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韩非政治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贾军霞  来源:山西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韩非    政治思想  墨子   
描述:墨子和韩非生当春秋战国的乱世,为了解决社会的混乱局面,他们怀着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救世情怀,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以期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由此点观察,二人虽分属不同学派,然而在政治思想方面则有可资比较的内容。本文主要就墨子、韩非政治思想的比较分三章来进行论述。第一章论述的是墨子“尚同”思想的提出以及韩非受墨子“尚同”思想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创获。墨子把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作为他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墨子走的是“尚同”的途径,提出了“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和“上同而不下比”的“一同天下之义”的思想,这种“尚同”的实质是君主专制,无形中使他的思想倒向了专制主义的一边。而韩非则明确的把君权至上作为他政治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章论述的是墨子的“尚贤”思想和“德治”教化以及韩非对墨子“尚贤”思想的扬弃和以德治国的否定。墨子的“尚贤”思想彻底打破了氏族血缘界限,确立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观念。韩非虽然在冲破宗法世袭制方面与墨子一致,但不象墨子那样推崇贤人。韩非抛弃了墨子选用人才过于关注品德的做法,而是侧重在人才的能力,他认为,在非常之世,要用非常之才,不要苛求于人才的德行,只...
先秦“儒墨之争”研究:以《墨子》、《孟子》、《荀子》为主
作者: 吴慧珍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儒墨之争”  论争内容  论争方式  影响 
描述:本文的研究的是“儒墨之争”,时间范围主要在先秦。“儒墨之争”在百家争鸣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百家争鸣真正意义的开始。本文对“儒墨之争”的研究主要针对《墨子》、《孟子》、和《荀子》文本中相互争论的内容
墨子“三表法”与“十论”研究
作者: 林树军  来源:北京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学研究  人文哲学  政治思想  三表法  十论 
描述:墨子“三表法”与“十论”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的《墨子》学研究
作者: 王长民  来源:北京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先秦两汉  墨学考辨  校勘注释  经典诠释 
描述:战国中晚期,墨家是与儒家学说并为当时的显学。《墨子》自汉武帝起至清中叶近两千年间几乎无人研究。乾嘉时期始有学者注意并为之校勘注释。晚清、民国时期研究《墨子》者阵容壮观,产生大量著作。现时期,虽也有
《墨子间诂》的训诂体例和训诂方法研究
作者: 李桂花  来源:吉首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间诂》  训诂体例  训诂方法 
描述:孫詒讓作為清代著名的學術大師,在經學、諸子學、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以及地方文獻的整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在清代學者畢沅、蘇時學、王念孫、王引之、張惠言、洪頤煊、俞樾、戴望等人研究的基礎上
西汉前期墨学流传研究:以《史记》记载为中心
作者: 刘喜英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史记》  西汉前期  墨学流传  思想  价值观念  方式  特点  司马迁 
描述: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以及对司马迁思想的全面认识,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史记》中涉及墨学流传的相关材料和充分吸收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墨家思想和价值观念两个方面对《史记》与西汉前期墨学
梁启超与胡适墨学研究之比较
作者: 陈浩荣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梁启超与胡适墨学研究之比较
近二十年国内墨辩逻辑研究初探
作者: 李积萍  来源:河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辩逻辑  墨辩  逻辑规律 
描述:,并提出未来墨辩逻辑研究的方法和方向。因此,对近二十年国内墨辩逻辑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探究当代学者研究墨辩逻辑的方法,有助于认识墨辩的性质,对于推动墨辩逻辑和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新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文
《墨经》和《公孙龙子》语言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 丁文会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经》  《公孙龙子》  语言符号  语词  语言思想 
描述:语言学思想,伴随着“名实关系”的论争,开始萌芽并发展。而这场论争,又在墨家和名家的争论中达到高潮。以“名实关系”问题为核心,墨家和名家两个学派就一些问题,展开过一场盛极一时的大辩论。本文研究《墨经
墨经训诂研究及“学科解经法”
作者: 陈勇明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经  训诂  职业教育  祖师爷 
描述:捉襟见肘。训诂学发展到近代,尤其是”开关”以后,西学东渐,西方的语言学理论给训诂学带来勃勃生机。西方的自然科学、逻辑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也引起了训诂学者的重视。晚清至民国初,中国传统的训诂学已经有
上页 1 2 3 ... 19 20 21 ... 23 24 25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