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勤俭节约思想对中学生勤俭观的教育作用研究
-
作者:
罗承鑫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勤俭节约思想 中学生勤俭观
-
描述:勤俭节约的宣传与教育作用。现代中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团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学生勤俭观的探讨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文
-
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
作者:
王其杰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兼爱交利 道德教育 墨子
-
描述: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唯物论的思想。墨子以实现“兼爱交利”的道德理想社会为宗旨,“为天下求利”作为人生功利主义价值
-
墨家「兼爱」的法价值诠释
-
作者:
马腾 来源:中山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兼爱 正义 平等 权利
-
描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亦“祖述尧舜”,而法“夏禹之道”,自创墨家学说。以“三表”为证,墨学具有纵向渊源与横向渊源,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实践精神与功利主义。墨学之本在于“兼爱”,其逻辑脉络乃是
-
墨家「兼爱」的法价值诠释
-
作者:
马腾 来源:中山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兼爱 正义 平等 权利
-
描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亦“祖述尧舜”,而法“夏禹之道”,自创墨家学说。以“三表”为证,墨学具有纵向渊源与横向渊源,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实践精神与功利主义。墨学之本在于“兼爱”,其逻辑脉络乃是
-
墨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问题研究
-
作者:
张月娥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和谐思想 当代价值
-
描述: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由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曾经是先秦时期与儒学齐名的显学。如果我们要在中国的思想发展史中寻找一种与和谐社会很类似的思想,那一定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墨家思想。墨家和谐思想是以兼爱
-
墨家教育思想与实践
-
作者:
徐蒙格 来源:四川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家教育 墨子 墨家学派
-
描述:文章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墨家教育的出现。本文主要讨论了墨家教育的发起者(主要讨论墨子的姓名、生活年代、出身、里籍)、墨家教育作用的对象、墨家教育思想的来源等方面。
第二章对墨家教育
-
墨家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
作者:
谢鹏 来源:延边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墨家思想 启示
-
描述:、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构建出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党的十七大决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共同理想、以
-
医师的墨家价值观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
作者:
袁品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专业伦理 工作满意度 伦理道德观 道德价值观 有效回收 中介效应 工作绩效 医师 中国传统 医院经营 墨家思想 实证研究方法 中介作用 影响 医院组织管理 无私奉献 工作表现 传统文化 直接效应 组织绩效
-
描述:医师的墨家价值观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
以言取效:试论《墨经》逻辑的言语行为思想及其实践价值
-
作者:
阮立平 来源:西南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逻辑 言语行为 《墨经》
-
描述:“墨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谓墨家之徒“俱诵《墨经》”。《墨经》产生的年代,一说公元前五世纪(见詹剑峰《墨家的形式逻辑》),一说公元前四世纪或三世纪(据孙治让《墨子闲话》序
-
“兼爱”与“仁爱”、“博爱”:论墨家“兼爱”伦理的现代文化价值
-
作者:
胡激 来源:苏州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兼爱 仁爱 博爱
-
描述:本文通过对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的比较研究,指出了它们是以“爱人”为共同的伦理内容的,但在道德动机上,基督教的“爱人”是为神(上帝),儒家的“爱人”仅仅是为人的尊严,墨家的“爱人”则是为人的利益。以“天志”形式表现出来的墨家“兼爱”伦理与基督教伦理有一致性,因为它们在形式上都具有凌驾于一切人的利益之上的超越性。如果说市场经济事实上为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有形可见的“物质桥梁”的话,那末,墨家的“兼爱”伦理也许对建立与这个“物质桥梁”相适应的“精神桥梁”具有比儒家的“仁爱”伦理更加积极的意义,因为墨家的“兼爱”伦理与基督教的“博爱”伦理具有相似的神学基础,它们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一种有利于彼此开展互相对话和思想沟通的共同文化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