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研究
-
作者:
张龙梅 来源:青岛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志 明鬼
-
描述: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研究
-
《墨子·兼爱》(下)的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
作者:
王菁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操控理论 《墨子·兼爱》 翻译对比研究
-
描述:墨子是继孔子之后最主要的哲学家之一,创立墨家学说,其著作《墨子》蕴含了墨家思想的主要精华。“兼爱”是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本文选取其中《兼爱》(下)篇梅怡宝(1929)、华兹生(1963)及汪榕培(2006)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将译本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旨在挖掘英译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等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首先综述了《墨子》英译本及其相关研究,指出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性,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勒弗菲尔的操控理论,及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第三章阐述了本文所选三个译本译者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剖析了他们的翻译动机。第四章从勒弗菲尔提出的三要素角度对《墨子兼爱》(下)不同译本在翻译策略等方面异同处理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梅怡宝因其哲学家身份,用词典雅,句式严谨。其目标读者和赞助出版商多为学者,多采用加注异化法,体现出学术翻译的特质。华兹生受个人经历和赞助者的影响,立志追求译文的可读性,用词灵活朴实,句式多变。汪榕培结合墨学的众多最新研究成果,修正了之前一些译本的错误。其译本通俗易懂,旨在有效地向海外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典籍。
-
从墨子非儒与孟子、荀子辟墨看儒墨关系
-
作者:
高晶 来源:辽宁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孟子 荀子 儒家 墨家
-
描述:儒家与墨家是中国哲学中具有影响的两家。先秦时期,儒家与墨家被称为显学,都以救世济民为己任。从墨子非儒起,再到孟子与荀子批驳墨,两家一直以儒墨相非的姿态共存。从表象上看,儒与墨相非,但从义理上看,儒墨两家存在互补。大多数学者从儒墨相非相异的一面去看待两家关系,对两家在相互批驳中接受对方则较少关注。墨子“学儒者之业”对儒家思想深入了解,这才使得墨子对儒学的批判深刻入理,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而创立墨家学说。孟子与荀子辟墨是在捍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吸收墨家思想,并且成功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充实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从而丰富了儒家思想。孟子驳斥墨学,是基于儒家哲学立场决定的;接受墨学,是为了发展儒家思想。荀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吸百家所长,批判墨家,使得儒家思想在墨家批评下不断地加以自我反思与自我调适。孟子与荀子通过对墨学的批驳、吸收与融合,使得墨学精华融入儒家。此后儒学由显而愈显,墨学由显而隐,以融入儒学的一种方式存在。本文由墨子非儒与孟子、荀子辟墨入手,一方面阐述儒墨关系虽是所见的相互批驳,实际上存在互补。墨子非儒而立墨,是对儒学不足之处的揭示。孟子、荀子辟墨,基于儒学立场和对墨学的吸收之上,发展与丰富儒学。另一方面,阐述儒墨互补也是对儒墨此后发展走向的一种解释。墨学由显而隐,并不是所谓的终绝,只是学派形式的消失。墨家以其融入儒家之中的形式表现出来,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发挥着理论的作用。儒学也因对墨家思想的吸收,并将其融入政治思想之中,更加切合儒家理论的发展需要。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对儒与墨关系的探析,有着重要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
墨子“兼爱”伦理对当代中国公平社会的启示
-
作者:
钟晓明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墨子“兼爱”伦理对当代中国公平社会的启示
-
《墨子》研究之研究
-
作者:
吴国强 来源:温州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援墨注儒 循经求义 发挥经义
-
描述:春秋战国,儒墨颉颃,百家争鸣。然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为了上以持一统,下可知所守,经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子》研究归于沉寂。然而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为小农思想代言的《墨子》研究并未就此中绝。《墨子》一直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其学说历来影响着古典文学的创作及批评。可以说,任何一部文学史与文论史都离不开《墨子》,没有《墨子》就没有完整的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且后世对《墨子》的研究是不断变化的,有必要对《墨子》进行全面梳理和论证。《墨子》之文,虽然语质少华,但文体多样,篇中亦不缺韵,法度之文,义理之文甚有博辩,诚子部中之宝书也。千余年来,对《墨子》的研究,可谓鱼龙混杂,鳞次栉比,数量不可计数。即便如此,《墨子》研究的脉络仍是有迹可循。根据观念史的阐释可知,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所以总有一种外在的背景渊源承载着一种理论的产生、变化、发展。此外,任何思想者的思想常常受制于那个时代的一般知识水准和思想状况,并和思想者本人的出身、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墨子》研究的主要时代特点出发,嵌入观念史,分类、总结、归纳各个朝代的《墨子》研究资料,将《墨子》研究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援墨注儒、循经求义和发挥经义,并指出每种方法研究下的《墨子》研究特点、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旨在前人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转换视角,以《墨子》研究的转变为切入点来获得一种对《墨子》研究的新概括与新理解。
