古汉语语法的深入研究,使述宾结构语义关系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述宾之间复杂多样的语义关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从专书和断代的层面研究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的成果不多,这不利于考察它在整个汉语史中的发展状况。《墨子》内容丰富,口语性强,是研究先秦汉语的宝贵语料。本文选取战国后期的著作《墨子》作为语料,采用统计、定量与描述、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书中出现的述宾结构语义关系,并进行分类,力求准确合理地描绘出《墨子》一书中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的类型、特点等大致情况,从而进一步阐释先秦时代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以期对汉语史专书语法研究作一个补充。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墨子》的语料价值和研究现状以及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部分,分为三节。第一节简单介绍述宾结构、述宾结构的基本结构形式及与述补结构的辨析;第二节述宾结构语义关系方面,从句法理论、汉语自身的意合特点、汉语史及语用方面论述其复杂多样的原因,并分析述宾结构语义关系与词类活用的关系;最后第三节从语用角度阐述语境对述宾语义关系的辨别与制约作用。第二章对《墨子》中的述语进行描述。《墨子》中述语主要由动词性述语,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而来的述语充当。根据动词基本意义的不同,本文把动词性述语分为动作行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存现动词、类同动词、使令动词、趋止动词。第三章对《墨子》中的宾语进行描述。本文主要从宾语的构成成分和宾语的语义类型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墨子》中的宾语由体词性词语和谓词性词语两大类构成,宾语的语义角色分为受事、施事、使事等十三类。此外,还对双宾语进行简单概述。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根据述语和宾语结合产生的语义关系,将《墨子》中的述宾结构语义关系分为施受关系、使动关系、意动关系、为动关系、因动关系、对动关系、与动关系、给动关系、以动关系、处动关系、较动关系、处所关系和被动关系十三类,每类又通过具体例子加以分析;第二节,对双宾语的语义关系进行描述,分为支配关系、使动双宾结构和为动双宾结构三类,其中又根据动词的语义特征将支配关系分为给予类、教示类、称谓类、取得类四种,然后分别进行具体阐述。结语部分通过总结《墨子》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的基本情况及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的发展变化及趋势,得出本文结论:《墨子》述宾结构语义关系种类复杂,支配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用述宾结构表达多种语义关系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少,动宾结构不断朝着精细、确定的方向发展。
墨子思想矛盾性的多维研究
作者: 韩丽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思想  矛盾性  多维 
描述:墨子以其“摩项放踵利天下”的胸怀,忧患救世、大义凛然、自强不息、锄强扶弱、热爱和平、为正义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令今人感动。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现学界已公认为墨学的中坚篇,被称为墨学“十论”。墨家曾和儒家一起被韩非子称为“显学”,可是其命运却和儒家大相径庭,经历了“显”、“微”(“绝”)、“再显”的历程。而在所谓墨学复兴之后,对墨子思想“十论”的研究逐渐增多,且研究的已经够深刻。可是对墨子思想存在矛盾性的问题虽有涉及,却不够系统和完整。本文以墨子思想的矛盾性作为研究对象,以孙诒让《墨子闲诂》为文本依据,从多维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墨子思想“十论”的概念本身以及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分析矛盾性造成墨家学派在封建中国的发展走向,以及给墨子文学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矛盾性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而不是其缺陷。本文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解决有关墨子思想矛盾性研究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通过横向的与儒家孔子做对比,解决墨子以外的其他学派是否存在矛盾性的问题。此外对诸子学派思想存在矛盾性的宏观解读和《墨子》中是否参杂他家思想的问题的分析,来为墨子思想存在矛盾性做好铺垫,说明矛盾性不会影响先秦诸子学术价值!第二章分析墨子思想内部蕴含的深刻的矛盾性。从“十论”出发,分析各概念本身以及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总结各组矛盾之间的关系和成因。第三章分析墨子思想矛盾性造成墨学在封建中国的走向:由显而隐。探讨其衰微的轨迹和隐于民间形成侠文化的过程和原因。第四章分析墨子思想矛盾性在文学上的体现。从矛盾性的角度出发,看《墨子》的文学在语言、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的特点。第五章论述矛盾性是墨子思想的最大特色,其促成了墨子思想的丰富,以及其矛盾性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民粹主义”视角中的墨子“非乐”思想
作者: 张怡心  来源:山东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非乐”  “民粹主义”  思想解读 
描述:墨子的“非乐”思想代表了墨家艺术观,细究墨子“非乐”内涵,可以看出里面蕴含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用、节葬等墨家基本纲领。在对墨子基本思想进行研读时,我们发现墨子与19世纪兴起的“民粹主义运动”有着共通的理论诉求,即都是站在平民大众的角度,力求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崇尚生产劳动,批判现行国家制度下精英群体对民众的压迫行为,主张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墨子与民粹主义结合起来予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解读墨子“非乐”学说时,以“民粹主义”为视角,探讨墨子在音乐艺术方面体现的民粹主义特征。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墨子“非乐”思想中的民粹主义色彩:首先介绍民粹主义的基本理念,然后从民粹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墨子的基本主张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平民本位观,指出墨子“非乐”的诞生乃是对国家现行“礼乐”制度的批判,进而探讨“非乐”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共通之处。