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墨子和密尔的经济伦理观之比较研究
-
作者:
魏悦 宾日钦 来源:唐都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密尔 经济伦理
-
描述:墨子和密尔的经济伦理观是近代经济科学有关原则和定理的先行思想,他们所倡导的重利贵义论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对二者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展示不同民族所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经济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反思中西方经济伦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
个体幸福与社会兴利的诠释:伊壁鸠鲁与墨子幸福观之比较
-
作者:
高尚国 王学先 来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伊壁鸠鲁 墨子 幸福观 比较
-
描述:在中西方伦理学史上,伊壁鸠鲁和墨子分别对幸福观问题做了自己的阐发,并形成各自独特的伦理学体系。在这两种思想基础差异较大的理论中,对个人合理欲望的肯定和对社会幸福的追求是相似的;而对个人幸福的关注程度
-
比较哲学中的分化——对托马斯·墨子刻之方法论的若干思考
-
作者:
安靖如 蔡文菁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托马斯·墨子刻 罗伯特·布兰登 比较哲学 分化
-
描述:托马斯·墨子刻(Thomas A.Metzger)指出,中国政治思想的解释者们必须在两个目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对背景和文化连续性的强调,以及对批判性反思和真理的强调。通过与他的著作和方法论的对话
-
秦简与《墨子·城守》诸篇相关内容比较
-
作者:
史党社 来源:简牍学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云梦秦简 号令 金布律 墨子 法律 城门 成书年代 龙岗 秦人 官府
-
描述:一、序言现存的《墨子》自《备城门》以下11篇,是讲守城的技术与法令的,人们称之为城守诸篇。这十一篇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
-
《墨子》引《书》与历代《尚书》传本之比较——兼议“伪古文《尚书》”不伪
-
作者:
郑杰文 来源:孔子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引《尚书》 历代《尚书》传本 梅赜古文《尚书》不伪
-
描述:《墨子》引《尚书》文计40则,通过其与今文《尚书》、孔壁古文《尚书》、汉代新出“百两《尚书》”、东晋梅赜古文《尚书》等《尚书》传本的比较可见,墨家所传《尚书》有独自的选本系统,而且这一选本系统与儒家
-
墨子与卢梭对艺术否定理论之比较及其它
-
作者:
朱存明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自从人类脱离动物,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美和艺术便逐渐产生发展起来,以至于到了现在,美和艺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从古今中外的一些美学理论中,也可以看到哲人们对美和艺术所作的研究、分析和思考。作为美和艺术的观念和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被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所接受和运用。美和艺术培养了民族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高尚的情操和规范的道德伦理观念。美和艺术已经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凡有人
-
从墨子“尚俭”看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
-
作者:
熊垣艺 来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尚俭 节约型社会
-
描述:墨家作为先秦“显学”,代表作品《墨子》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人伦精神。其中“尚俭”思想颇为独到,引人瞩目:墨子认为“尚俭”可以“摩顶放踵利天下”、救助他人,还是治国安邦的基本保证;并从衣、食、住、行
-
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
-
作者:
程媛媛 来源:青年与社会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节用 节葬 现实意义
-
描述:墨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节用节葬的哲学家,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墨子的节用节葬说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形成对墨子节用节葬观提出及原因、具体规定和缺陷。
-
论墨子的节用节葬观
-
作者:
程媛媛 来源:科技信息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节用 节葬 现实意义
-
描述:墨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节用节葬的哲学家,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试对墨子的节用节葬说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形成对墨子节用节葬观的重新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1.节用节葬观的提出及原因,2.节用节葬观的具体规定,3.节用节葬观的缺陷。
-
创意设计与墨子的节用观
-
作者:
宋安苏 来源:美术教育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创意产业 创意设计 墨子 节用
-
描述:由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艺术、文学、哲学等渐渐丧失其自由主宰的领地,有沦为物质消费主义的"奴仆"之虞。《墨子·节用》中指出:"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思考创意设计或创意产业从物用到加用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