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义利观研究
-
作者:
韩永安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义利观 墨子 义 利
-
描述:义利问题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话题,乃至在后来社会历史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墨子义利观的产生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墨子扬弃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树立了自己的义利合一思想,这与后来法家的重利轻义和道家的义利双弃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可谓独树一帜。墨子义利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明确了义与利的含义、义与利的关系,提出了实践义利观的保证方法,与其它几种义利观相比墨子的义利观有着自身的特点,即:中和性、平民性、超越性和实用性。在今天,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墨子义利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可以证明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又对实现“中国梦”有着指导意义。
-
墨子“义”“利”研究
-
作者:
梁祥鹏 来源:青岛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义 利 义利观
-
描述:先秦时期的义利之辨在诸子百家争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先秦显学之一的墨子对“义”“利”多有论及,成为其思想主张的重要内容。从语义学的角度考证“义”“利”的概念,分析义利问题的产生以及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杨朱等的义利观。定义了墨子的“义”和“利”,墨子的“义,利也”,墨子的“利”是“天下之利”;以集解的方式阐释了墨子“重利贵义”的义利观,并从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阶级基础三方面分析了墨子义利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比较了墨子的义利观与儒家的义利观,墨子的义利观与杨朱的义利观。从墨子的“尚同”“天志”“兼爱”“节用”四大主张分析了它们与墨子“义”“利”的关系,指出了墨子“义”“利”的重要地位。从两方面论述墨子“义”“利”的影响,在侠的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墨子“义”“利”对侠的形成的作用;从墨学的衰微与“义”“利”的关系探讨了墨学义利观的影响。
-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
作者:
王付刚 来源:河北经贸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学 兼爱 仁爱
-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思想百家争鸣。墨子作为小生产者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其中尤以兼爱思想最为突出,兼爱思想是墨学的核心,墨子的其他社会主张均由此推演出来。兼爱思想有着多重渊源,如源于尧舜禹说、源于儒学说、源于清庙之守说与独创说。兼爱思想以修身、兴利除害为目的。其主要内容为:“兼以易别”——以平等取代不平等,非攻以兼爱——反对不义攻伐,主张明诛;尚贤以兼爱——任人唯贤,以资爱贤;“尚利贵义”——坚持义利并重。兼爱思想的实现途径是“兼君亲行”及“天志”的震慑。兼爱思想具有实践性、利他性、辩证性、阶级性和空想性等特征。墨子兼爱思想受到了儒家学者的猛烈批判。孟子认为兼爱思想严重危机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骂墨子为“无父”之徒;韩愈坚持辟墨,主张“孔墨相用”;朱熹将墨子兼爱思想视为儒家的“异端”;王阳明批驳墨子兼爱思想不能称为“仁”。兼爱思想在受到儒家批判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可和吸收。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引“利”入“爱”,对儒家差等之爱有所突破;《礼记》提出的小康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也是对墨子兼爱尚贤思想的改造;《太平经》开“墨道并举”之端;黄老之学也吸收墨子兼爱思想,形成了“慈惠以爱人”的道德观;梁启超对墨子兼爱交利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之政治作用也作了肯定。墨学及兼爱思想的历史命运极富戏剧性。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同为“显学”,但由于墨家自身组织的缺陷、兼爱思想本身的局限性、儒家学派以及以后封建统治者的反对,墨子兼爱思想在汉以后逐渐衰微,几乎成了“绝学”。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权等观念的传入,有识之士在探索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发现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很与这一历史要求相合拍,墨子兼爱思想受到推崇,并呈现出一股的复兴之势,由于其从根本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需要而终究没有再发展起来。但是,墨子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若加以批判地吸收,则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乃至国际间的平等互利、和平相处和合作交流。
-
朱熹的墨子观
-
作者:
吕晓斌 来源:天津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兼爱 仁爱 文化史
-
描述:墨家学说单从学派意义上讲,其社会影响力不能与儒家相提并论,但是如果从学说的发展角度上讲,墨家一直都未淡出学者的视线。从墨子批评指责孔子思想开始,到孟子为了儒学发展起而辟墨,再到近代学者以西方哲学思维解释墨家学说,这段时期辟墨与扬墨争论不断。朱熹作为儒家学派承前启后的大儒,自然不能对墨家学说视而不见。他继承了孟子辟墨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辟墨的合理性。朱熹辟墨是为了突显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亚圣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表明儒家的爱从创立开始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爱”的最终目的是要爱人,爱天下。要达到“爱天下”的境界需要有一个修养过程——先亲亲后仁民再爱物。在这个过程中,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儒家修养的核心就是修心,修心的第一步是亲亲。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相爱”,主张爱无差等,虽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爱天下人,与儒家最终目的几乎一样,但是这种爱在孟子和朱子等儒者看来由于缺少心的修养将会导致无父局面的出现。虽然墨者夷之针对孟子对兼爱的批评,把兼爱表述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但是孟子却说这种夷之的“爱”是“二本”而非“一本”,朱子赞同孟子的“二本”论,他在批评墨子的同时将儒家的“仁”与道德的“心性”进行了诠释,极力强调人性所含有的仁义以及人践行仁义的绝对性、普遍性、无条件性。朱子以后,朱子学说被定为官方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元明清时期,他的思想备受推崇,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十分重要。分析理解朱子思想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儒家文化的全面连续地发展有很大帮助。