第二部分是基于“民粹主义”的立场对墨子“非乐”思想的详细解读:根据民粹主义崇尚人民、维护人民利益、宣扬平等的主张,认为墨子“非乐”思想体现了崇尚劳动生产、维护劳动人权、平民政治观等理论诉求;然后进一步指出民粹主义和墨子“非乐”都强调人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劳动、社会成员应遵循劳动本位、社会活动应保障人民利益、社会精英应重视劳动人民的生存、政治制度应采取民本主义等主张;在此基础上说明墨子“非乐”的原因乃是认为音乐活动劳民费政、王公贵族的礼制与享乐侵害了劳动者的人权。第三部分是在“民粹主义”的视角下分析墨子“非乐”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局限性。文章认为,“非乐”思想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主张,是平民大众对精英贵族垄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特权的反抗,“非乐”思想开启了劳动人民的音乐美学诉求,加速了音乐理论研究的变革。但是,其理论学说中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忽视音乐艺术对人心的感染力、将人民群众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泛概念化、带有极端的宗教文艺色彩等。总之,通过“民粹主义”的视角对墨子“非乐”观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非乐”学说产生的历史偶然性以及不能形成潮流的历史必然性,在墨子“非乐”学说的探究中,揭示出民粹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和悖论,并指出墨子和民粹主义终究不会被历史所接纳的必然性。
《墨子》城守诸篇军事工程技术研究
作者: 王震宁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城守诸篇  军事工程技术  城防技术 
描述:墨家有着丰富的科技思想,也有着众多的科技成就。提及墨家技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墨经》而对城守诸篇却颇为忽略。《墨子》城守诸篇是自《备城门》以下至《杂守》现存十一篇,是墨家军事思想与兵战技术的集中体现,其中大量保留着军事器物制造的记载和军事守御中对于技术运用的描述。城守诸篇将墨家科技理论真正运用于实际,是墨家技术理论的重要体现。本文将以《墨子》城守诸篇为文本,参考诸多其他文献典籍,并结合现代考古成果,系统整理和发掘墨家军事工程技术理论,对于弥补墨家科技研究中长期缺失的“城守诸篇”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由一章绪论和三章正文组成,在绪论章节主要就选题的意义和理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内容、创新点等问题进行必要说明。论文第二章是以墨家学派与城守诸篇的关系为主线,论述了城守诸篇与秦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城守诸篇的篇目与成文年代作了必要的考证,为全文以时间与空间上的定位。论文第三章对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备器械进行了系统考证。将诸多的守城装备细划分为近身类、机弩类、抛投类与遮挡类器械,并逐一对其形制分析考据,以还原墨家制造技术。论文第四章主要对城守诸篇中的墨家城防技术进行梳理,本章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墨家对先秦时期主要攻城方式的防御,其二为墨家城防设施的建造。这两个方面共同体现了墨家卓越的军事工程技术水准。本文从《墨子》城守诸篇的军事工程技术方面入手,考镜源流,对其所记载的器物做详细的考证与辨析,发掘其制造工艺与制造原理,这有助于对先秦墨家技术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墨子》城守诸篇军事信息传播探析
作者: 何金斌  来源:吉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军事  信息  传播  媒介 
描述:《墨子》城守诸篇是研究先秦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从其记载的军事信息传播制度可以看出,当时的军事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细致而严密,对于研究战国末期战争的特点很有意义。本文以《墨子》为基本材料,参考各家校点版本,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相关考古文物资料,对《墨子》城守诸篇中的军事信息传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章阐述获取情报和保密措施。获取情报包括使用间谍和军事巫术,特别注意对间谍家属的管理,防止其泄露间谍信息,同时作为人质,防止间谍叛变。保密措施作为本章讨论的重点,其主要有:加强内部团结,控制城内外联系,建立严格的巡查制度。第二章论述军事信息传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墨子》城守诸篇所涉及的军事信息传递媒介,主要有烽燧、鼓、旗帜、服饰、徽章、口令等,着重探讨各媒介的具体用途;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在敌至边境、敌至城外、敌军攻城三个阶段时各媒介的配合使用情况。第三章探讨信息传播对战争的影响。信息传播系统被纳入墨家的积极防御制度中,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强调获取情报,有助于了解敌情;严格规定号令标志的使用,利于保密;对真伪信息的辨别和传播速度,又影响着战争胜负。这些都为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促进了后世军事史的发展。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启示
作者: 孙秀秀  来源:中国计量学院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道德教育思想  社会责任感培育  大学生 
描述:社会责任感的薄弱甚至缺失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群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个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道德教育思想。其中,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作为先秦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使用上体现出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尤其是,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家国责任,个人担当等社会责任意识,更可为今天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在现代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研究采取教育学、历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些积极、合理部分,并以此指导改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题。