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中国文化源头上的一位巨人
作者: 崔大华  来源: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中国文化  儒学  墨学 
描述:儒墨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同为世之显学,有着共同的学术的、理论的渊源。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种分歧,可以从它们各自的阶级背景中获得一种解释。墨家思想闪现了作为劳动者的伟大的觉醒、智慧、人格的光辉。但其
中国政治文化之反省:墨子刻教授访谈录
作者: 暂无 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新儒家  文化    政治    中国   
描述:中国政治文化之反省:墨子刻教授访谈录
墨与侠——兼论墨子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作者: 葛景春  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家  兼爱思想  侠义精神  中国民间文化精神  侠士文学 
描述:的真传。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儒、道,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和谐社会”理论的传统文化发掘——论墨子“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
作者: 张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义”  墨子  “利”  “和谐” 
描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多种理论的支持,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支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墨子思想,对“和谐”的关注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墨子的“和谐”思想包括两个基本内涵:“义”与“利”。借助于“天志
我调查墨子文化在鲁山传承的有关情况
作者: 郑建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资料
描述:我调查墨子文化在鲁山传承的有关情况
把墨子请进职业院校
作者: 王继平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职业院校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活动家  百科全书  生产劳动  思想家  教育家 
描述:墨子名翟,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西汉以前,儒墨并称,同为显学。墨子的言行和思想主要集中在《墨子》一书。墨子出生平民,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墨子的思想来自劳动和劳动人民、为了劳动和劳动人民,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他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平等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和暴力;他主张“尚贤”、“尚同”,崇尚德行和才能,反对等级观念,“农工肆人,有能则尚之”,“官无常贵,民无常贱”;他主张“非命”、“非乐”,反对宿命,反对奢靡;他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厚葬久丧;他主张“以身戴行”、“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强调实践、实务,反对沽名钓誉;他主张教育要为救世济民服务,面向所有的人,因材施教,按需施教,言传身教,努力培养 “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墨子一生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摩顶放踵”,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实事,他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中国古代劳动者乃至世界劳动者智慧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同志在评点古今人物时曾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为善除恶 惟光明故:试谈墨子、墨侠与当今生活中的侠文化
作者: 曹洁  来源:百姓生活(下半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侠文化  武侠小说  墨家思想  金庸  墨子  理想  光明  意识形态  圣火  生活中 
描述:。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大凡武侠小说,总是分黑白两道。如果客观来看,小说中明教的入教誓语竟隐隐透露着一些墨家思想的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一一试谈墨子、墨侠与当今生活中的侠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百姓生活(下半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描述:为善除恶惟光明故一一试谈墨子、墨侠与当今生活中的侠文化
职业伦理的形上学探寻:墨子职业分工论的伦理解析
作者: 李雪辰  来源:兰州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志  职业伦理  职业分工 
描述:先秦诸子中,墨子特别强调职业劳动的重要性,他在主张人人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分工思想。在墨子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分事,既是成义之必需,也要遵循义的伦理原则。为了进一步论证职业分工的合理性,墨子
社会学视域下《墨子·号令》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对比——以汪溶培、王宏译本和李绍崑译本为例
作者: 邹素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社会学  《号令》  文化专有项  英译  对比 
描述:翻译的社会学研究离不开对文本的适度回归,因为在文本分析中可以发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是如何介入到翻译的选择过程中的。文章选取了汪溶培、王宏和李绍崑的《墨子·号令》英译本,对比这两个译本对《号令》篇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探讨译者惯习和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是如何影响其翻译选择的。
上页 1 2 3 4 5 6 ... 24 25 26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