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古代启蒙教育家墨子
-
作者:
■林 来源:四川教育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古代 政治集团 启蒙教育家 三七 儒家 私学 学生 兼爱 著名
-
描述:墨子名墨翟,鲁国(一说宋国)人,约生于公元前四六八——前三七六年。墨子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设有规模很大的私学,拥有弟子三百,并发展成为政治集团,成为墨家学派,和儒家并称“显学”。代表墨子思想学说的是《墨子》一书。
-
墨子“贵生”的伦理境界与当代执政伦理转型
-
作者:
郭智勇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贵生 伦理境界 执政伦理 转型
-
描述:来看,“利生”之善既要符合“兼相爱”的天下之“义”,又要利于“生生之道”,“利生”的功利指向既是“生”之规范,又是何以“善生”的具体行为。对“贵生”在道德实践意义上的推崇,突显了墨子“义利统一”的社会伦理
-
职业伦理的形上学探寻:墨子职业分工论的伦理解析
-
作者:
李雪辰 来源:兰州学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天志 职业伦理 职业分工
-
描述:先秦诸子中,墨子特别强调职业劳动的重要性,他在主张人人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分工思想。在墨子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分事,既是成义之必需,也要遵循义的伦理原则。为了进一步论证职业分工的合理性,墨子
-
作为伦理主张的墨子“知类”说
-
作者:
李巍 来源:人文杂志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知类 本质 用法 正当性
-
描述:墨子的"知类"说,许多论者视为一种逻辑与形上学理论,其主旨在认识一个类的抽象本质。但通过相关文本的分析,我们更主张将之解释为一种伦理主张。概言之,"知类"的重点不是要解析一个类的本质,而是要省察它在
-
墨子传统消费伦理观新论
-
作者:
张会娟 来源:科技风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伦理观 积极性 狭隘性 适度消费 节俭
-
描述:墨子所提倡的以节用、节葬、非乐等为主要内容的节俭思想是中国传统消费伦理的主流,对建构现代条件下的新型消费伦理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现代消费伦理观的建构应立足当下并与传统的节俭思想相承接。提倡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适度消费理念,成为现代新型消费伦理观的新特点。
-
当代经济伦理学的墨子根源
-
作者:
孙君恒 来源:职大学报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墨学 精神 当代社会
-
描述:墨学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经济伦理思想,与当代经济伦理学的观念体系基本符合,表现在公利与互利精神、平等与法制精神、改革与进取精神等方面.我们应该结合当代社会情况,把握"兼爱"的实质,将墨学思想发扬光大,批评其狭隘的效用见解、理想的非现实性、法治与人治的冲突.
-
墨子的消费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
-
作者:
杨小华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节俭 节用 节葬 非乐 俭而有度 合理消费
-
描述:墨子所提倡的以节用、节葬、非乐等为主要内容的节俭思想是中国传统消费伦理的主流,对建构现代条件下的新型消费伦理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消费伦理观的建构应立足当下并与传统的节俭思想相承接,反对浪费,提倡"俭而有度,合理消费",是现代新型消费伦理观的特点。
-
墨子的“天志”论与“天人”伦理
-
作者:
翟双萍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伦理学教研室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墨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认识基点,揭示了墨家在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军事思想、逻辑学等方面的当代价值,把墨子之学从清代以来的文献整理引入深层文化思想内涵的研究。但墨学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或缺失,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
-
孔子与墨子的教育实践比较:和而不同
-
作者:
刘长伟 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孔子 墨子 教育 和而不同
-
描述:孔子与墨子眼中的教育和而不同。两者都重视教育的作用,兴办私学;注重发挥教育的个体和社会功能;教育内容中都包含政治和道德伦理内容,都采用门徒制,师生关系融洽,培养了大量杰出弟子,对当世乃至后世影响深远
-
试论墨子的实践教育及当代价值
-
作者:
魏霞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实践教育 当代价值
-
描述:墨子是我国最早的躬身实践的教育家。墨子治学主张"述而作","以行为本";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以身戴行",言行一致,反对只说空话、不务实际的做法。墨家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实践教育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整体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它仍然对我国的教育教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