本文认为,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教育目标上,墨子道德教育中“兼士”目标的设定,对于我们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目标具有启发作用;在教育内容上,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尚义贵利”、“顺天应人”等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提供借鉴;在教育方法上,墨子提出的“扣则鸣,不扣必鸣”、“素丝说”等多种教育方法对于拓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具有启发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在总结梳理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能够为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时效性,为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展幵提供一隅之见。
墨子勤俭节约思想对中学生勤俭观的教育作用研究
作者: 罗承鑫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勤俭节约思想  中学生勤俭观 
描述:勤俭节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先贤智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这个主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勤俭节约思想则是道德共识。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勤俭节约的宣传与教育作用。现代中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团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学生勤俭观的探讨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文的第一部分从“俭德避难”—儒家的勤俭节约思想、“俭故能广”—道家的勤俭节约思想、“俭不伤事,侈不伤货”—法家的勤俭节约思想来剖析墨子勤俭节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接着重点阐释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的勤俭节约、对丧葬、音乐等精神生活的勤俭节约教育。然后阐释其对中学生勤俭观的教育作用包括为有助于中学生树立“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摩顶放踵”的奉献精神、有助于中学生把勤俭节约内化为人生的一种基本品质、有助于中学生养成“自奉甚俭”、“以自苦为极”的践行品质、有助于强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中学思想政治教材,本文阐述了中学生存在的四种消费心理即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通过分析得出必须树立正确的勤俭观。崇尚俭约、反对奢靡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发展环境以及艰难的发展条件,要求当代中学生务必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德,树立正确的勤俭观,时时刻刻以此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挥洒青春和热血。
墨子“兼爱”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启示
作者: 陈旭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和谐社会  现代启示 
描述:墨子的“兼爱”作为先秦时期唯一主张平等爱的思想,要求“兼相爱,交相利”,用平等无差别的爱协调君臣、父子、国家之间的关系,创造充满爱的社会。他将爱的范畴横向延伸到一切具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社会地位低下的奴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纵向延伸到上世与下世,表达了最原始的平等观念与持续发展观念。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好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墨子的“兼爱”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实现任务和目标具有重要的启发。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墨子“兼爱”思想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墨子“兼爱”思想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墨子“兼爱”思想所凝结的爱无差等、相爱交利、爱利万民等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与内涵、和谐社会的现代性维度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对“兼爱”思想的吸纳。其中和谐社会的现代性维度主要是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摆脱现代性所带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主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扬弃价值理性,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扬弃工具理性,走向生态文明路,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对“兼爱”思想的吸纳,则主要是从墨子“兼爱”思想中寻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容的契合点,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第四部分,阐述“兼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启示。墨子“兼爱”思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同时对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积极启示。其局限性指墨子“兼爱”思想缺乏群众基础,缺少精神支撑,未能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尽力规避的。同时,墨子“兼爱”思想的积极启示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协调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公共道德体系建设;有利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弘扬;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更有助于人们由“兼爱”到“间爱”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