-
《墨子》副词研究
-
作者:
于生洋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墨子》副词研究
-
《墨子》文学性探微
-
作者:
薛向娟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文学性 语言风格 人物形象 论辩风格 影响
-
描述:《墨子》是先秦重要的思想典籍,是墨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先秦散文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文学价值一直被学界所忽视,这主要是源于墨子所坚持的“先质后文”的文学观念。《墨子》一书语言质朴平实,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是它的论辩却推理严谨、精准传神,无论是在论辩体式、论辩方式还是论辩结构上,都大大突破了此前的诸子散文,在先秦散文史上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墨子》的丛书性质,也使得它具有着独特的文体特色。在论述中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表现出一种多样性和综合性相统一的语言风格。《墨子》作为先秦文学发展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将简单的语段记录发展到有意识地论说阐述,实现了由语录体向专论体的过渡,并自觉地在论说中运用形式逻辑总结论说理论,在先秦散文史上独具特色,是先秦散文发展的一大关键。因此本文试从《墨子》的文本出发,经过仔细研读,深入研究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以及它在先秦文学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墨子》多样的文体形态,通过结合比较众家解释,对各篇文体进行了划分。其次通过考察文中多种语体色彩和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论述了《墨子》质朴平实却又精妙传神的语言特色。第二章通过对文中不同人物类型的考察,探讨了《墨子》多样的刻画手法和对人物塑造的自觉性,同时也分析了特殊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深刻内涵。第三章分别从多样的论辩体式、多彩的论辩方式和紧密的论辩结构入手,分析了《墨子》一书在论说方面的巨大成就和独特风貌。第四章将《墨子》置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讨了它进步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
墨子人生观简论
-
作者:
房颖 来源:郑州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人生观 义利统一 人生理想
-
描述:中国哲学对于人性、人生问题的关注,从古至今没有停止过。而作为先秦时期显学之一的墨子曾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在中国古代人性、人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墨子出生在孔子之后,是一位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下层劳动者,其学说是在先习儒而后非儒的基础上建立的。墨子与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的看法不同,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它造成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恶化和社会的不稳定。墨子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好的环境能让人学好,坏的环境则会让人学坏,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同时,墨子强调加强个人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提出“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的原则。墨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兼士”和“圣人”。和儒家重义轻利不同,墨子强调利,但这个“利”是“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即是对百姓有利的“利”。同时,墨子认为,行“义”是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样,就做到了义利统一“利天下”是墨子的人生理想,其内容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兴天下之利”。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和“兴天下之利”,墨子提出了“节用”、等思想。墨子人生观的价值,就在于他不仅对中国理想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对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有启示意义。
-
《墨子》设计思想研究
-
作者:
余玮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造物设计原则 器具设计 消费需求 设计美学
-
描述:《墨子》设计思想研究
-
墨子的管理思想研究
-
作者:
甄春霞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兼爱 管理思想
-
描述:墨子的管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