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义利观及其现代启迪
-
作者:
万钧 来源:华侨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尚利 贵义 墨子 义利观 兼爱
-
描述:墨子义利观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墨子思想区别于其他学派思想的根本标志。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主张“义”“利”统一;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义利以“兼爱”为前提;他的一切主张均以义利为
-
《墨子》生死观刍议——兼与儒道二家比较
-
作者:
解启扬 来源:兰州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生死 价值
-
描述:社会的需要。在生命态度上,墨家敢于直面现实,提倡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在生命支持上,墨家的鬼神观上为“神道设教”,反对宿命论,主张强力非命。墨家的生死观以“兼爱,脚力”的社会伦理观为出发点,以底层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为依据,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
《墨子》与圣经节用观比较:兼论“节用”的现实意义
-
作者:
高深 来源:圣经文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节用 《墨子》 圣经 限度 目的 意义
-
描述:凡事要有节制,在财物的运用上有节制就是"节用"。《墨子》和圣经对"节用"都有丰富而具体的论述,二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在节用的限度和标准方面,都主张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度,防止侈靡纵欲;就节用的目的而言,都既充满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也有对个人节制品性的培养,防止淫逸失德。不同之处在于,墨家讲"节用"主要着眼于现实利益,而圣经讲"节用"则主要着眼于灵性追求。《墨子》和圣经对"节用"的倡导对解决今天的个人腐化堕落、贫富两极分化、资源挥霍浪费等社会痼疾,仍然很有帮助。
-
墨子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
-
作者:
曾宪明 李质勇 韦德泉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物质 时间 空间 运动
-
描述:和基本形式。墨子通过(物体)运动研究时间、空间,并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从而阐明了时空“有穷无穷”等思想。墨子的运动观很富辩证精神,他相继提出运动和静止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墨子的宇宙图象是空间、时间、物质、运动有穷又无穷,在无穷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限的物质,物质运动不止。
-
墨子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
-
作者:
曾宪明 韦德泉 来源:枣庄学院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物质 时间 空间 运动
-
描述:和基本形式.墨子通过(物体)运动研究时间、空间,并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从而阐明了时空“有穷无穷”等思想.墨子的运动观很富辩证精神,他相继提出运动和静止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墨子的宇宙图象是空间、时间、物质、运动有穷又无穷,在无穷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限的物质,物质运动不止.
-
墨子的分配观与劳动观
-
作者:
吴毓江 吴兴宇 来源:文史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尚同 天志 分配观 篇名 看法 内容
-
描述:墨子的分配观与劳动观
-
相利与行义:无可弥合的裂缝——对墨子义利观的一种探讨
-
作者:
童谨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行义 相利 天下之利 个人利益
-
描述:通过分析墨子伦理思想中的义与利的含义 ,结合对墨子的社会制度思想的考察 ,揭示出墨子伦理思想在行义与相利的结合问题上的内在矛盾。
-
墨子的“义利”观及其政治思想要旨
-
作者:
蒋丽萍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义利”观 墨学 现代意义 政治思想
-
描述:先秦时期一度和儒家并称为“显学”的墨家思想,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倡导的“义利”观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进入秦汉以后,一度衰微,研究者更是罕见
-
墨子义利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
-
作者:
丛蓉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义利价值观 哲学思想 核心价值体系
-
描述:”、“明鬼”和“非命”都是以“兼爱”为起点展开的。与孔子的“仁爱”相比较,墨子的“兼爱”更注重平等性和无差别性。作为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兼爱”的价值内涵是“爱”与“利”的同一性。由于墨子义利价值观是
-
《墨子》的文献观
-
作者:
张元鑫 来源:学理论(下)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儒家 文献观 对比
-
描述:诸子学说百花齐放,其思想之迥异,也体现在他们对文献的态度上。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为贫贱者立说”,故其学说获得了底层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墨家学说,成为与儒家学说并立的“显学”。而墨子对礼乐文化与典籍的态度不同于儒家的传统观点,因其思想独树一帜,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