-
《墨子》伦理思想研究
-
作者:
魏艾 来源:东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墨子》伦理思想研究
-
《墨子》文学研究
-
作者:
赵皓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文学意义 文章 墨学 小国
-
描述: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他崇尚“非攻”,长于守城;具有工匠背景,善于制造器具。因此,他又可以被称为军事家、科学家。可以说,墨子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科学思想,使得他对事物的实用价值情有独钟,这也铸成了《墨子》文章“质木少文”的总体风格。可以说,《墨子》一书突出了实用性,但其文学艺术价值也不应被淡忘。本文试图在广义“文学”概念的基础上,对《墨子》一书进行综合研究,来探讨墨子的政治思想、文学观、文体观以及《墨子》一书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主要解析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核心因素——墨子思想的小国关注,再结合墨子思想的发源地和实践地以及墨子的小国立场分析墨子“十论”思想的意义。 第二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之上,论述墨子的文学思想,其中包括墨子的文学观及其形成,以及墨子文学观的意义所在。 第三章以文体学理论对《墨子》各篇进行文体分类,并分析其文体意义。本章会着重对《墨经》进行文体分类研究,阐述其在辞书发展史上的意义。 第四章主要是对《墨子》文章的研究,其中包括《墨子》的文章特点以及文学艺术性研究。此外,在本章也着重介绍了《公输》篇的艺术价值。
-
墨子设计思想研究及当代审思
-
作者:
黄大昭 来源:东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人文理想 设计思想
-
描述:墨子是先秦时期的造物大师,有着丰富的设计实践和先进的设计理想。本文挖掘和阐述其设计思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期对当代中国设计有所启示。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意识的觉醒和造物实践的繁荣成为墨子设计思想产生的肥沃土壤。对于设计造物的“文质”倾向是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在儒、道、法和墨家关于设计态度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代表了小手工业者的墨家的先进设计意识。 论文从宫室、衣服、舟车等的设计论述中提炼出墨子设计的人文理想,包括以“交相利”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非乐”的设计审美、“节用”的设计原则和“分工论”、“法仪观”、“三表法”共同构成设计的系统过程。从墨子设计的防御工事和飞天木鸢中可以直接解读其人文设计思想,解析出其科学的规划、重功能的设计态度和民本主义的思想。《墨经》中包含的名、辞、说、故、理、类等设计思维规律和数学、力学、光学等科学理论共同构成了墨子设计思想中科学精神的框架。逻辑结构决定了设计物的最终形态,也决定了设计产品的各类属性;科学理论为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供更多的可能。墨子设计思想中的人文理想和科学精神相互促进,二者不可偏废。 墨子设计思想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超越同时代,体现了近代西方“以人为本”、“形式追随功能”等现代设计理念,还启示当代设计,为“中国设计”的发展提供范例:设计是人文思考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探寻中国设计不仅要从人文理想中挖掘中国元素,更要从科学精神中探寻中国设计方式的闪光点。正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并重,人文理想与科学精神的共生,形成了墨子卓越的设计成就。对墨子设计理论的探索,及其与时代的结合,必将推动中国设计的国际化发展。
-
墨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研究
-
作者:
黄宁宁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孟子 义利观 比较
-
描述:墨子与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有重大成就的思想家。墨子创建了墨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而义利观则是他们思想体系中特别重要的部分,体现了他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方面和逻辑方法。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墨子与孟子的义利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对研究这个问题所应用到的方法和预期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墨子与孟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教育背景,以期大致了解这些情况对他们思想体系尤其是义利观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文章第二部分首先介绍墨子与孟子各自对义与利的内涵的理解,墨子理解中义的内涵主要是上则尊天事鬼,下则爱人节用;利的内涵主要是人口繁盛,刑政大治,国家富强,天下和乐一统。孟子理解中的义的内涵主要是践行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并要求统治者在施政时实行仁政,践行王道;利的内涵主要是百姓过上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有道德的生活,国家富强,天下和平一统。然后,文章又对他们对义利内涵的理解的相同部分进行了阐述,主要有三个方面:均不将过度的物质、权势享受视作利;均反对个人因私利损害公共之利;均在意保护百姓的利益。第三部分主要是比较了墨子与孟子认识中的义利关系以及义的内涵的主要来源。在墨子看来,义的内涵主要是由利来决定的,他总是以能够为社会带来实在的利益为做事情的出发点。同时,墨子也特别注重做事情的动机,主张志功合一。所以,在墨子看来,义和利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墨子认识中义的内涵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天、鬼的意愿;先王之道;现实社会的需要。在孟子的认识中,在仅仅涉及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是一位动机论者,只注重为义,而不讲求结果。但当涉及到社会事务尤其是为政的时候,他也有着明确的目的,而且也应用了行义而得利的思维逻辑,但是孟子坚持义的绝对主导地位,利只是践行大义后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孟子特别反对以利作为做事情的出发点,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人们因为私利或眼前之利而妨害大义和公利。