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汉学家葛瑞汉《墨子》研究述评:以墨子十为重心
作者: 蔡莹莹  来源:管子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葛瑞汉(A.C.Graham)  墨子十论  墨分为三 
描述:本文介绍著名西方汉学家葛瑞汉的墨子研究,主要以"墨子十讨论重点。本文第一部分简介葛瑞汉之学术研究概况;本文第二部分分别讨论葛氏提出"墨分为三"与十篇次关系之理论,共有:其一,《非攻上》归属
韩非子对墨子文艺观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韩国良  来源:中州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韩非子  墨子  功利  唯质论 
描述:韩非子一方面继承了墨子功利主义的文艺观,另一方面又在"唯质"思想的指导下对这一观念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韩非子的文艺观以法家的循名责实思想相号召,把人类的物质追求置于审美追求之上,着重从社会功利
虽万千人吾往矣:《墨子》所蕴含的侠义精神
作者: 张译丹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侠义精神  墨子 
描述:本文旨在探究《墨子》一书中蕴含的侠义精神,整篇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论述墨子及墨家与游侠的关系,感知他们的侠义情怀;再从墨子的思想理论专著《墨子》一书中去探寻墨家侠义精神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内涵。
墨子对礼乐传统的反思:兼儒墨对礼乐态度的异同
作者: 吴默闻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礼  反思  儒家  比较 
描述:了包括"非乐""节葬"等主张在内的节礼思想。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春秋时期,儒墨两家同样出于现实关怀而反思礼,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儒家力主"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之大统;墨家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主张"背周从夏",走上了"节礼"的道路。
墨子是生秦“新儒家”------从墨子“非儒”看墨关系
作者: 刘绪义  来源:云梦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哲学  择务而从事  新儒学 
描述:墨子是生秦“新儒家”------从墨子“非儒”看墨关系
墨子是先秦“新儒家”:从墨子“非儒”看儒墨关系
作者: 刘绪义  来源:云梦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哲学  择务而从事  新儒学 
描述:如果根据确立学派的两个条件(一是思想者自称,一是基准概念和观念),墨子并没有建立一个所谓的墨学,墨子和孔子一样并没有创立学派的意图。墨子和孔子的基本精神是相似的,并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因此,不存在在儒学一尊之际,墨学却消亡了这一说法。研究墨子哲学,首要的当然是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区分孔子与儒学,确切地把握孔子与墨子的哲学精神,同时回到诸子发生的历史境域。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墨子哲学实际上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哲学精神。墨子非儒,反对的是儒学的教条化和庸俗化,坚持的是孔子的正道,因而,墨子所开创的墨学本质上是一种新儒学。
孔子墨子论难文言范式流变考(下):墨子“语经”之源与体系
作者: 周兴生  来源:唐都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事辞称  法语  语经三物  辞论三要素 
描述:在于六典文言构造的系式连缀。墨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法语及经思想,创造了语经体系。它有定义说求渔大三。其必然性保障论难文言的正确性。他还从孔子经名推演出辞。其三要素故、理、类皆有程式。故恃说,理有还原本意之程,类有十三格。全面揭示了墨辞之理的科学性。
吴毓江《墨子校注》墨守考——《墨子·备城门》诸篇著者及时代
作者: 秦彦士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吴毓江  《墨子校注》  《墨子.备城门》 
描述:《墨子》一书成书年代及作者一直是墨学研究的难题,尤其是《备城门》诸篇更是众说纷纭。吴毓江《墨子校注》曾有很好的考证,但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本文即对此作进一步的考证。
孔子、墨子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作者: 张宗磊  来源:管子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义  利  义利观 
描述:本文通过对孔子重义罕言利和墨子尚利贵义的两种义利观的分析比较 ,指出孔子的义利观统一在义上 ,义核心 ;墨子的义利观是以利本 ,义利并举 ;同时指出两种义利观在中国人观念上的影响。对如何
墨子与马克思在义利观上的契合之处及当代启示
作者: 罗军伟  来源:前沿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义利观  马克思 
描述:墨子与马克思虽然处于不同的国度和时代,但在义利观上却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从价值立场上看,墨子重视底层人民的利益,马克思注重劳苦大众的利益;从价值关怀上看,墨子关注自我之利,马克思强调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个人利益;从价值目标上看,墨子推崇公利、天下之利、百姓人民之利,马克思强调的是国家之利、人民之利、人类之利。它启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更加关注民生、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公平与效率等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