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图片
视频
资料
-
鬼神、道德、幸福:孔子、老子、墨子三家幸福观试较
-
作者:
史怀刚 来源:孔子研究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鬼神 天命 道德 幸福
-
描述: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中早期的幸福观念,其与鬼神有着直接的相关性。祭祀神鬼是中国先民祈福必经的进路,天命信仰与幸福获取合而为一。周人提出以德配天,开始反思祭祀行为与幸福结果的直接对应性。孔子、老子、墨子三家承续西周鬼神与幸福问题之探讨,分别从道德、哲学、信仰三个不同的维度超越西周的天命幸福论。
-
描述视域学视角下的《墨子》三英译本研究
-
作者:
郑侠 冯丽妍 高福佳 来源: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英译本 翻译策略 描述翻译学 历时研究 共时研究
-
描述:中华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墨子》作为中国文化典籍的代表作之一,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运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选择《墨子》的英译为语料,通过对《墨子》英译进行历时和共时描述性研究,找出影响其英译的各种因素,以期总结《墨子》英译历史过程的总体特征。
-
“三不朽说”与《墨子》道德教育观
-
作者:
汤浩坚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三不朽 墨子 道德教育观 公平 大公无私
-
描述:墨家的影响很有意义。现实生活中,亲疏往往有别,公私也绝非易辨;墨子期望人人平等,做事大公无私,只是一种理想。我们必须持有明确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才能作合情合理的价值判断。
-
《墨子·兼爱》(下)的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
作者:
王菁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操控理论 《墨子·兼爱》 翻译对比研究
-
描述:(2006)的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将译本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旨在挖掘英译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等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首先综述了《墨子》英译本及其相关研究,指出该
-
墨子电视连续剧剧本第三集
-
作者:
郭成智 录入时间:2017 文献类型 :资料
-
描述:墨子电视连续剧剧本第三集
-
墨子宋人考辨——兼驳墨子为鲁国人、鲁阳人、印度人三说
-
作者:
王增文 来源:史学月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鲁国 印度 鲁阳 《吕氏春秋》 考辨 宋国 复音词 孙诒让 《史记》
-
描述:墨子宋人考辨──兼驳墨子为鲁国人、鲁阳人、印度人三说王增文墨子姓墨名翟,是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但墨子究竟是哪里人氏,历来看法不一,至今仍有宋国人、鲁国人、楚国鲁阳人、印度人四说,莫衷一是。墨子究竟是哪里人呢?详考有关史料,笔者认为,...
-
墨子的“染丝说”及其启示: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
作者:
段姗姗 来源:金田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染丝说 教育环境 青少年 家庭 学校 社会
-
描述:“人之初,性本灵,染于苍,入于黄。”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时都离不开谈人性,墨子的贡献就在于提出“染丝说”,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引导和培养作用。本文以此得出启示,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
完美之人与神的较量:墨子与苏格拉底有关"智慧"观念的分析比较
-
作者:
郝伟 来源:大观周刊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墨子 苏格拉底 智慧 天子 神
-
描述:关于"智慧"观念,从古至今中西方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并对各自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中西方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观点为线索,串连和对比了几千年来两种文明下的"智慧"观念.墨子和苏格拉底别提出了自己眼中的"智慧",其意义不可估量.本文借"智慧"观念的同与不同,来对比中西方思想各自的发展与成就.
-
从墨子“兼相爱,交相利”谈现代企业家应有的义利观
-
作者:
陈文涓 来源:企业活力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古代思想家 义利观 墨子 现代企业家
-
描述:从墨子“兼相爱,交相利”谈现代企业家应有的义利观
-
社会学视域下《墨子·号令》文化专有项的英译对比——以汪溶培、王宏译本和李绍崑译本为例
-
作者:
邹素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录入时间:20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关键词: 社会学 《号令》 文化专有项 英译 对比
-
描述:翻译的社会学研究离不开对文本的适度回归,因为在文本分析中可以发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是如何介入到翻译的选择过程中的。文章选取了汪溶培、王宏和李绍崑的《墨子·号令》英译本,对比这两个译本对《号令》篇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法,探讨译者惯习和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是如何影响其翻译选择的。