孟子认识中的义的来源主要有:天道和以人性善及仁、义、礼、智四端为主要内容的心性;先王之道。第四部分主要是比较了墨子与孟子各自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角度对他们义利观的形成和践行观念的影响。墨子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肯定人的物质需要的合理性,他所关注的事情主要是外在的社会管理和生产事务。孟子特别注重自己的士君子的身份,他重视人的仁义道德,重视对人的内心的探求,并主张以此为起点和核心而扩展到具体的社会事务。在践行观上,墨子与孟子均强调人们要竭尽全力去践行大义。第五部分主要是比较墨子与孟子各自形成其义利观的逻辑思维和方法基础。墨子的逻辑思维是取实以寓名;他以平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来考虑问题,主张利他主义;墨子特别强调整体主义。孟子的逻辑思维是正名;他以家庭为考虑问题的基点,重视血缘亲情,强调等差之爱。无论在修身还是为政上,他都主张长养、扩充;他特别强调人格的独立性,有着浓厚的民本思想,而且孟子还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双向的。文章最后一部分对上述的内容作了大致性的总结,并大概讲述了墨子与孟子各自的义利观对后代的影响和对今天的启示。
-
变动社会中的建设诉求:墨子“理想社会”思想解析
-
作者:
姚俊 来源:安徽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理想社会 社会建设
-
描述: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在百家争鸣中步入一个思想纷呈的新时期,处于变革中的先贤诸子们纷纷针对时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勾画着各自的理想王国。墨子的思想纷繁复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且墨家作为一个代表下层民众利益的学派,以入世博爱的情怀,构建了关切民生的理想社会模式。本文拟从墨子所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伦理基础、治国方略、经济建设等方面勾勒出墨子在救治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想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伦理秩序是墨子理想社会的道德目标,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重建伦理原则;以“贤人”为核心的管理施政模式是墨子理想社会的治国方略,以完善国家政治体制,促进社会健康运行;经济建设是墨子理想社会的富国之法,以增加社会物资财富,实现强国富民目的。在其中分别对应包含的构成要素中,“贵义”是强调治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反映了民众对社会正当行为的渴望;“兼爱”呼吁人们推己及人、彼此相爱、互惠共荣;“贵生”则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尚同”主张按照“天志”来统一全国的思想和行动,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尚贤”提倡以贤德与否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与尚同一起作为国家治政之根本,是墨子理想社会政治的核心;“非命”坚决批判“天命论”,号召人们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将对理想的追求落实于现实中,通过现实中的勤奋努力,达致理想实现。“尚力”倡导人们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努力创造社会价值;“尚俭”则体现了消费用度的合理安排,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节用”、“节葬”、“非乐”等;“天志”、“明鬼”思想则是为了理想社会各要素得以施行的宣传手段和有力保证。墨子这些思想观点于我们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
从墨子言语方式看墨学的兴衰起伏
-
作者:
方波 来源:西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言语方式 兴衰 影响
-
描述:《墨子》是前秦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以及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撰写的文学著作。墨家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继儒道两大学派之后,横空出世的第三大学派。战国初期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兴盛了两个半世纪,与儒家并称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而墨家经典《墨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它包含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普遍真理,有流传百世而不悖的价值。如此重要和声名显赫的一个学派和学术文化,为何在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沉寂于历史浩瀚之中,直到近代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以难以解读而为人们所认识,早不复曾经的辉煌。清末明初以来,墨学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关于《墨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军事、科技及思想等方面,少有提及文学价值。虽然有的研究会在研究中提到一些《墨子》的文学价值,但是都不完整、深刻,关于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非常的薄弱。鉴于这一情况,笔者欲立足文本,全面研究《墨子》的文学特点,特别是言语特点对墨家历史命运的影响。从文本出发并且联系整个文学史背景,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优点和他对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且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缺点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期望对《墨子》中绝研究做出贡献。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对《墨子》一书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成书时间、所属类别,文体性质,成书方式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就近年来关于《墨子》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整理,最后阐述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家学派历史命运的影响。第二章:墨学衰微考证刍议,汇总《墨子》墨学衰弱中绝的原因,分析墨学言语方式在其中是否有影响。第三章:《墨子》的言语方式之探究;分析墨家言语方式的发源、言语方式的特点以及言语方式的优点和缺点;第四章:《墨子》言语方式与儒、道言语方式对比起优势、劣势。第五章:分析《墨子》言语方式对墨学命运之影响。通过对《墨子》言语方式的分析,对比方面的研究,证明其言语方式对墨家中衰历史命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