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兼爱”与“仁爱”、“博爱”:论墨家“兼爱”伦理的现代文化价值
-
作者:
胡激 来源:苏州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兼爱 仁爱 博爱
-
描述:本文通过对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的比较研究,指出了它们是以“爱人”为共同的伦理内容的,但在道德动机上,基督教的“爱人”是为神(上帝),儒家的“爱人”仅仅是为人的尊严,墨家的“爱人”则是为人的利益。以“天志”形式表现出来的墨家“兼爱”伦理与基督教伦理有一致性,因为它们在形式上都具有凌驾于一切人的利益之上的超越性。如果说市场经济事实上为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有形可见的“物质桥梁”的话,那末,墨家的“兼爱”伦理也许对建立与这个“物质桥梁”相适应的“精神桥梁”具有比儒家的“仁爱”伦理更加积极的意义,因为墨家的“兼爱”伦理与基督教的“博爱”伦理具有相似的神学基础,它们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一种有利于彼此开展互相对话和思想沟通的共同文化话语。
-
论“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杨学梅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爱有差等 爱无差等
-
描述: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两大显学,针对当时礼崩乐坏、上下相篡、动乱不安的社会现状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儒家提倡“仁爱”,认为爱人应该是由“爱由亲始”到“泛爱众”的逐渐外推过程,认为爱是有差等的;而与儒家相对的墨家则提出了爱不分等级、不分亲疏贵贱、不分远近的“兼爱”主张。本文在对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实施方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有关儒墨两家爱人思想的研究成果,指出两家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史实对两家思想进行了评价。借助比较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儒墨两家爱人思想中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相关范畴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找到解决当今社会由于爱的缺失引发的问题的对策。论文主要分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导论,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的现状作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基础性的介绍,主要是对“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进行详细的梳理和阐述。首先是从社会历史基础,理论产生的渊源和阶级基础三方面对儒墨两家思想提出的背景进行了概括,从这一部分也可以总结出儒墨两家之所以提出不同的爱人思想的原因;其次是阐述了两家思想的内涵,儒家的“爱有差等”的内涵包括从“爱亲”到“泛爱众”和以“礼”为核心的等级秩序观两方面。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内涵包括视人若己与爱的平等性两方面;最后对儒墨两家爱的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把儒墨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家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包括爱人是儒墨两家共同的伦理准则,都注重人的价值和都把“天”作为立论根据三方面。不同点是二者的施爱方式不同,与我国传统宗法制的关系不同和心理动因的差异。其中施爱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儒家的仁爱是逐步扩推的爱,强调“忠恕”之道,墨家兼爱的推行则是与“利”联系在一起的。第四部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结合古今分别从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两方面对儒墨两家的爱人思想进行了评价,进而找出“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借鉴意义。第五部分阐述了我国当今社会由于爱的缺失引发的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同情心缺乏等问题并概括总结出爱的缺失的原因,汲取儒墨两家思想的精华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范畴,从加强爱的教育内容、创设爱的教育环境与实现爱的内化三方面找到解决当今社会爱的缺失引起的问题的对策。这一部分也本文的重点所在,因为对儒墨两家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就是为了古为今用找到解决爱的缺失所引发的问题的对策。
-
论“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
杨学梅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仁爱 兼爱 爱有差等 爱无差等
-
描述: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两大显学,针对当时礼崩乐坏、上下相篡、动乱不安的社会现状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儒家提倡“仁爱”,认为爱人应该是由“爱由亲始”到“泛爱众”的逐渐外推过程,认为爱是有差等的;而与儒家相对的墨家则提出了爱不分等级、不分亲疏贵贱、不分远近的“兼爱”主张。本文在对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实施方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有关儒墨两家爱人思想的研究成果,指出两家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史实对两家思想进行了评价。借助比较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儒墨两家爱人思想中的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相关范畴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找到解决当今社会由于爱的缺失引发的问题的对策。论文主要分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导论,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的现状作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基础性的介绍,主要是对“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进行详细的梳理和阐述。首先是从社会历史基础,理论产生的渊源和阶级基础三方面对儒墨两家思想提出的背景进行了概括,从这一部分也可以总结出儒墨两家之所以提出不同的爱人思想的原因;其次是阐述了两家思想的内涵,儒家的“爱有差等”的内涵包括从“爱亲”到“泛爱众”和以“礼”为核心的等级秩序观两方面。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内涵包括视人若己与爱的平等性两方面;最后对儒墨两家爱的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把儒墨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家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包括爱人是儒墨两家共同的伦理准则,都注重人的价值和都把“天”作为立论根据三方面。不同点是二者的施爱方式不同,与我国传统宗法制的关系不同和心理动因的差异。其中施爱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儒家的仁爱是逐步扩推的爱,强调“忠恕”之道,墨家兼爱的推行则是与“利”联系在一起的。第四部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结合古今分别从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两方面对儒墨两家的爱人思想进行了评价,进而找出“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借鉴意义。第五部分阐述了我国当今社会由于爱的缺失引发的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同情心缺乏等问题并概括总结出爱的缺失的原因,汲取儒墨两家思想的精华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范畴,从加强爱的教育内容、创设爱的教育环境与实现爱的内化三方面找到解决当今社会爱的缺失引起的问题的对策。这一部分也本文的重点所在,因为对儒墨两家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就是为了古为今用找到解决爱的缺失所引发的问题的对策。
-
墨子“节葬”研究
-
作者:
邵彦平 来源:青岛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节葬 棺三寸 以哀为本
-
描述: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其出现后,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发展后,其基本礼仪在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基本确立,但其繁琐铺张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于是墨子在
-
《墨子》副词研究
-
作者:
阮琼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副词 《墨子》 意义类别 语法功能 特点
-
描述:。到目前为止,上古汉语的副词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仍有部分重要的典籍,至今还没有进行细致、详尽的统计分析。鉴于此,本文特意选取《墨子》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墨子》中的副词进行研究。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
-
墨子“非乐”研究
-
作者:
成琳 来源:青岛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非乐 礼乐文化 音乐
-
描述:,还应结合墨子的出身与阶级立场,结合墨子“十论”中总的思想基础来研究其深层涵义。“非乐”思想中贯穿着“节用”与“非儒”、“兼爱”的思想。并且,“非乐”中所非之“乐”是以儒家的礼乐文化中的“乐”为指向
-
墨子“义”“利”研究
-
作者:
梁祥鹏 来源:青岛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义 利 义利观
-
描述:先秦时期的义利之辨在诸子百家争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先秦显学之一的墨子对“义”“利”多有论及,成为其思想主张的重要内容。从语义学的角度考证“义”“利”的概念,分析义利问题的产生以及先秦时期儒家
-
朱熹的墨子观
-
作者:
吕晓斌 来源:天津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兼爱 仁爱 文化史
-
描述:由亲始”,但是孟子却说这种夷之的“爱”是“二本”而非“一本”,朱子赞同孟子的“二本”论,他在批评墨子的同时将儒家的“仁”与道德的“心性”进行了诠释,极力强调人性所含有的仁义以及人践行仁义的绝对性
-
《墨子》文学研究
-
作者:
赵皓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文学意义 文章 墨学 小国
-
描述:、文学观、文体观以及《墨子》一书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主要解析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核心因素——墨子思想的小国关注,再结合墨子思想的发源地和实践地以及墨子的小国立场分析墨子“十
-
《墨子》论辩散文研究
-
作者:
肖芳兰 来源:广西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家 论辩思想 论辩理论 论辩艺术
-
描述:。通过对墨家的辩者形象,《墨子》论辩散文的表达艺术,“辟”和“引”两种修辞论证的论述,部分地展现墨家的论辩艺术。第五部分:余论。论述了墨学衰微的原因。
上页
1
2
3
...
6
7
8
...
30
31
3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